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鬆動術

關節鬆動技術概括

¨ 治療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僵硬

¨ 西方按摩術指作用於皮膚、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手法操作,較為簡單

¨西方推拿術指作用於脊柱及四肢關節的一種快速、小範圍的手法操作,多在關節活動的終末端,治療小關節紊亂、椎間盤突出、四肢關節脫位后的複位等

¨關節鬆動術廣義可以歸入推拿術的範疇,近二十年來由於發展迅速,臨床運用廣,已經形成獨立的體系,與按摩術、推拿術形成了治療運動器官疾患的三大基本操作技術,由於澳大利亞麥特蘭德對這一技術的發展貢獻很大,故稱為麥特蘭德手法或澳式手法

基本概念

¨ 治療者

¨ 在關節活動可動範圍內

¨ 進行針對性很強的手法操作技術

¨ 被動運動範疇

¨ 操作速度比推拿術慢

¨ 生理運動與附屬運動

關節的生理運動

¨ 關節在生理範圍內完成的運動

¨ 包括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旋轉等運動,可主動完成,也可被動進行

關節的附屬運動

¨ 關節在自身及周圍組織允許的範圍內完成的關節內運動

¨ 是維持關節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運動

¨ 不能主動完成,需其他人或對側肢體幫助才能完成

¨任何一個關節都存在附屬運動,當關節因僵硬、疼痛而限制了活動時,其生理活動及附屬運動均受到影響,在生理運動恢復后,如果關節仍存在僵硬或疼痛,可能附屬運動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通常先改善附屬運動,而附屬運動的改善又可以促進生理運動的改善

基本手法

¨ 一、擺動骨的槓桿樣運動稱為擺動,即通常所說的生理運動。擺動時要固定關節的近端,關節的遠端做往返運動。擺動必須關節活動範圍達到60%時才可運用,如沒達到可先用附屬運動的手法來改善

¨ 二、滾動當一塊骨在另一塊骨表面發生滾動時,兩塊骨的表面形狀必然不一致,接觸點同時變化所發生的運動為成角運動,不論關節表面的凹凸程度如何,滾動的方向總是朝向成角骨運動的方向,關節功能正常時滾動一般不單獨發生,一般都伴隨關節的滑動和旋轉

¨ 三、滑動當一塊骨在另一塊骨上滑動時,如為單純滑動,兩骨的表面形狀必是一致,或是平面或是曲面,兩骨表面的凹凸程度必須相等,滑動時,一側骨表面的同一個點接觸對側骨表面的不同點,臨床應用時由於滑動可以緩解疼痛,合併牽拉可以松解關節囊,使關節放鬆,改善關節活動範圍,因此用得較多,而滾動手法可以擠壓關節,容易引起損傷,單獨用得較少

¨ 四、旋轉指移動骨在靜止骨表面繞旋轉軸運動,旋轉時移動骨的同一點作圓周運動,旋轉常與滑動及滾動同時發生,很少單獨作用。

¨不同關節旋轉軸不同,盂肱關節的旋轉軸經肱骨頭中心並垂直於關節盂,生理運動的旋轉是肱骨圍繞自身長軸轉動。同樣,髖關節的旋轉是股骨頭圍繞經過股骨頭中心並垂直於髖臼的旋轉軸轉動。而前臂聯合運動的旋轉與生理運動的旋轉相同,都是橈骨圍繞尺骨的運動

¨ 五、分離與牽拉分離與牽拉統稱為牽引,當外力使構成關節兩骨表面呈直角相互分開時,稱分離或關節內牽引;當外力作用於骨長軸使關節遠端移位時,稱為牽拉或長軸牽引

¨ 分離與牽拉的最大區別是分離時兩骨的關節面必須分開;牽拉時兩骨的關節面可以不分開

手法分級

¨ 1級:治療者在患者關節的活動的起始端小範圍、節律性的來回鬆動關節

¨2級:治療者在患者關節活動範圍內大範圍節律性的來回鬆動關節,但不接觸關節的起始與終末端

¨3級:治療者在患者關節活動允許範圍內大範圍節律性的來回鬆動關節,每次均接觸到關節活動的終末端,並能感到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緊張

