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狼瘡是怎麼回事?

近日,屠喲喲團隊再傳佳訊:他們發現,雙氫青蒿素,一種抗瘧葯,對紅斑狼瘡有著獨特效果。「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1]

相關報道(圖片來源:weibo.com)

十多年前,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讓紅斑狼瘡這種古老的疾病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這些年來的零星報道,也並不少見。然而,讀者朋友們對紅斑狼瘡的了解,可能仍然很有限,停留在「這是一種絕症」的階段。

那麼,紅斑狼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嚴格來說,紅斑狼瘡(lupus erythematosus ,LE)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這組疾病有兩個共同特點。

第一,它們都是由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疏鬆結締組織病變。

Advertisements

這句話有點長,咱們一一掰開來說。疏鬆結締組織是人體的基本組成結構之一,由纖維細胞、肥大細胞、白細胞等構成,廣泛分佈在器官與器官之間,具有連接、支持、防禦、修復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打個比方的話,把人體比作一座房子,掃地機就可以看作一種疏鬆結締組織,而貓,負責抓老鼠,扮演著免疫系統的角色。正常情況下,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安無事的;如果貓忽然發了瘋,對掃地機出手,就有可能引起一連串的問題。

至於貓為什麼會發瘋,雖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是至今也沒有個定論。首先,遺傳肯定對紅斑狼瘡有著決定性影響,因為紅斑狼瘡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其次,紫外線可能是紅斑狼瘡發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因為紫外線可以干擾皮膚的免疫功能;再次,某些藥物,如異煙肼,可以誘發藥物性紅斑狼瘡;最後,因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所以,紅斑狼瘡可能跟性激素有關。[2]

Advertisements

第二,是紅斑狼瘡的癥狀。

幾乎所有紅斑狼瘡患者,都會出現紅色斑塊。[3]有時,這些紅色斑塊會出現潰爛、萎落,看上去就像被狼咬了。這也是紅斑狼瘡名字的由來。

蝴蝶斑,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典型表現(圖片來源:en. wikipedia.org)

根據影響範圍的大小,可以把紅斑狼瘡分為三類:局限於皮膚的盤狀紅斑狼瘡,影響全身多器官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居於中間的其他類型。[4]

盤狀紅斑狼瘡是紅斑狼瘡中最輕微的一種,跟紫外線照射密切相關,預后也較為良好。臨床上表現為扁平或輕微隆起的盤狀紅斑,其下可見到擴大的毛囊口。常常出現於面部,尤其是鼻子和面頰部位,也可以擴散到耳朵、嘴唇,甚至是頭皮,引起瘢痕性脫髮。一般沒有明顯的疼痛感或瘙癢感,也很少有關節痛等全身癥狀。

因為盤狀紅斑狼瘡跟紫外線關係密切,所以,接受太陽照射后,癥狀會加重。在治療上,首先要避免日晒,可以用口罩、帽子等物理性手段,也可以使用防晒劑。其次,可以用糖皮質激素,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而抗瘧葯,如氯喹,可以增強人體對紫外線的耐受能力,並有一定的抑制免疫、減少炎症效果,也常作為備選方案。

系統性紅斑狼瘡則不然。

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於育齡期(15~49歲之間)女性,發病的男女之比是1:9。其癥狀極其複雜。早期的臨床表現,一是發熱,二是前面提到的面部蝴蝶狀紅斑,三是,關節痛。關節痛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最常見的癥狀,多出現在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可能會出現關節腫脹和肌肉疼痛。

出現關節痛,提示患者的免疫系統已經出現嚴重異常。假如情況繼續惡化,患者的腎臟和神經系統可能會出現異常。出現狼瘡腎病和腦病,引起水腫、高血壓、腎功能異常、偏頭痛、記憶衰退,乃至昏迷等癥狀,最終引起死亡。這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最為常見的死亡原因。[5]

除了這些實實在在的傷害以外,系統系紅斑狼瘡還可能引起其他兩個後果。

一個是精神焦慮。因為病情較重、發展迅速,激素治療和皮損癥狀,可以帶來明顯的顏面改變,所以,很多患者會出現抑鬱和焦慮情緒。[6]

另一個,系統性紅斑狼瘡提示廣泛的免疫功能異常,在打疫苗時,必須慎重。如果有接種疫苗的打算,一定要找專業醫生進行諮詢后再做定奪。

對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目前還沒有治本的方案。主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運用抗瘧葯、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等,採取對症治療方案。雖不能治癒,但是可以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對於患者來說,一方面可以多做了解,及時疏解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應該謹遵醫囑、積極配合,定時定量服藥,注意防晒,少接觸無花果等光敏性植物。

總之,系統性紅斑狼瘡,早就不是什麼絕症了。屠呦呦團隊的研究結果,則可能為患者帶去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獲諾獎2年後,屠呦呦團隊已有突破性發現,2018還將"憋大招"[EB/OL]. [2018-01-0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444192807366622851&u=2810373291&m=4192807223186734&cu=3913787697.

[2] 皮膚性病學[M]. 人民衛生, 2008.

[3] 韓鋼文等. 紅斑狼瘡的皮膚表現[J]. 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2015(007): 499–504.

[4] 弓娟琴, 陳志強. 紅斑狼瘡的診斷和治療[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05, 38(2): 134–136.

[5] 費允雲, 張奉春.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2008, 12(3):187–191.

[6] 劉啟華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青年女性病人焦慮抑鬱狀態調查分析[J]. 護理學雜誌: 綜合版, 2004, 19(23):54–55.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