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五大謊言

拙文《為什麼說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將死亡》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行業內外眾多人士吐槽。我原以為砸大家的飯碗會引起行業公憤,但奇怪的是,行業內人士贊同的極多,反而是外行特別是屌絲投資人罵的熱鬧,破壞了我善意提醒投資人的初衷。

當前信貸風險頻發,金融機構不良率迅速上升,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倒閉聲不絕於耳。儘管中央銀行及政府反覆對商業銀行施壓,以促進其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但由於面臨的信貸風險太大,金融機構投無可投,貸款餘額實際上不增反降。

與此同時,P2P行業卻逆勢而起,新增平台數、月度成交量、貸款餘額迅速上升。行業在這種時期選擇放量增長,正如熊市做多,完全不是聰明之舉。

仔細分析其中情形,似乎也只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一是經濟下行銀行提高了風控要求,導致P2P承接了大量傳統金融機構轉移過來的信貸需求及風險;二是眾多難以生存的企業及騙子在網上尋找資金;三是老平檯面臨巨大的承兌壓力,被迫用龐氏騙局來維繫生存;四是眾多不明就理的玩家莽撞加入。

看來,對這個行業認識真正清醒的只有從業人員自已。P2P金融之所以看上去這麼熱,更多的源自於各種媒體的扎堆以及一些妄圖一夜成名的創業者和騙子的鼓噪。我試圖從一些更具體的數據入手,以揭批那些有代表性的謊言與真相,讓大家真正冷靜下來,踏踏實實地思考P2P的未來。

謊言

謊言一:我國P2P金融交易規模很大,有顛覆傳統金融的可能。

媒體普遍認為,2013、2014年中國的P2P借貸行業呈現爆髮式增長,未來不可限量。截至2013年末全國各類線上P2P平台數量接近700家,較2012年的110家增長了5倍多;截至2014年9月,全國各類P2P借貸平台至少已達到1483家,2014年貸款成交量為2400億元(網貸之家及零壹財經數據)。

幾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大肆宣傳自己的成交量,實際上信貸行業公認有價值的業務數據是貸款餘額,因為只有貸款餘額與貸款積數才是體現收益及規模的主要數據,成交量可以通過短期滾動發放甚至用「秒標」生造出來,而貸款餘額才是硬道理。

真實的情況是,截止2014年9月,網貸之家統計的線上1483家P2P機構的貸款餘額僅為646億元,其中信貸規模最大的陸金所一家貸款餘額為69.8億元。

這個規模很大嗎?

平安銀行(陸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團旗下的上市銀行)2014年上半年度報告顯示,該行共有566家營業網點,共9382億元的貸款餘額,去掉不發放貸款的部分網點及自助設施,實際上平安平均每家信貸網點貸款餘額一般不低於30億元。

也就是說,陸金所的貸款餘額大約相當於平安銀行一家中等規模線下網點的貸款餘額。陸金所尚且如此,其它P2P平台也就無需多說了,何況網貸之家的信貸數據中,應該還包括大量無良機構的自融、假報貸款。

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三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79.58萬億元,P2P金融平台合計貸款總額大約是其千分之一。

在美國更是如此,Lending Club現在撮合的貸款餘額約10億美元(佔全美P2P市場的75%),而2014年二季度美國銀行業貸款餘額為8.1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全美P2P市場貸款餘額約為傳統銀行業貸款的萬分之一點六。

通過上述對比,相信大家應該看到,P2P遠沒有我們感覺到的那麼大規模,對整個金融市場來說,純屬九牛一毛,說顛覆銀行,為時過早。

謊言二:P2P可以代替絕大多數傳統信貸產品,未來的市場空間極其巨大。

大家普遍認為,中國具有數量龐大的中小微企業及創業人群,與美國市場相比,中國P2P的發展空間巨大,中國P2P的融資能力類似於銀行的存款一樣,可以源源不斷向各種借款人輸送資金,可以憑藉越來越大的規模與傳統金融機構分庭抗禮,並替代更多的傳統金融產品。

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資金來源,當然可以對應各種資金運用及信貸投放的形式。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將網上吸收資金的能力與銀行的存款當成同等性質。

由於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公信力不足,網上募集的資金成本遠遠高於銀行存款(傳統金融機構受政策所限不能直接從網上募集高息資金),且總量、穩定性不強。對於金融而言,可持續的、有規模的信貸市場,一定要具備相對安全的信貸產品及合理的存、貸款利率。

