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劉晨:非洲經濟奇迹的驅動因素與長期增長

原文標題:非洲經濟奇迹:驅動因素與長期增長

原文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1期

【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洲國家經濟逐漸恢復並實現迅速增長,被稱為「非洲增長奇迹」。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中的多個方面,包括戰爭和衝突持續減少、政治穩定性顯著增強;各國施行的宏觀經濟改革措施提升了非洲經濟的增長潛力;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和資本流入增加改善了非洲國家的貿易和融資條件等。 在需求方面,非洲中等收入國家的消費增長、低收入和貧困國家的投資尤其是公共投資增加、石油出口國的出口上升成為短期增長的驅動因素;供給方面,勞動力從農業向有較高生產率的服務業轉移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經濟增長。但是,從長期發展因素來看,非洲國家製造業仍然滯后,並未實現製造業驅動的結構轉型。由於初始條件不同,非洲國家在經濟轉型進程中將比亞洲國家面臨更多困難。更重要的是,資本積累過低是長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實現持續的資本積累增長仍是非洲國家面臨的艱巨任務。

Advertisements

【關鍵詞】非洲經濟;增長奇迹;結構轉型;資本積累;非洲製造業;比較經濟

【作者及簡介】 劉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后。

【中圖分類號】 D815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6-9550(2018)01-0117-39

【文 摘】

20世紀70年代以來,動亂與貧困一直是非洲國家的重要特徵,非洲甚至被稱為「沒有希望的大陸」。但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非洲經濟實現了迅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從20世紀80年代的停滯狀態變為1995—1999年的3.4%和2000年後的5.0%以上,超過了發達國家和拉美國家,成為增長速度僅次於亞洲地區。其中,資源型國家如安哥拉、赤道幾內亞、奈及利亞,非資源型國家如衣索比亞、布吉納法索、莫三比克等,均躋身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行列,被稱為「非洲增長奇迹」。

Advertisements

非洲經濟的迅速增長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大量文獻分析了非洲經濟增長的表現、趨勢以及驅動因素,討論了其增長前景,將非洲與東亞、拉美在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比較,但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 因此,本文以國際與國內環境、需求與供給變化、短期與長期增長動力三個層面相結合的方法,對非洲內部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貧困國家和石油出口國的經濟現狀、增長原因和長期趨勢進行了分析,並討論了其經濟轉型和結構變革的長期前景。

本文的分析發現,非洲經濟的增長不僅得益於上漲的能源價格、有利的貿易條件,更得益於穩定的政治環境、改善的政府治理以及日益增長的投資和消費需求等因素。與此同時,服務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革也是非洲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從長期來看,非洲國家資本積累仍然不足,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過低,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並未有顯著提升,上述因素均成為非洲國家經濟長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提升資本積累和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促進長期增長潛力和結構轉型,仍是非洲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關鍵任務。

對非洲經濟迅速增長的現有解釋

對於非洲經濟加速增長的原因,現有文獻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解釋。根據發展經濟學和新古典宏觀理論,長期經濟增長主要有兩個來源:經濟結構變遷與資本積累(以及技術變革),短期經濟增長的因素則包括國內投資增長、消費增加、出口提升、政府支出擴大等。因此對非洲增長的研究可分為幾個方面。首先,在結構變革方面,非洲發展銀行(AfDB)等的研究分析了結構變革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趨勢,發現非洲國家的勞動力正在從農業向其他部門轉移,但這種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低於亞洲國家,但至2000年後其對增長提升的作用開始增強。就具體部門而言,多數國家的農業勞動力進入生產率較低的服務業而非製造業,導致了生產率的動態損失,這也是非洲與亞洲結構變革過程的主要差異。 在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方面,現有研究發現雖然人口增長為非洲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但物質資本積累仍然薄弱,技術進步受物質和人力資本的限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只有少數國家如布吉納法索、莫三比克和烏干達的物質資本貢獻程度較高,因此資本積累的提升將成為非洲長期增長的主要來源。其次,在短期增長的影響因素方面,約翰·佩奇(John Page)主要關注2000年後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非洲國家出口的拉動作用,其研究結果顯示石油等商品價格上漲促進了礦產出口國家的經濟增長。但也有研究指出,外部需求的正向衝擊只與短期擴張關係較大,長期來看非洲國家的產出波動並未隨價格衝擊而增加。整體來看,初始制度條件對非洲經濟的影響較大。同時,對於消費增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指出非洲人口規模的增長和中產階層的擴大直接增加了消費需求,尤其在南非、摩洛哥等較高收入國家,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東部和南部非洲,中產階層人口為27.7%,其消費佔總消費比重達到58.2%。但是在投資方面,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研究報告發現雖然資本生產率有所增長,但非洲國家整體的投資率並未上升,在部分國家甚至有下降趨勢。

