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居士的7大絕世名作!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的大文豪。

嘉祐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其父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Advertisements

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倖被釋后,謫貶黃州。元祐元年 (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屬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卒於常州。

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

Advertisements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游虎跑泉詩帖》 私人收藏

《游虎跑泉詩帖》

游虎跑泉詩帖,世存兩本,台北故宮一本,此一本也,皆蘇軾書法精品。此本東坡筆誤,脫一「水」字,台北本全。兩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應居先。蘇軾書法「淳古遒勁」、「體度庄安,氣象雍裕」、「藏巧於拙」,有「氣勢欹傾而神氣橫溢」的大家風度,非常人所能忖度。蘇東坡的墨跡流傳到明清以後,存世極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館,此本逸出,乃藏家曠世機緣。

游虎跑泉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因病得閑殊不惡,心安是葯更無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五月初三日。

《人來得書帖》 北宋蘇軾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御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

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后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傑作。

《春中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春中帖》

此帖是蘇軾寫給范純粹(德孺)的信札。范純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豐年間,共有五路軍團出兵討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領的環慶軍和由劉昌祚率領的涇原軍。

《宋史》卷三一四《范純粹本傳》記載,北宋元豐末年,范純粹因調和討伐西夏的遵裕、昌祚兩路軍的矛盾有功,神宗將他由陝西轉運判官進為轉運副使,這與帖中德孺之官銜「運使金部」是一致的。據此可知,此信札的書寫時間應為元豐末年,即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年),蘇軾年約50歲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純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筆法自然流暢,寓巧於拙,儀態淳古,有渾厚凝重之韻致。雖有缺字、殘損,仍不失為蘇軾中年時期的上乘作品。

《天際烏雲帖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天際烏雲帖》,蘇軾書蔡襄詩,行書,真跡曾由明代項元汴收藏,清歸翁方綱,有翁氏題跋。

天際烏雲帖又稱《嵩陽帖》,共三十六行,計三百零七個字。此帖無年款,據清翁方綱所考,約在熙寧十年(一O七七)至元祐丁卯(一O八九)這十餘年中所書,時蘇東坡四十二至五十二歲間。應該說,這是蘇氏書法藝術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

《洞庭春色賦》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蘇軾撰並書。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后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後來又散人民間。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館收藏。此為蘇軾晚年所作,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七讚譽為「當是眉山最上乘」。由此帖可見蘇武的又一種行書風格。

《中山松醪賦》 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閑雅,瀟洒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更多書法資料、專業指導、墨友交流盡在:墨客書院!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