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何為更好的生活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尼采

年輕的艾莉絲為了過更好的生活,離開家人,獨自從愛爾蘭小鎮來到繁華都市紐約。她一邊在百貨公司做售貨員,一邊讀夜校,以便將來能找個好點兒的工作。愛爾蘭電影《布魯克林》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故事,然而年輕人離開家鄉獨自到大城市謀發展的類似經歷,在今天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到處都能見到。

艾莉絲是萬里迢迢乘船去美國的。一路顛簸勞頓不是為了「詩和遠方」,而是在家鄉實在沒有像樣的工作機會。她所生活的年代,交通及通訊都遠沒有今天便利,一封家書要等上好久。初到紐約,想念家鄉的親人時,她會難過到沒法平靜地工作。好在,勤奮上進又樂於擴展交際面的年輕人,到哪裡都容易遇上機會。艾莉絲很快結識了年輕熱情的義大利裔水管工,異鄉的生活變得溫暖而溫馨。

Advertisements

對他們的考驗發生在艾莉絲回鄉探親時——她唯一的姐姐忽然過世,震驚之餘她當即回家奔喪。此時故鄉只剩下媽媽一人,媽媽很想把艾莉絲留在身邊。返鄉期間,艾莉絲也遇上了對她一見鍾情又條件優越的新追求者。留在故鄉,還是再次奔向遠方?這位年輕姑娘,遇上了一次重大抉擇。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反覆比較小城鎮和大城市的生活各自有哪些好處、壞處,從來不是做取捨的好方法。按常規來說,家鄉小城會更宜居,大城市則發展機會更多,兩者沒有絕對的高低好壞之分。你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看重什麼,便不會太游移不定。

去哪裡生活,關鍵看你在哪裡能活得幸福而心安。而跟誰在一起,就更要先回到內心,才容易有清晰的判斷。擇偶時,只要認清真心所在,那即便有再多的候選人,也容易取捨。

Advertisements

記得讀到過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年輕小夥子覺得他所結識的三位姑娘人都很好,不知道該跟誰加深交往。他去向一位智慧長者請教,長者平靜地要他簡單描述一下對那三位姑娘的印象。聽完小夥子的描述,長者淡然告訴他:「你心裡喜歡的是第三位。」小夥子吃驚地詢問:「你怎麼知道?」長者答:「你只有在談到她的時候,眼睛里有光芒。」

無論對你喜歡的人還是事物,那份真心,就可以令你綻放光芒,有心的旁觀者都能看見。反倒是當事人,有時要費一段時日才能認清。並不是識別自己的真心有多困難,而是我們常常被各種雜念或舊日的經驗困住,以致心思迷亂。

比如說,你可能被灌輸過,或者從之前努力謀生的經歷中學到:生活艱難,活下來是第一位的;良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幸福,放下這麼實實在在的幸福,去追求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的東西,會不會是腦子進水?感情上,認真你就輸了……有許多先入為主的成見時,你會看不見也看不懂顯而易見的東西。

艾莉絲回鄉奔喪期間,也和新老朋友們玩得很開心。她大概也考慮過留下,此地既然如此舒適,有什麼理由一定要背井離鄉外出奔波?然而最終,她重新踏上了漫漫長路,回到了紐約,她所愛的人在那裡等著她。當然,家鄉小鎮上的一些居民流露出的窺探他人生活、幸災樂禍的習氣,也明顯推了她一把,幫她下定了回紐約的決心。

漂洋過海開闊眼界,終歸是好的。體驗過自由的人,很難再忍受拘束和局限。你看見過真正好的活法,便無法再屈就於糟心的活法。細枝末節可以不講究,大事卻沒法隨意將就。懵懵懂懂沒有選擇的餘地時,你會盲從或屈從於很多你並不認同的東西,艾莉絲的幸運在於:遠赴紐約謀生再回鄉探親的這段時日,她已見過世面,也歷練出了重新選擇的能力和實力。

再次乘船遠渡重洋,艾莉絲和初次離開家鄉時不一樣了,少了迷茫,多了堅定,她已經可以作為過來人,指點扶助船上初次離家的小同鄉;小同鄉那種對遠方既嚮往又害怕的不知所措,都是她經歷過的。可以說,早先艾莉絲不知道她能不能過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現在,她知道她有活得更幸福的能力了。

幸福來自哪裡?你所生活的地域其實並不決定什麼。你身邊的人外在條件如何,也非決定性因素,只要真心相愛、溫柔相待,都可以甜蜜美滿。甚至,你本身的外在條件如何,也不重要。當眼前出現多個機會,因何去何從而煩惱煎熬時,那表示我們誤以為是那些機遇、處境決定我們的幸福與未來。殊不知,所有的境遇只不過是幫你認清:原來我有能力去愛,原來我經受得住這些變化;原來我只需負責提升自己,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