P2P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將自已划入了次級貸的市場中去,與當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本不在一個競爭圈裡。票據貼現、應收帳款保理、融資租賃,P2P看似無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麼高的資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變成了空中樓閣,這就是當下P2P金融不得不面對的「天使的詛咒」。

這些所謂的P2P金融創新,在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如果希望能有市場,一般都要依靠放鬆風控手段、犧牲安全性來維持,或者乾脆就是做個樣子,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就是明顯的代表。P2P在次級市場中尋找相對安全的客戶,就如同在菜市場剝下的爛菜幫里尋找能吃的食材一樣,即使能活下來,必然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

正如Lending Club一高管對組團前來求經的中國P2P大佬們吐槽: 「我們其實很苦逼,做著一個很小的細分市場,還經歷了艱難的合法化,我們做的就僅僅是信用卡的過橋貸款……」。

大家僅看到中國宏大的人口基數及眾多的中小微企業,誰又看到美國龐大的消費金融市場與極高的人均收入帶來的巨大負債能力。

中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非常旺盛,但安全、合理的信貸需求就呈幾何級數地減少,其客戶獲得成本及風險辨識成本又非常之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從龐大的客戶群中找到你的安全信貸客戶,又要打敗競爭對手與客戶達成交易,這才是中小微信貸機構最大的難題。

截止2013年末,全國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3.21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占企業貸款餘額的29.4%,在這個領域,中國的銀行家們已經做出了辛苦的努力、積累了眾多的經驗與教訓,只是大都跨不過風險與效率兩難的門檻,P2P就能輕易跨過去嗎?

抵押、擔保是銀行提高效率、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並不表明銀行都是風控的傻子。過分誇大中國P2P市場的空間,導致大家一哄而上,是極不理智的,正如當年的團購網站的「百團大戰」,現在的P2P正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謊言三:P2P是普惠金融的急先鋒,是金融業的道德楷模。

據融360最新報告,業內矚目的P2P小微貸款行業有九成的信貸產品月綜合利率超過2%,為真正的高利貸。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的當前的平均利率為18.18%,還不包括大量的擔保費、服務費、保證金、提現費等。

這就是說,當下絕大部分P2P平台打著普惠的旗幟,干著高利貸的買賣,實際上屬於信貸盤剝,是普害金融。一方面借款人吃力地支付著超過本身經營利潤的高額利息,另一方面是投資人承擔著極大的風險,而在其中得利的只能是借款不還的騙子或無良的平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本意是每個人應該擁有及獲得金融服務的權利,是從人權角度出發的理念,並不是指每個人都應該借到貸款。對於創業者或社會弱勢群體來說,最缺少的往往不是資金,而是盈利的技術與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做生意、辦企業,對不具備管理、經營能力的人來說,為其提供貸款的最大可能,就是讓其因負債而變的更窮,他們甚至連利息都掙不回來,中國的小微企業極高的死亡率非常能說明問題。

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實有企業1322.54萬戶,其中存續時間5年以下的企業652.77萬戶,占企業總量的49.4%。報告還顯示,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美國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被中國眾多金融機構當作小微信貸楷模的美國富國銀行,其小微貸款客戶中經營10年以上的企業佔比不低於90%,也就是說它服務的對象範圍也極為狹窄,談不上普惠。

對更多的人來說,認真打工、跟隨有能力的企業家成長才是幸福。如果打著道德的旗幟,希望讓信貸遍及每一個人,甚至有人用複利、分期還款、等額本息等手段掩蓋高息的事實,用較高的違約成本迫使弱勢群體或不了解金融產品的人償還本不該借的小額或消費貸款,其剝削、欺騙大眾的本質,更是荒謬無恥(目前幾乎所有的分期還款的小額、消費貸款,複合利率均接近或超過年化24%,但是絕大部分借款人都不清楚)。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所有企業都有創業及負債做大的衝動,如果過分放鬆審貸條件及淘汰機制,讓高息衝破風控的底線,那麼這種借款將會極大地傷害借款人,傷害這個社會,看看當下眾多的高負債危機企業就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

除了負債率外,決定信貸善惡的另一個簡單標準就是利率水平,當一種信貸產品利率遠遠高於社會各行業平均投資回報率時,我們基本可以認為它就是惡性的或小眾的,即使這種高息貸款能夠求助極小一部分人,讓他們度過創業危險期或頻死而復生,但是大數法則一定會剝去其道德的遮羞布。

謊言四:P2P平台運營成本很低,與銀行相比,優勢明顯。

我們看過很多的報道,開一家P2P網貸平台,只需要找一個系統代理商,買個幾萬、幾十萬元的通用軟體,然後註冊一家公司,十來個人,就可以上線運營,成本極低。但是,這種平台能安全運營嗎?

