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修墓,幹了不少缺德事,你想不到最好原料產地竟然是這兒

喪葬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對是人生的大事兒。葬禮更是不可馬虎,「視死如生」,甚至很多地方「重死輕生,厚葬薄養」,對死後的一切都十分重視。

在葬禮中,墓地的選擇和修建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尋常百姓沒有條件還好說,金貴的人哪個不想要找個風水寶地,將自己的墳墓修的漂漂亮亮的。這其中要求最高的,自然是古代皇帝陵寢。

封建皇帝修建陵寢,絕對的舉全國之力,用最好的材料,找最好的設計師,選最好的墓地。這個陵寢從皇帝登基后就開始修,甚至很多要修到皇帝去世,精益求精。

正是因為修的好,身份又特殊,所以到了今天往往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大家對於皇帝陵寢想來都不陌生,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咱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清朝的帝陵。

Advertisements

清朝皇帝入關以後,為了加強統治,提倡滿漢一家親。而且當初清朝入關,打的是驅趕賊子(李自成)的旗幟。將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表明入關不是攻佔,而是幫助。

對於前明遺脈,還表現出了大度的包容心。比如說明朝長平公主,清朝找到她之後就對她很是禮待。長平公主曾上書順治帝,請求出家為尼。但是順治帝卻還是做主,將她嫁給了未婚夫周顯,頗多照顧。

當然個人認為,這些都是表面功夫。也就長平公主是個女子,還是殘廢,所以清朝皇帝比較大度。後來冒出的不少明朝皇室子弟,不都被清朝統治者統統冠以「冒充」之罪處死了。

除了這方面,清朝統治者干下的缺德事兒中,就有挖墳一說。清朝皇帝修建帝陵,最好的原料產地是哪兒?你想不到竟然是明十三陵。

Advertisements

乾隆帝修建自己的裕陵的時候,就把明十三陵里的上等木料和石料都用作己用。當然他不可能明晃晃的干這事兒,畢竟還要看名聲。所以他找了個名目,說明十三陵多有毀損之處,如今國家出錢修復。

說是修復,實際上是將定陵等大殿改大為小,偷梁換柱,獲取最好的材料,用來修建自己的陵寢。不僅是乾隆帝的裕陵,實際上順治、康熙、雍正以及後來好幾代皇帝的陵寢,裡面相當一部分材料都是來自明代建築和陵寢。

順治帝孝陵的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來自於北京西苑明世宗時期休假的清馥殿、錦芳亭和翠芳亭。不僅僅是珍貴的楠木材料,聽說就連天花板都給拆來用了。

至於為什麼要干這缺德事兒,實際上也是沒辦法的。皇帝對於自己死後要躺的墓穴總是很重視,想要用最好的材料。但是好的材料就那麼點兒,特別是其中最重要的木料楠木。

每一顆成棟樑的楠木,不管是水楠還是金絲楠木,都需要長時間的生長。但是帝王陵寢的修建從沒有停止過,儘管規定了這些木料只有皇帝能用,但還是供小於求。

等到了清朝皇帝這兒的時候,好的楠木已經很少很少了,所以為了修建自己的陵寢,清朝皇帝才打起了前代皇陵的主意。

除此之外,楠木、石料的開採運輸也是項大工程。楠木主產地在中國南方的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上好的楠木都在深山老林之中。

在古代,猛獸、毒蟲、瘴氣都是大問題。入山容易出山難,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諺語,正是因為楠木開採的困難。除了開採問題,運輸也不容易。

那時候不像咱們今天有重噸位汽車、挖掘機、吊車,又重又大的材料,都靠人力和畜力運輸。從四川運到京城,時間耗費之久,今人難以想象。

花費這麼大代價,還不一定能找到心儀的材料。修建豪華,處處都是上等材料的明十三陵,自然成了最好的原料產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