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和平飯店》女作家陳丹燕的上海范兒

《成為和平飯店》女作家陳丹燕的上海范兒

黃浦江邊,綠色銅皮瓦楞裝飾的花崗岩大樓,那就是被譽為「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和平飯店。

一部熱播的電視劇《和平飯店》把一座老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推到我們面前,帶著滄桑,帶著回顧,帶著老上海的優雅和尊貴,也帶著時代的殘酷和傷痕,而更一步的了解,來自女作家陳丹燕,和她的新書《成為和平飯店》。寫了八年,考證了八年,滿滿的都是上海外灘的老酒店和平飯店的往昔與今日。

這裡曾經入住過卓別林、魯迅、拳王阿里等名流,各國政要到上海幾乎都會入住和平飯店。孫中山在這裡寫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錢學森曾在這裡結婚,周恩來總理在九霄廳會見法國總理埃德加……正是這些響亮的名字讓這家飯店熠熠生輝。

Advertisements

  和平飯店,是上海的「范兒」。

  用「非虛構小說」的形式來表現和平飯店,無疑是高明和貼切的。但開場竟是葬禮,卻堪稱「神來之筆」。翻開第一頁,「天上斜雨霏霏」。靈車駛過一條對此「毫不知情的馬路」,帶走一位見證歷史的老人,還有他講不完的故事。

  陳丹燕不願意浮光掠影,以歷史學家的嚴謹和女性作家的細膩,發掘上海文化的「無形遺產」,也就是可以被稱作「上海味兒」或「上海范兒」的那些東西。它們全都靠一個個稍不留意就會被忽略的細節來傳承和支持,因此也只能靠這些細節來發現和表現,比如調酒師阿四「翹起雪白的小指,用食指與中指在吧台上輕輕一抹,發牌似的排出兩張杯墊」。就這麼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個小動作,上海手藝人的「職業感」就一覽無遺了。

Advertisements

  職業感是上海的精神。它並不僅僅只是「愛崗敬業」那麼簡單,更包含著對嫻熟技藝的自我陶醉和相互欣賞,以及「看似漫不經心」背後的理所當然和得心應手。因為得心應手,所以精彩漂亮;因為理所當然,所以並不炫耀。惟其如此,才透著一股子從容、自信和得體。結果,便優雅。

也許,這樣的細節微不足道;也許,這樣的細節不值一提。但,沒有細節的歷史就像沒有溫度的身體,何況上海的精神原本就是「注重細節」。

那是1843年開埠以來,由全體上海市民共同養育的。他們從四面八方湧進這個華洋雜處的口岸城市,帶來家鄉的土氣,也接受海風的吹拂,創造出一種迥異於帝都、古鎮和邊關的城市文化,然後小心翼翼地加以呵護。其中,就既包括大飯店地板的光可鑒人,也包括亭子間木床的平平整整,更包括操作台上所有活路的一絲不苟。沒有了這些細節,就像小餛飩沒放紫菜、蝦皮和蛋絲,那不是上海。

上海的精神傳承,正如陳丹燕的文筆,是低調、委婉和不動聲色的,卻不等於沒有骨頭,沒有氣節。也許,上海人並不劍拔弩張,並不叱吒風雲,並不豪情萬丈,但他們對自己的傳統和史觀有特別的堅守,並通過一個個不起眼的細節傳承下去。

和平飯店,是上海的范兒。

知性的女人,是上海人的范兒。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