邱茂良先生針刺治中風醫案賞析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邱茂良,男,1913-2002年,浙江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針灸學家。曾任中國針灸學會副主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顧問。師承於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通曉內、外、婦、兒各科,對針灸學造詣尤深。在針灸治療急性病、傳染病的研究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

案例1:楊某,男,59歲,幹部。中風偏癱、失語已旬余。酒後突發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家人急送往當地醫院急救,用脫水降壓的方法治療兩周后癥狀穩定,遂來住院治療。刻診:沉睡嗜卧,但喚之能醒,言語不清,體溫和血壓均在正常範圍,飲食甚少,有時噁心,咯吐稠痰,大便常溏,舌苔色黃而厚膩。患者平素嗜食甘肥,好酒,形體肥胖,此多痰多濕之體,痰濁內蒙。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中醫診斷:中風(中臟腑)。證屬痰濕內盛,蒙閉清竅,走竄經絡。治當調補脾胃,宣化痰濁。取穴:人中、廉泉、神門、中脘、足三里、豐隆。均用瀉法,每日1次,連續10次,神志清醒,言語好轉,不再嗜卧,飲食較好,舌苔化為薄膩,脾運漸復,痰濁漸化。原法中加入治癱穴位,取穴為中脘、足三里、肩髃、曲池、合谷、伏兔、陽陵泉、風市等穴加減出入,連治月余,下肢癱瘓漸復,可以坐行,上肢仍不能高舉,續予調理。

Advertisements

按:痰濁壅盛之體,久蘊必從火化。借酒力升騰,引動肝風,而跌仆偏枯。針灸起手先用化痰清神法,中脘、足三里、豐隆乃化痰之要穴。《行針指要歌》有雲「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裡間」,「痰多須向豐隆瀉」更是耳熟能詳之言。可見其為古來化痰的經驗穴。本病治療及時,祛其痰則陰霾去而陽氣通,癱瘓乃復。

案例2:張某,男,60歲,工人。偏癱、失語1月余。患者於1個月前,突發昏迷肢癱,經檢查診斷為腦出血。經腦外科治療后,神志逐漸清楚,但遺肢體癱瘓,失語,由家人扶來門診治療。刻診,面色灰暗無華,夜眠不寧,易驚醒,乏力,納差。血壓130/ 80mmHg,舌質淡,苔薄,脈象細數。西醫診斷:腦出血。中醫診斷:中風(中臟腑)。此中風失血后,氣血耗傷,飲食少進,化源告乏,形成氣血兩虛之證,經絡失榮,癱瘓亦難恢復,故治法以調補氣血為主。取穴:心俞、脾俞、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通里、神門等。心脾同治,針用補法,中脘、氣海、關元等針后加灸。每日1次,調治月余,飲食睡眠均見好轉,精神較振,氣色轉佳。

Advertisements

惟癱瘓失語依然,原法中加入疏通經絡之力,以治癱瘓。取穴: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肩髃、曲池、合谷、風市、陽陵泉、絕骨等。每次取5~6穴,間日1次,連續3個月,飲食睡眠均好轉,精神漸振,肢體己逐漸恢復活動,生活能自理。惟失語一症,終未見好轉,較為遺憾。

按:氣血不足之證是偏癱的常見病機,金元時代朱丹溪就認為本病因於「血虛有痰」,指出血虛是造成偏癱的病因之一。高鼓峰則明確提出,氣血不足,血不養筋,則肢體偏枯,主張調補氣血以治偏癱。《醫林改錯》於化瘀通脈之葯中重用補氣之品黃芪,投之以補陽還五湯治癱,因其療效較好,今人亦多效用。本例徑從調心脾入手,待氣血得復,方叩四末諸經,諸經受血,其應必速,故而歷3月的針治而肢振。

案例3:葉某,男,51歲。突發頭痛,嘔吐、偏癱1月。當年春天因大怒引起高血壓腦出血,急送醫院急救,CT診斷為「左側內囊出血」,經治療症情穩定后出院,直接來住院治療。刻下:

神志清醒,精神萎靡,右側半身癱瘓,伴口眼歪斜,伸舌右偏,舌強語謇。煩躁,大便干,舌紅,苔黃濁膩,脈沉滑。有高血壓史12年。檢查:體溫正常,血壓165/110mmHg,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部(-)。懸壅垂左偏,吞咽不利,流涎,上下肢均呈痙攣性癱瘓,肌力2級左右,肌張力高,右側腱反射亢進,並引出巴氏征陽性。西醫診斷:腦出血(恢復期)。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證屬風陽內盛,痰濁內阻,經脈不利。治擬化痰熄風,疏通經絡。取穴:百會、合谷、曲池、陽陵泉、行間、豐隆、廉泉。百會向前後左右平刺,以增加刺激量,其他穴位用提插捻轉瀉法,廉泉以雞足刺法。留針40分鐘,間歇行針每5分鐘1次。針刺治療3次后,血壓有所下降,發音時夾痰聲亦漸轉清亮,大便已5日未行,煩躁轉甚,乃加天樞、支溝針刺,並配合開塞露外用,1小時后大便通暢,患者頓覺輕鬆。翌日,改針刺處方:頭部百會、天柱、風府、廉泉,上肢肩髃、曲池、三間透后溪,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沖。隔日左右交替施針,以提插捻轉瀉法。針刺2月後,口歪基本恢復,吞咽功能明顯改善,發音已能聽懂,下肢肌力恢復至4級,上肢恢復至3級,肌張力已緩,病人能勉強下床行走。病員要求繼續針刺治療,遂按原方繼續針刺2個月後,上下肢肌力基本接近5級,發音基本清晰,患者要求出院。帶回中藥補陽還五湯10劑。

按:針灸治療假性球麻痹與治療偏癱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先生臨床一般採用前後並用的方法治療,前取廉泉,雞足刺,以加強療效,後面用風府、天柱。天柱用3寸長針向舌根方向刺入,使產生直抵咽喉的脹痛感或麻感,風府可向舌根方向直刺0.5~1寸。針后,可明顯地改善舌根的靈活度,發音質量也會明顯改善。同時,這些穴位對腦血管具有較直接的調節作用,對癱瘓的恢復有較為明顯的幫助作用。

案例4:王某,男,76歲。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言語不清25年,加重1月」,由門診擬診「中風」入院。患者於1965年,曾因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被送往醫院救治,診斷為「腦梗塞」,經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痊癒出院。繼續參加工作,以後又先後5次複發腦梗塞,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清癥狀逐漸加重,並伴有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下降。近1月以來上述癥狀較前加重,為進一步診斷治療遂來就診。刻下:神清,精神欠振,言語不清,納可,二便調,夜寐安。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無高血壓、糖尿病病史。檢查:體溫36.4℃,心率9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40/80mmHg,心肺正常,雙耳聽覺差,軟齶運動差,咽反射減弱。四肢無畸形,左側肌張力增高,上肢呈屈曲狀,右側正常,左側上下肢肌力3級,右側5級,左側膝腱反射活躍,病理征未引出。定向障礙,理解力、記憶力均下降,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小便失禁,舌紅苔黃膩,脈細弱。西醫診斷:陳舊性腦梗塞。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屬氣虛痰阻之證。取穴:四神聰、風府、神庭、尺澤、內關、神門、曲泉、陰陵泉、三陰交、太沖。以上穴位,行平補平瀉法,其中四神聰配合電針。留針30分鐘,每日針刺1次,病側與患側,隔日交替使用。針治2個月,癥狀恢復不明顯,病人訴針灸后感覺疲勞,不耐再治。遂以上處方每次選5~7穴針治,另加關元、氣海施灸,每日針后即行。如此3個月,患者訴頭腦較前清醒,周身也覺輕鬆,左半身肌力基本為4級,肢體運動功能雖未完全恢復,但頭腦清醒,失語癥狀也大有改善,於是要求中止針灸治療,准其出院。

按:複發性中風,其成活率極低,但該患者竟第6次復中。由於梗塞範圍較大,一般難以恢復。故這類病例一般不能企求速效,而且恢復不完全。對這類病症,應補氣與化痰通絡兼顧,甚至補氣為先,若有胃腸道問題,補益不進者,則應注意治胃,配以中脘、天樞、足三里等穴,以暢化源,助其正氣的來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