¨4級:治療者在患者關節活動的終末端小範圍節律性的來回鬆動關節,每次均接觸到關節的終末端,並能感覺到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緊張

¨ 手法應用選擇

¨1、2級手法用於治療因疼痛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用於;3級用於治療關節疼痛並伴僵硬;4級手法用於治療關節因周圍組織粘連、攣縮而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

¨手法分級可用於關節的附屬運動和生理運動。當用於附屬運動治療時,1—4級手法皆可選用。而用生理運動治療時,關節活動範圍要達到正常的60%才可以應用,因此,多用2—4級,極少用1級手法

¨手法分級範圍隨著關節可動範圍的大小而變化,當關節活動範圍減少時,分級範圍相應減小,當治療后關節活動範圍改善時,分級範圍也相應增大。

治療作用

¨ 一、生理效應主要通過力學和神經作用而達到,關節鬆動可以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和軟骨盤無血管區的營養。當關節因腫脹或疼痛不能進行全範圍活動時,關節鬆動可以緩解疼痛,防止活動減少引起的關節退變,這些是關節鬆動的力學作用;關節鬆動的神經作用表現在鬆動可以抑制脊髓和腦幹致痛物質的釋放。

¨ 二、保持組織的伸展性動物實驗及臨床均發現,關節不活動可引起組織的纖維增生,關節內粘連,肌腱、韌帶和關節攣縮。關節鬆動術特別是3、4級手法由於牽拉了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因此可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

¨ 三、增加本體反饋本體感受器位於關節肌腱內,傳入神經將關節感受器接受到的衝動傳入到中樞神經,增加位置覺和運動覺。目前認為,關節鬆動可以提供下列感覺信息:關節的靜止位置和運動速度及其變化、關節運動的方向、肌肉張力及其變化

臨床應用

¨適應症:關節鬆動技術主要適用於任何力學因素(非神經性)引起的關節功能障礙,包括:1、關節疼痛,肌肉緊張及痙攣(骨關節退變、關節挫傷等)。2、可逆性的關節活動受限(纖維性關節功能障礙等)。

¨3、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骨化性肌炎等)。4、功能性關節制動(骨折后關節的內外固定、矯形器固定等)。

¨對進行性關節活動受限及功能性關節制動,關節鬆動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現有的關節活動範圍,延緩病情,預防因不活動引起的其他不良影響

¨禁忌症:關節鬆動技術的禁忌症為關節活動已經過度,外傷或疾病引起的關節腫脹(滲出增加),關節的炎症,惡性疾病及未癒合的骨折

操作程序

¨患者體位:處於一種舒適放鬆無疼痛的體位,通常為卧位或坐位,盡量暴露治療的關節並使其放鬆,以達到最大範圍的鬆動

¨治療者位置:靠近治療的關節,一手固定關節的一端,一手鬆動另一端。靠近患者身體的手稱為內側手;遠離患者身體的手稱為外側手;靠近患者頭部的手稱為上方手;靠近患者足部一側的手稱為下方手。

¨治療前評估:手法操作前對擬治療的關節進行評估,分清具體的關節,找出存在的問題(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據問題的主次,選擇有針對性的手法,每一種手法反覆操作一分鐘,同一種手法治療時可應用2—3次,然後再次評估

手法應用

¨手法操作的運動方向:操作時手法運用的方向可平行於治療平面,也可垂直於治療平面,一般關節的分離垂直於治療平面,關節滑動和長軸牽拉平行於治療平面

¨ 手法操作的程度:無論是附屬運動還是生理運動手法操作均應達到關節活動的受限處。

¨ 治療疼痛時手法應達到痛點,但不應超過痛點;治療僵硬時手法應超過僵硬點

¨操作中手法要平穩,有節奏,持續30秒至1分鐘,不同的鬆動速度產生的效應不同,小範圍、快速度可以抑制疼痛,大範圍、慢速度可以緩解攣縮。

¨不同部位的關節手法操作的幅度不同,一般來說,活動範圍大的關節如肩關節,手法等級的幅度要明顯大於關節活動範圍小的關節如腕關節,因此不能用治療肩關節的手法來治療腕關節

