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CT陰性的蛛血該怎麼辦?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急診不少見,病情兇險,致殘率、致死率高,儘管近年來在神經內外科、影像科及介入科多學科協作下取得較大進展,但是,SAH的診療仍不盡如人意。

  • SAH診斷較簡單,在指南框架下操作,基本能確保無虞。

  • 但「指南能讓庸醫不太庸,但不能讓良醫更良」。

  • 如果SAH不按照套路出牌,該真么辦?

常規意義上的SAH,急查CT基本明確診斷。然而,其CT大致會有這樣的變化過程:起病12小時內頭顱CT敏感性約97%,24至48小時敏感性>90%;6d內降至57%~85%。亦有不同意見,認為SAH發病6小時后,CT敏感性下降至85.7%。可將其稱之為SAH的CT敏感性時間窗,雖然界限不是很明確。

Advertisements

第一個問題:SAH患者是否可能出現頭顱CT平掃陰性?

這個,可以有。比如:

➤1.出血量少,經腦脊液循環很快稀釋,CT即無高密度影;

➤2.癥狀不典型,起病時間不明確,頭顱CT延遲;

➤3.非顱內SAH(這是今天的主旨內容);

➤4.假性SAH,比如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及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炎等,皆可能出現類似SAH癥狀。

目前,SAH患者頭顱CT陰性的發生率不詳,臨床上確實不少見。

第二個問題:頭顱CT陰性,是否可排除蛛網膜下腔出血?

答案是否定的。頭顱CT陰性,而臨床高度懷疑SAH,則需行腰穿腦脊液檢查,如果腦脊液黃變或均勻一致血性,則明確SAH診斷。

反之,是否會出現CT陽性而腦脊液陰性的SAH?確實有報道,頭顱CT和MR均提示SAH,但是腦脊液檢查陰性。作者解釋可能原因為:一是出血量較小,在行腰穿檢查之前,出血尚未擴散到腰椎管內;二是腦脊液在顱內與椎管間存在交通障礙;三是軟腦膜上的血管破裂出血向腦實質擴散而未破入蛛網膜下腔。報道來自某附屬醫院,應該可信。

Advertisements

有人可能會較真,是否可能出現CT與腦脊液均陰性的SAH,比如出血量少的時候?你猜!

第三個問題:頭顱CT陰性,擬診SAH該如何進一步檢查?

按照目前的指南流程,頭顱CT陰性,則進行腰穿腦脊液檢查,但屬於有創、有風險。好在現如今很多醫院都可以急診CTA了,無創、快捷。

研究認為:CTA對動脈瘤的敏感度為77%~100%,特異度79%~100%。然而,如此數據建立在SAH的病因是真性動脈瘤的基礎上,而且動脈瘤直徑<5mm,其檢出率大大降低。

據報道,以急性頭痛就診的患者,如果頭顱CT/CTA陰性,仍有1%的動脈瘤性SAH漏診率。因此,如果患者拒絕進一步檢查,仍需簽字需要腰穿檢查。

實際上,如果CTA未檢出問題,可行金標準DSA檢查。問題是,所謂金標準亦未必可靠。據研究,首次DSA陰性的患者大約佔20%~25%,1周后復行DSA,約有1%~2%患者發現之前未發現的動脈瘤。

畢竟,技術再好,也靠人腦,也依賴檢查者的經驗、水平。

第四個問題:如果SAH診斷明確,而頭顱CTA/DSA正常,怎麼辦?

分兩種情況:

❖其一,CT、CTA/DSA均正常,腦脊液血性,SAH明確;

❖其二,CT和腦脊液均陽性,CTA/DSA陰性,SAH亦明確。

此兩種情況,均具有迷惑性,後者尤甚,常導致誤診、延遲診斷。關於這方面的報道,中英文文獻都很多。選擇其中4個病例,來看看CT陰性或者DSA陰性的蛛血,是如何誤診的或診斷延遲的。

先看第1種情況的個案報道

患者1:

24歲男性,因「頭痛伴噁心、嘔吐18小時」於2008年11月入院。急診頭顱CT未見異常。既往發生過3次SAH(2006年3月、2007年4月與2008年5月),2007年4月曾行DSA未見異常。查體:神清,頸抵抗,頦胸距4橫指,克氏征陰性。腰穿見均勻一致血性腦脊液。入院後行DSA未見異常。進一步行頸部血管造影未見異常。次日行頸胸腰段脊髓MRI示「胸2~3水平脊髓內及髓外硬膜下異常信號,考慮動靜脈畸形(AVM)」。