21世紀經濟報道曾詳細調查過一些涉足P2P平台的上市公司。一個P2P平台的必備團隊是IT團隊、理財團隊、放貸團隊、貸款審核風險控制團隊、線上品牌和網站推廣團隊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團隊。

如果沒有這些團隊,那必須把這些服務外包給其它公司,這些公司在承擔這些費用的同時,一定是要從P2P投資人或借款人的利差中獲得補償的。

目前,中等規模、相對安全的P2P平台,能夠獲得的利差及中間費用不般不超過貸款餘額的3%-5%(消費類小額貸款利差較高,但其管理成本、風險成本也更高),而分攤這種平台每年約2000萬-3000萬元以上運營的成本,最起碼的貸款餘額為8-10億元(更小的平台由於成本無法分攤,更無法生存),這僅僅是運營成本的測算。

如果這個平台同時為項目提供擔保,按當下融資擔保公司平均10%的不良率(收回一半)計算,那麼10億元擔保貸款帶來的代償費用要達到5000萬元以上,有的P2P平台儘管引入了第三方擔保,但這個成本一定是這個生態鏈必須承載的。

由於P2P利率遠高於一般的融資擔保公司,其風險成本更高。有實力的平台依靠燒錢或借用母公司或其它資源分擔其中的運營成本、風險成本,無實力的平台只能靠自融、非法集資等手段製造現金流來支撐,這就是那些本來希望好好發展的P2P平台迅速燒光資本金最終倒閉的根本原因,真正能用很低成本開辦P2P平台公司的,只能是騙子。

謊言五:P2P平台利用大數據手段及國內外先進的風險控制模型,對客戶進行風險辨別,將風控成本降至銀行平均成本以下。

真實的情況是,現在幾乎沒有哪家P2P平台是主要依靠大數據手段直接對客戶進行風險篩查的,即使有一些數據分析的過程,也與傳統金融機構相仿。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系統的入庫人數及入庫信息極其有限,遠遠不足支撐對客戶信用度的綜合判斷。我國的P2P主要客群是中小微企業及企業主,而這部分客戶的信息複雜、情況多變,根本無法採集到詳細、準確的數據。

中國行政管理部門各自為陣,工商、稅務、海關、環保、產權登記、法院等數據互不相通,企業實際控制人與法人信息分離,根本無法形成全面的中小微企業信息庫,也沒有哪個機構有能力去協調處理。

同時,企業帳戶資金與個人卡之間隨意往來,會計財務管理混亂無序,現金結算行為過多,這一切使得我們對中小微企業及企業主的信貸風險研判無據可循,在此情況下奢談大數據風控只能是緣木求魚,最多只是寥寥幾家特殊生態圈企業的裝飾品而已。

目前能夠通過互聯網手段採集的信貸風控相關數據,一般為客戶的網上現金流、操作習慣、消費記錄、社交信息、交易流水、客戶評價等,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客戶的信用數據。但是如果說僅僅根據這些就能作出風險評價,未免過於草率。

一般情況下,可靠的數據源必須需要最少三至五年的沉澱,它要求實施者佔有足夠多的同類及細分行業數據以供比對,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科學、實用的統計分析模型的建立。與此同時,有效數據中往往又夾雜著數以百倍的海量垃圾信息及隱私保護的要求,無形中增加了技術成本及實施難度。因此,將大數據通過科學的模型與中小微企業信貸審查系統相聯通,勢必是一個極其艱巨的工作。

所以說,現在的P2P金融沒有多少大數據可依託,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也不會有。社會化、規模化的個人及企業信用數據系統的建立,不僅需要漫長的時間,更需要頂層設計及各種制度的安排。對於當下的絕大多數P2P平台來說,現在既不擁有大數據風控手段,其短暫的生命更是等不到信貸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真相