¨治療反應:手法治療可以引起關節的疼痛,輕微的疼痛為正常的反應,若治療24小時疼痛仍不減輕,甚至加重,說明治療強度過大或時間過長,應降低治療強度或縮短治療時間。

¨關節鬆動技術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理過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損傷后的炎症反應。關節鬆動的作用主要是緩解疼痛,維護現有的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及減少因力學因素引起的活動受限。

¨為了有效地應用關節鬆動技術,治療者必須具備好的解剖學,關節運動學,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疾患病理學等醫學基礎知識,掌握適應症和基本操作手法,並與其它改善關節活動的技術如肌肉牽拉技術以及肌力訓練技術結合起來應用,這樣才能提高整體治療質量

上肢關節鬆動技術

一、肩部關節

¨ 盂肱關節 1、分離牽引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處於休息位,肩外展50度並內旋,前臂中立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者軀幹與外展上肢之間,外側手托住上臂遠端及肘部,內側手四指放在腋窩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腋前。鬆動手法:內側手向外側持續推肱骨約10秒鐘,然後放鬆,重複3—5次,操作中要保持分離牽引力與關節盂的治療平面相垂直

¨ 2、長 軸牽引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者軀幹及外展上肢之間,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手在腋窩,拇指在腋前。

¨鬆動手法:外側手向足的方向持續牽拉肱骨約10秒,使肱骨在關節盂內滑動,重複3—5次,操作中要保持牽引力與肱骨長軸平行

¨ 3、向頭側滑動 鬆動手法:內側手稍向外做分離牽引,外側手將肱骨向頭的方向上下推動

¨ 4、前屈向足側滑動 作用:增加肩前屈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度,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 5、外展向足側滑動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動範圍

¨ 6、前後向滑動作用:增加肩前屈及內旋的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仰卧,上肢休息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肩外側,上方手放在肱骨頭上,下方手放在肱骨頭遠端內側,將肱骨托起,如關節疼痛明顯,也可將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上操作。鬆動手法: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將肱骨頭向後推動。

¨ 7、后前向滑動 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前屈的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俯卧位,患肩放在治療床邊緣,肩前方墊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療者內側大腿上。治療者位置:站在外展的上肢與軀幹之間,內側手放在肱骨近端後面,外側手放在肱骨遠端後面。鬆動手法:身體前傾,外側手固定,內側手藉助於上身及上肢力量將肱骨向前推動。

¨ 8、外展擺動患者體位:仰卧位,肩外展至關節活動受限處,屈肘90度,前臂旋前。治療者位置:站在外展上肢與軀幹之間,內側手從肩背部後方穿過,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聳肩的代償作用,外側手托住,並使肩稍外旋和后伸。鬆動手法:外側手將肱骨在外展範圍內擺動。

¨如果患肩外旋沒有困難,前臂能接觸床面,治療者也可以在這一位置上,將肱骨做外展擺動,具體方法同前。

¨ 9、側方活動作用:增加肩水平內收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度,屈肘,前臂自然下垂。治療者位置:站在軀幹一側,內側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及肘部。鬆動手法:外側手固定,內側手向外側推動肱骨。

¨如果關節僵硬明顯,治療者也可以用雙手握住肱骨近端,頸肩部抵住肱骨遠端外側,鬆動時,雙手向外,肩部向內同時推動肱骨。

¨ 10、水平內收擺動作用:增加肩水平內收活動範圍。患者體位:坐位,肩前屈90度,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對側肩上。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肩後方,同側手托住患側肘部,另一手握住搭在對側肩的手。鬆動手法:雙手同時將患側上肢作水平內收擺動。

¨ 11、後向前轉動作用:增加肩內旋活動範圍。患者體位:健側卧位,患側在上,肩稍內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後。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後面,其餘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鬆動手法:雙手拇指同時由後向前轉動肱骨。

¨ 12、內旋擺動作用:增加肩內旋活動範圍。患者體位:坐位,肩外展90度,屈肘90度。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肩后外方,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鬆動手法:內側手固定,外側手將前臂向下後來回擺動,使肩內旋