該患者反覆4次突發頭痛伴噁心、嘔吐,體征僅有腦膜刺激征,無脊髓癥狀。腰穿可見血性腦脊液,故多次被誤診為顱內SAH,兩次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及頸部血管造影均未見異常,前3次發病均沒有深究病因。

患者2:

28歲男性,因「頭痛5天」入院。活動中突發雙側顳部爆裂樣疼痛,伴噁心嘔吐。既往有腰痛及椎間盤脫出病史。查體:神清,頸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陽性,余無特殊。入院後頭顱CT正常,腰穿見紅色均勻腦脊液,DSA未見異常。住院1個月後頭痛緩解,頸軟,出院。出院后3個月某晨,睡眠中再發頭痛、頸痛、頸部活動受限,無腰痛,即行頭顱CT檢查陰性,腰穿示血性腦脊液。入院后第3天行頭顱CTA檢查陰性,1個月後右下肢無力,始考慮「脊髓血管畸形」,即行胸段脊髓MR示:T9~T11節段AVM。

該患者反覆2次發作CT陰性SAH,且DSA正常,直到出現脊髓癥狀,方考慮脊髓病變,貽誤診斷。其實,第1次住院期間,患者持續頭痛、腰痛,伴腿部牽拉樣疼痛,腰椎X片正常,因「腰痛及椎間盤脫出」病史,麻痹大意,從而錯過蛛絲馬跡。

脊髓血管畸形,臨床表現變異度很大,極容易誤診。通常臨床表現為:突發的背痛、頸痛或肢痛,出血量多則出現截癱,並有膀胱功能障礙及腦膜刺激征,當出血進入顱內蛛網膜下腔可有意識障礙。如脊髓癥狀不明顯時,極易誤診為SAH。約有15%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以SAH為首發癥狀,並可反覆發作。

再看第2種情況的個案報道

之所以說第2種類型更容易讓人迷惑,皆因顱內蛛血,更傾向於在顱內尋找病因,而放棄尋找脊髓病因。

患者3:

男性,33歲,因「頭痛伴噁心、嘔吐4小時」入院。患者勞動時突發劇烈頭痛伴噁心、嘔吐。發病當時有四肢無力,無意識障礙、排尿異常等。查體:神清,頸抵抗(+),kemig征(+),余無特殊。頭顱CT示雙側裂池及環池高密度影。入院診斷:SAH。入院當日行全腦DSA未見異常。10日後複查CT「蛛血吸收好轉」,臨床癥狀亦好轉。15日後,患者突發頸部向後枕部及肩部放射痛,左側肢體肌力下降為Ⅳ級,左側病理征陽性。行頸椎MRI,示頸4、5水平椎管內脊髓後方、前方及左側團塊狀血管流空影,考慮脊髓動靜脈畸形可能。

該患者表現為典型腦SAH,DSA陰性即放棄進一步病因;直到出現新的臨床癥狀,才進一步完善檢查明確診斷。

患者4:

51歲男性,突發頸痛和肢體麻木,其後意識混亂,很快進入深昏迷,併發生心臟驟停。心肺復甦后查頭顱CT示SAH(圖1a)。頭顱和頸椎MR未見異常。2小時后意識漸清,首次DSA未見明顯異常,只是右椎造影示大腦後動脈顯影不佳(圖1b)。4日後再行DSA,仍未發現異常,然而右椎造影顯示大腦後動脈血流改善(圖1c)。18日後第3次DSA,證實右側椎動脈起源的脊髓前動脈動脈瘤(圖1d),位於C1水平,考慮為出血部位。發病後108天和269天兩次DSA,證實動脈瘤消失。

該病例為日本人報道,抓住蛛絲馬跡,鍥而不捨,終於明確蛛血的病因。

小結

脊髓型SAH發生率低,可能緣於低檢出率所致。常見的原因是脊髓動靜脈畸形(包括脊髓硬膜動靜脈瘺),也見於動脈瘤、腫瘤、動脈硬化、血液病及脊髓空洞症。

據報道,約80%脊髓SAH可有腦部癥狀,頭痛佔70%,意識改變佔22%,且可為脊髓SAH首發癥狀。但是,腦部癥狀明顯時,常常掩蓋發病最初的其他脊髓癥狀,從而錯過蛛絲馬跡。因此,仍應該重視早期和繼發的臨床表現。

當SAH患者頭顱CT陰性或者CTA/DSA陰性時,不可滿足於所謂的病因不明。所謂病因不明,只是尚未被察覺而已,無法自圓其說或者技術手段未達到,便撰之以原因不詳。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