真相一:中國與歐美等國P2P完全不是一個概念,Lending Club與中國的P2P根本不是一個玩法,更不是同一個盈利模式。

儘管兩種P2P都套用了同一個名稱,看上去都是通過互聯網手段來解決借款人與出借人的信息對接,實際上,無論是在客戶對象、產品設計,還是在盈利模式上,兩者均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由於中國絕大部分P2P平台均直接或間接介入了擔保,負載著極高的風控成本,在網上獲得資金價格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原本希望通過打破金融壟斷而獲得類似於傳統銀行業的存貸款利差,一下子歸零甚至大多已成負數,畢竟利率的上限是存在安全邊際的,中國的P2P平台基本失去了盈利的可能。

Lending Club的 80%以上的貸款是用於消費者的再融資和清償信用卡,在美國這個過度消費的國家,這種需求是長期而穩定的,且存在與銀行利率的正方向利差。

Lending Club不介入任何形式的擔保,又依靠FICO等現有低成本資源解決了風險信息篩選的問題,相比傳統銀行有著成本和利率上的優勢,這才使得它的盈利有了可能。儘管這樣,Lending Club也是經過了若干年的努力,達到相當的信貸規模后剛剛實現盈利。

中國人的傳統消費觀,使得國人很少超期使用信用卡或利用信用卡循環透支,缺少類似Lending Club的市場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慾望強烈、缺乏耐心的中國P2P平台,直接轉向了中小微企業信貸市場,而這個市場由於過高的風險識別成本和貸款不良率,連傳統金融機構都避之不及,大都用資產抵押或擔保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及效率問題。

而成本、規模、經驗都處在弱勢的P2P金融平台,目前也無法用互聯網工具或其它更有效的手段來解決這一難題,只有紛紛走向線下或尋找線下的合作機構。

當中國的P2P主要依靠線下手段、線下資源來進行信貸客戶的風險控制時,它的互聯網創新力和競爭力就所剩無幾了,而且這種線下的成本又成為壓倒P2P盈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運營模式。

2012年以來,Lending Club貸款發行量累計超過20萬筆,平均利率約為13%,減去5%違約率和1%的費用,多數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為7%,而同期美國銀行信用卡透支平均年利率為18%左右,存款利率一般不到1%。Lending Club對借款客戶要求的FICO評分一般為700分左右,而美國只有58%的居民FICO評分在700分以上。Lending Club有足夠的利率空間來吸引相對優質的借款人,它的盈利模式極其明了。

反觀我國的P2P金融平台,發放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消費貸款,平均利率20%,違約率大約為12%(後文有測算),擔保費等中間成本約3%,平台運營費3%、支付給投資人資金成本12%,這個公式已經出現了-10%的虧損。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中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不超過12%,又吸走了相當多的安全客戶,中國的P2P根本沒有利率空間來優選相對安全的借款人。中國絕大部分P2P即將死亡的根本原因即在於此,它們現在的商業模式正如中國的民營融資擔保公司一樣,本質上就沒有多少生存空間。

真相二:中國P2P行業的不良率已達到了接近讓投資人收益全無的狀態。

中新網記者統計,近兩年來僅浙江34家問題平台就吃掉了投資人20億元以上的投資。

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的數據,2013年至今約有60家P2P平台20億元的待收金額進入了危機狀態。因無法有完整準確的全面數據,我們只能根據上述情況測算大概每家問題平台會產生不良貸款3000-5000萬元。

那麼實際發生的200家以上的問題平台應給這個行業帶來了60-100億元的不良貸款及損失。我們再把當下所有平台約600億元的貸款餘額,參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不良率2.4%測算(其實不可能這麼低),那麼行業合計不良率最少不低於12%。

我們再用另一個邏輯來驗證上述P2P的不良率的計算結果。按通常理解,P2P平台的不良率,應不可能低於官方許可的融資擔保公司及小額貸款公司的行業平均不良率,畢竟融資擔保公司及小額貸款公司還需要接受政府相關部門及合作金融機構的准入審批及監管。

相比之下,不受監管沒有門檻的P2P平台,其從業人員中的騙子及外行勢必帶來更多的不良率。當下各地數據均反映融資擔保公司及小貸公司的不良率不低於10%,因此我們測算的P2P的不良率12%應是合理數據。

考慮到P2P平台收回不良的可能性雖然很小,但仍會挽回一些損失,我們將現在P2P平台600億元貸款餘額中可能存在的直融及騙子貸款損失相抵銷,兩者都不列入計算範圍。

這樣,我們又回到了上文的那個計算公式,平均利率20%,貸款不良率12%,擔保費等中間成本約3%,平台運營費用3%,最後投資人能得到的收益為最終利息回報大約為2%。這個推算儘管不嚴謹,但應該還是有一定邏輯基礎的。