¨ 13、外旋擺動作用:增加肩外旋活動範圍。患者位置:仰卧,肩外展,屈肘90度。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肩外側,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下方手放在肱骨頭前面。鬆動手法:下方手固定肩部並稍向下加壓,上方手將前臂向床面運動,使肩外旋。

胸鎖關節

¨ 1、前後向滑動作用:增加鎖骨回縮。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放於體側,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療者位置:站在床頭,雙手拇指放在鎖骨內側前方,其餘四指自然分開放在胸前。鬆動手法:拇指向後推動鎖骨。

¨ 2、上下滑動作用:增加鎖骨上下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仰卧位,上肢放於體側。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雙手拇指放在鎖骨內側下方,其餘四指放在鎖骨上方。鬆動手法:雙手同時將鎖骨向上或向下推動。

肩鎖關節

¨ 後向前滑動作用:增加肩鎖關節活動範圍。患者體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治療者位置:站在患肩後方,內側手拇指放在鎖骨外側端的後面,其餘四指放在鎖骨前面,外側手放在肩胛骨肩峰的前後面。鬆動手法:外側手固定肩峰,內側手向前推動鎖骨。

肩胛胸壁關節

¨ 鬆動肩胛骨作用:增加肩胛骨的活動範圍。患者體位:健側卧位,患側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治療者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從上臂下面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鬆動手法:雙手同時向各個方向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作上抬、下降、前伸、回縮運動,也可以把上述活動結合起來,做旋轉運動。

肘部關節

¨肘部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端關節構成。其生理運動包括屈、伸、旋轉。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長軸牽引、前後向滑動、後向前滑動以及側方滑動。

肱尺關節

¨ 1、分離牽引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患者體位:仰卧位,屈肘90度,前臂旋后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上方手放在肘窩,手掌接觸前臂近端,掌根靠近尺側,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和腕部背面尺側。鬆動手法:下方手固定,上方手向足側推動尺骨。

¨ 2、長軸牽引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患者位置:仰卧位,肩稍外展,屈肘90度,前臂旋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外側手握住前臂遠端尺側。鬆動手法:內側手固定,外側手沿長軸牽引尺骨。

¨ 如果患者屈肘90度有困難,可以在屈肘終點處牽引

¨ 3、側方滑動作用:增加肱尺關節的側方活動。患者位置:仰卧位,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上方手放在肱骨遠端外側,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尺側。鬆動手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向橈側推動尺骨。

¨ 4、屈肘擺動作用:增加屈肘活動範圍。患者位置:仰卧位,肩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上方手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鬆動手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將前臂稍做長軸牽引后再屈曲肘關節。

¨ 5、伸肘擺動作用:增加伸肘活動範圍。患者位置:仰卧位,肩外展,前臂旋后。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上方手放在肘窩,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尺側。鬆動手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在伸肘活動受限的終點擺動。

橈尺近端關節

¨ 前臂旋轉作用:增加前臂旋轉活動範圍。患者位置:仰卧位或坐位,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治療者位置:站在患側,上方手放在肱骨遠端,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掌側。鬆動手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將前臂旋前或旋后擺動。

腕部關節

¨腕部關節包括橈尺近端關節、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其生理運動包括掌屈、背伸、橈偏、尺偏以及旋轉,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前後向滑動、後向前滑動、側方滑動。

手部關節

¨手部關節包括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拇指腕掌關節、近端及遠端指間關節。其生理運動包括屈、伸、內收、外展、拇指對掌等。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長軸牽引、以及各方向的滑動等。

下肢關節鬆動技術

髖部關節

¨髖關節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其生理運動包括屈、伸、內收、外展、以及內旋和外旋。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長軸牽引、前後向滑動、後向前滑動以及旋轉擺動等

膝部關節

¨膝部關節包括股脛關節、髕股關節和上脛腓關節,其生理運動包括屈和伸,在屈膝位小腿可內旋和外旋。附屬運動包括長軸牽引、前後向滑動、后前向滑動,側方滑動等

¨ 股脛關節 1、長軸牽引作用:一般鬆動,緩解疼痛。患者坐於治療床上,患肢屈曲垂於床沿,身體稍後傾,雙手在床上支撐。治療者面向患者半蹲,雙手握住小腿遠端。雙手固定,身體下蹲,將小腿向足側牽拉。

