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藥物不良反應

鄭凱音,李勉衫,吳久鴻,解放軍306醫院,藥學部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與治療目的無關的藥物作用,給病人帶來痛楚不適的反應,統稱為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變態反應、毒性反應、藥物的「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菌群失調、藥物依賴性等,均屬於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分A、B兩種類型。①A型不良反應:是由藥物固有作用的增強和繼續發展的結果,具有可測的特點,亦即一種藥物在通常劑量下已知藥理效應的表現。A型反應與劑量有關,發生率高,但病死率低,而且時間關係明確。②B型不良反應:是與藥物固有的藥理作用完全無關的異常反應,而與人體的特異體質有關。常為免疫學或遺傳學的反應,與劑量無關,且難預測;發生率低而病死率高。如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等。

醫生處方用藥時,既要考慮藥物的治療效果,又要注意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合理用藥由此非常重要。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大多數藥物都或多或少有些毒副反應,特別是在長期使用之後或是用量較大之時,更容易在患者體內出現毒副作用。即使像阿司匹林這樣一般公認為比較安全的常用藥,倘若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曾有服用30~40g而致死的文獻報道;阿司匹林久服還可引起胃腸出血及牙齦出血;能誘發胃潰瘍或使胃潰瘍惡化,甚至導致胃潰瘍出血與穿孔;阿司匹林長期服用還可引起缺鐵性貧血,有少數患者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以及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國內曾有因服用后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而致死的報道;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楊酸類藥物偶可產生耳鳴、耳聾或眩暈以及急性腎小球壞死、腎乳頭壞死、腎炎、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對特異質患者,小劑量亦可引起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哮喘等反應。可見經典的常用藥物也有引起不良反應的作用。

對於一些新葯,由於臨床應用經驗不足,對其毒副反應觀察及了解不夠,加之早期新葯監管不嚴,曾發生過嚴重不良後果。例如20世紀50年代在西歐市場出售的新葯沙利度胺」反應停」作為鎮吐葯廣泛應用於妊娠反應,曾引起了8000多例畸形胎兒的悲慘後果。沙利度胺至今仍可用於預防和緩解麻風病反應癥狀,與抗麻風葯合用以減少反應或減輕反應程度,但禁用於妊娠早期。另外沙利度胺新的治療作用是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該病多發於中老年人,發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惡性程度高,患者在以前的生存期僅33個月左右。如今,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有了多種新葯,包括「反應停」(沙利度胺)、「瑞復美」(來那度胺)在內的免疫調節劑,以及「萬珂」(硼替佐米)等蛋白酶體抑製劑。故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有時又是辯證的,取決於我們需要的治療方向和避免的不良反應。

藥物不同於其它商品,不是越新越好。有些新葯上市時間短,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或因觀察不足使不良反應未能及時辨識,都可能對患者帶來不期遇的傷害。因此,新葯的上市及上市后的監管問題非常重要且值得關注,要求醫生、藥師在使用新葯時必須充分掌握有關資料,十分審慎地用藥,並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以後的情況,盡量避免引起不良後果。對於宣傳、推廣新葯,也必須持慎重的態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