這種推算甚至還樂觀地用沿用了銀行業的小微企業不良率來計算當下P2P貸款的質量,據我們實際掌握的情況,銀行現在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最少還要在其公布的基礎數值上乘以二,如果這樣計算,那P2P投資人的回報率基本接近於零。

這麼看來,當下的P2P金融行業,對投資人來說,就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賭場,只是贏家僅能獲得20%左右的投資回報,而輸家則是血本無歸,按賠率來說,這個市場甚至連賭場都不如。

這個結論是就當前市場平均概率而言的,其中當然有行為謹慎、優選平台的投資贏家,而更多的則是沒有風險意識、缺乏金融常識的弱勢群體以及很多刀刃舔血的貪婪輸家。

真相三:健全的徵信體系離我們其實很遙遠,FICO評分也不是萬能的。

大家普遍認為,當下困擾P2P平台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社會徵信系統的支撐,似乎只要徵信系統一建立,做金融、放貸款就易如反掌了。

美國的FICO個人信用評分系統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改進,已經成為了美國個人信用評分事實上的標準,加之美國完善的個人信用法律環境和文化環境,共同促成了美國相對完善的個人信用制度。儘管這樣,美國的Lending Club貸款違約率還是曾經達到過14.81%的歷史高位,現在一般維持在5%左右的水平(與國家經濟景氣周期密切相關)。

美國個人信用資料收集範圍廣,來源渠道多,持續時間長,內容變化快,但如何保持和維護個人信用資料的準確性、公正性就一直是困擾美國個人信用制度的難題,FICO也倍受大家爭議。與美國相比,我國銀行風險識別指標體系建設嚴重不足。

美國的信用局每月進行20多億份信用數據的處理工作,我國要達到美國現在的這種狀態,估計沒有五到十年全力的建設,基本沒有可能。

這僅僅是個人信用體系,如果中國的P2P目標對象大部分鎖定中小微企業,那徵信系統的建設目標更是遙不可及,因為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提供可直接用於信貸決策的小微企業的徵信評分系統。況且即使我們學到了美國的模樣,就能隨心所欲地發放貸款了嗎?Lending Club的不良率哪來的?

真相四:P2P平台做供應鏈金融只是看上去很美,過度的供應鏈金融就是耍流氓。

現在一眾的P2P平台在無法解決產品標準化及安全性后,突然發現了供應鏈金融、保理產品這個貌似安全、空間巨大的信貸市場,至今也未見多少負面評價。

我不否認供應鏈金融對社會的貢獻,但時至今日,過多的銀行及其它信貸資金已經進入供應鏈,甚至變成了很多大企業的盈利模式,變成了其盤剝小微企業的幫凶。眾多金融、類金融產品扎堆供應鏈,大有重演鋼貿商被貸款撐死的態勢。

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契約精神,以一般的大型商超(或大型網購平台,以下簡稱平台商)為例,正常情況一個月左右結算一次中小供應商的貨款,將應付款帳期保持在一兩個月以內,本身就是應遵守的商業道德,在此情況下,一般供應商並不需要多少資金周轉。

而現在,幾乎沒有幾家大型平台商會及時、完整地支付上游中小供應商的貨款,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拖延至半年的付款比比皆是,盡量佔有供應商資金去投資房地產等暴利行業已成為很多平台商盈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手段。

在供應鏈金融不發達時,這些巨頭為維持供貨商生存以保證自身運轉不受影響,一般不會過分扣壓應付款,而現在,一眾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使得這些巨頭在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有理由、有辦法去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佔用量及時間,而這些金融產品的成本必然由供應商及消費者買單。

許多巨頭與一些金融機構勾結,赤裸裸地從供應商手中賺取利差,甚至自建P2P供應鏈金融平台,一方面拖延付款周期,一方面提供所謂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純粹的流氓。

還有部分平台商與供應商相互配合,聯手套取金融機構的資金,使供應鏈金融成為其融資工具之一,長期下去必會導致鋼貿融資的覆轍。

實際上P2P平台做供應鏈金融難度很大。一方面,由於P2P的利率過高,使一些優質安全的平台商無法接受其成本,當下大型商超、大型電商的供貨商銷售凈利潤率一般不超過3%,算上一年4個生產周期,其凈資本回報率不超過12%,P2P高成本資金介入其中很難運作。

