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質量人,質量究竟有多難搞

有句話講: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這裡的產品、品牌、標準其實就涵蓋了質量的含義,雖然國際標準提出了質量的定義,但那只是最基本的定義,質量的含義遠不止這些,就好比考試,國際標準的質量的定義不過是六十分,剛剛及格而已,那是三流企業的標準,如果你願意停留在三流企業的檔次,那國際標準很適合。

三流企業的產品代表質量;二流企業的在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有更高層次的質量,叫做品牌;一流企業在品牌的基礎上有了更高層次的質量,叫做標準。所以質量工作並不是每個企業都完全一致的,你要定位你是哪一流的企業,或者你想朝著哪一流的企業方向努力,然後再談質量才有意義,否則一個不上進的三流企業,硬要拿一流企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做假資料去應付審核,徒增笑耳。

Advertisements

4

質量控制方法

質量控制方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像品管工具控制圖、因果圖,PFMEA DFMEA等等,表面上看這些都是品質管理工具,前面我說過,質量管理並非是獨立的一門,而是綜合性非常強的。那麼質量管理的各種方法有沒有源頭呢?

當然有,質量管理方法的源頭就是——社會調查方法,再啰嗦一句,質量管理方法實際上就是社會調查方法的一個分支。

或許大家對社會調查這個詞比較陌生,但從字面意思上看,社會調查的對象是什麼?當然是社會!大家以自己工作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一下,質量工作的各個相關成員是不是組成了一個微型社會?各個成員有自己的分工,有各自的利益衝突,有各種團結協作,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個社會嘛,以往的質量書籍所介紹的都是一些死板的條條框框,告訴你這個可以做,那個不許做,搞得別人對質量工作的印象都是成天板著臉,考核這個,罰款那個,每天都榮獲「挨罵最多部門」的榮譽稱號,其實如果從「社會」的角度看,質量工作也可以很靈活,也可以很有人情味。

Advertisements

按照教科書的說法,社會調查的主要內容有:調查課題的選擇和調查設計、抽樣、測量、資料收集、資料處理、統計軟體應用與統計分析的準備、資料的統計分析、調查報告撰寫等,大家看看這些內容是不是和平時的質量工作內容有著驚人的吻合呢?調查課題的選擇和調查設計,實際不就是QC那一套么;抽樣、測量這都不用說了吧,最基本的工作;資料的統計分析這是必備技能吧;調查報告撰寫,誰沒寫過質量報告?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質量工作方法和社會調查方法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質量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生產流程的終端,而忽視了過程和諧,這裡要強調一下,和諧並非是說在原則問題上放水,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而是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的合理性和協調性,並非是簡單的人際關係的和諧,很多企業的質量工作都是領導拍腦袋決定的,而領導的一個關鍵的能力就是平衡人際關係,結果就導致生產線了的不平衡,工作量的不均衡,引起眾多怨言,這點不必細說,相信大家都有著深刻的體會吧。

啰啰嗦嗦講了這些,最重要的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將來質量工作能夠朝著社會調查的方向走,目前質量管理中數字太多,人性人情太少,而社會調查的出發點是理性與感性,定量與定性並重的,多學習一些社會調查知識,將質量工作的部分重心從產品轉到「社會」,認真研究,持之以恆,我相信這樣做質量工作一定會取得相當大的成就!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