¨ 2、前後向滑動作用:增加伸膝活動範圍。方法一:患肢屈膝,墊毛巾卷,治療者面向患者,上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下方手握住小腿遠端,將小腿稍向上抬,上方手不動,藉助上身及上肢力量將脛骨近端向背側推動。

¨方法二:患者坐位,下肢屈膝90度,治療者面向患者坐在矮的治療凳上,雙手握住小腿近端,雙膝夾住患者的踝部。雙手固定,上身前傾,藉助上肢力量將脛骨向背側推動。

¨方法三: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屈膝屈髖,治療者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大腿遠端,下方手掌根部放在小腿近端大約脛骨結節處。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將脛骨向背側推動。

¨方法四:患者仰卧位,下肢盡量伸展,治療者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大腿遠端後面,下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虎口位於脛骨結節稍上方。上方手固定,上身前傾,藉助身體及上肢力量將脛骨向背側推動。

¨上述四種手法,可以根據膝關節活動受限情況加以選擇,如果伸膝在中間範圍受限,可用方法二、三。如果在伸膝終末端受限,可用方法之一、四。

¨ 3、后前向滑動作用:增加膝關節屈曲活動範圍。患者仰卧位,患側下肢屈膝屈髖,足平放在床上,健側下肢伸直,治療者坐在床的一側,大腿壓住患者足部,雙手握住小腿近端,拇指放在髕骨下緣,四指放在膝後方,雙手固定,身體前傾,藉助上肢力量將脛骨向前推動。

¨ 髕股關節 1、分離牽引作用:一般鬆動,增加髕骨活動範圍。患者仰卧位,稍屈膝,治療者面向患者,雙手拇指與食指分別在髕骨兩側。雙手握住髕骨,同時向上抬動。

¨ 2、側方滑動作用:一般鬆動,增加髕骨活動範圍。患者仰卧位,治療者面向患者站立,向內側滑動時站在膝外側,向外側滑動時,站在膝內側,雙手拇指放在髕骨側方,食指放在對側。雙手固定,藉助上肢力量將髕骨向對側推動。

¨ 3、上下滑動作用:向上滑動時,增加伸膝活動範圍,向下活動時,增加屈膝活動範圍。患者仰卧位,治療者面向患者站立,向下滑動時,雙手拇指放在髕骨上緣;向上滑動時,雙手拇指放在髕骨下緣,其餘四指放在髕骨兩側,雙手固定,上身前傾,雙上肢同時用力將髕骨向上或向下推動。

¨如果髕骨活動明顯受限,可以將一手的虎口或掌根放在髕骨的上端或下端,另一手放在其前臂遠端或腕部的上方操作。

踝部關節

¨踝部關節包括下脛腓關節、脛距關節、距下關節以及跗骨間關節。其生理運動包括屈、伸、內翻、外翻等。附屬運動包括長軸牽引、前後向滑動、后前向滑動、上下滑動等。

脊柱關節鬆動技術

頸椎

¨頸椎生理運動包括前屈、后伸、側屈、旋轉等。附屬運動包括分離牽引、棘突滑動、橫突滑動、椎骨間關節鬆動等。由於頸椎關節小,皮下肌肉少,因此手法鬆動的力量比四肢關節及脊柱其它關節要小得多,特別是上頸段要注意

胸椎

¨與頸椎及腰椎相比,胸椎的活動範圍要小得多,其生理運動可進行屈、伸、側屈和旋轉。附屬運動包括垂直按壓棘突、側方推棘突、垂直按壓橫突等。

腰椎

¨腰椎活動範圍在脊柱僅次於頸椎,可以進行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等生理活動,以及垂直按壓棘突、側方推棘突、垂直按壓橫突等附屬運動

骨盆

¨骶髂關節與骶尾關節是微動關節,活動性小,腰骶關節活動稍大。骨盆的生理運動主要為旋轉、前屈與后伸。附屬運動包括分離、擠壓及滑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