當然這其中也不是沒有一點縫隙,P2P與傳統銀行競爭供應鏈金融的配套市場,只能從降低客戶門檻及放大保理額度入手,P2P平台審貸效率及靈活性在這個穩定的生態鏈中優勢並不明顯,而前兩種手段都會導致信貸風險的發生。

另外,P2P平台在與平台商合作過程中基本沒有話語權,所有數據、風控、審查、利率均受制於它人,平台商可以隨時切換合作夥伴,而P2P對此無任何制約措施。

一般情況下,銀行與平台商的供應鏈金融合作,是把平台商作為綜合授信客戶來管理的,這些平台商一般在這些銀行都有大量的貸款,銀行對平台商的信貸審查及風險控制是遵循一定的安全規則的,也會限定供應鏈配套總額的上限,畢竟大型企業也是有死亡及倒閉的可能。而P2P機構想審查或制約這些平台商,只能是痴人說夢,P2P對平台商根本不可能存在授信機制,只能賭平台商是不是看上去很大、很安全。

當然,一個可靠的做法是與平台商變成真正的利益同共體,但本質上存在對立議價行為的甲、乙雙方,如何能親如一家?即使真正在資本上成為一家,那加在一起的成本又會讓平台商本身在與同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P2P機構又如何能用這種方式跟更多的平台商合作將信貸規模做大?

真相五:P2P金融平台在國外是受到嚴格監管的,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高度自由。中國P2P群魔亂舞的無序現象,是金融監管體制不順及監管效率低下的充分體現。

Lending Club於2007年8月網站正式上線,2008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將其列入監管視野,導致其於次月就關閉投資部門業務,進入長達6個月的SEC註冊靜默期,直至符合相關監管規定。

在接受SEC監管之後,P2P平台每天都要至少一次或者多次向SEC提交報告。P2P平台需要將每天的貸款列表提交給SEC,保證當有消費者對P2P平台提起法律訴訟的時候,有存檔的記錄來證明是否存在錯誤信息誤導消費者。

2013年,英國草擬出了針對P2P行業的法規,並於2014年4月正式生效並啟用,成為全球第一部P2P行業法案,由英國金融市場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負責監管。

在英美相對寬容的政府行政環境下,兩國對P2P的監管尚且如此嚴格,而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卻遲遲出台不了監管政策,放任P2P野蠻生長,聽任老百姓被騙子盤剝,其反應過慢、動作遲緩理應受到批評,絕不能用支持新生事物、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培養投資人風險意識等幾句大話來推脫。

總結

P2P發展至今,除極少部分敬業守信、依託獨特資源發展的平台外,絕大部分已經異化,這種異化絕不是良性發展的優化,它徹底將自已的盈利模式推入了死亡的陷阱,另外由於監管缺失導致騙子橫行,淪為非法集資的極佳溫床。

我不反對革新,也不認為Lending Club的模式就是最優秀的、不可改變,但是任何變革必須以有利於社會為前提,以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為基礎,P2P金融創新一定要拿出自己的乾貨來,才能從傳統的金融市場分一杯羹,監管部門也應儘快出手制定規則,以利於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

中國經濟未來的幾年在底部徘徊甚至持續下行將成為一種新常態,大量中小微企業面臨著產業必須轉型、虧損無法扭轉、贏利模式破產的困境,陷入了生產是虧、關門是死的死局。貸款只能延緩其死亡的時間,並不能改變其死亡的命運。P2P貸款的利率之高,與中小微企業利潤的紙薄形成巨大的反差,P2P當不了救世主,甚至連自己也救不了。

金融是一個周期性行業,隨社會景氣程度高高低低,虧虧盈盈,而存活的關鍵在於你在秋天是不是儲備了足夠的糧食。

P2P命運很好,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的熱潮,P2P命運不好,剛剛發芽,就碰上了信貸危機頻發的寒霜。高利貸倒下了、融資擔保公司倒下了、小貸公司倒下了,野蠻生長的P2P沒有道理不倒下。我只希望上天給這幫官方金融的新教徒、民間金融的守望者留下更多良性的種子。

冬天到了,P2P你準備好了嗎?(零壹財經)(阿爾法工場,微信公眾號:alpwork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