UNCTAD的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制度體系的滯后、落後的人力資本等因素均制約了非洲國家對外來資本的利用能力和增長潛力。因此,出口、消費和投資均不能完整地解釋非洲經濟的整體增長。在短期變化因素之外,研究者進一步關注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洲國家廣泛的經濟改革措施,探討了制度變革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勞拉·貝尼(Laura N.Beny)和莉薩·庫克(Lisa D.Cook)檢驗了改善的治理環境與增長表現的關係,指出良好治理可能對經濟增長更加關鍵。佩奇也指出,財政赤字和通脹率降低、營商環境改善、管理質量提升等因素對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也使非洲經濟能夠更富彈性地應對貿易條件惡化的衝擊。

此外,另一類文獻在關注非洲經濟迅速增長的表現之外,指出了非洲經濟仍然存在的問題與脆弱性,尤其表現在投資不足、製造業比重降低、基本制度落後等方面。就短期而言,佩奇認為投資不足將是非洲經濟的阻礙因素;從長期前景來看,非洲國家缺少工業化和結構變革的動力,這可能導致較低的長期增長;而且非洲經濟指標雖然增長迅速,但部分國家在教育、健康方面進步較慢,降低了增長質量。

由此可見,現有文獻從資本積累、結構調整、需求增加和制度變革等方面分析了非洲經濟增長的原因,指出了制約其長期發展的多種因素,但多數文獻可能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對經濟增長的討論只側重於一兩個方面,並未形成統一的分析框架;(2)文獻多從非洲整體出發進行討論,沒有考慮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具體情況;(3)相關研究缺乏對非洲與東亞國家長期發展的對比分析。

本文可能的貢獻在於:第一,分析樣本方面,根據收入水平、產業結構等將非洲國家分為不同類型,具體討論了各類國家經濟增長的差異。第二,驅動因素方面,分析了國內因素和國際環境對非洲經濟增長的作用。第三,比較研究方面,結合長期增長理論和亞洲的經濟轉型歷程,討論了非洲結構轉型和工業化的前景。第四,分析方法方面,定量計算了非洲短期增長的部門內和部門間效應和長期增長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因素,並與其他研究進行了比較分析。

外部條件:國內與國際環境改善

近年來,非洲經濟的迅速增長首先得益於國內與國際環境的變化。國內方面,自冷戰結束后非洲國家內戰和衝突迅速減少,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非洲國家普遍實施了經濟改革措施,為經濟增長創造了穩定的宏觀條件。與此同時,國際環境尤其是貿易和融資條件改善,促進了非洲國家增加出口和擴大資本流入,改善了外匯獲取融資渠道。

國內環境變化是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自獨立以來,連續不斷的國內戰爭和族群衝突曾是非洲國家的重要特徵。冷戰結束后,非洲政治形勢逐漸穩定,各國治理指數不斷改善,經濟增長的潛力有所提升。隨著社會穩定程度提高,各國均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涉及提升宏觀經濟穩定性、擴大貿易和投資、改善市場秩序等方面,促進了營商環境的改善。1)政治穩定性增強;2)經濟改革和營商環境改善。

就國際環境而言,貿易和融資條件改善對非洲經濟增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尤其對於石油和大宗商品出口國,石油、農礦產品價格上漲增加了非洲國家的出口收入、紓解了國內經濟困境;對於非資源型國家,外國直接投資和政府發展援助對經濟的作用不斷提升,成為其主要的外部資本來源。1)貿易條件改善;2)融資環境改善。

內部動力:需求與供給的作用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的內部動力可分為需求層面和供給層面。就需求層面而言,非洲國家在消費、投資和出口等方面均有顯著增長,提升了總需求水平,構成了短期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而供給層面的變化反映了經濟的長期趨勢,非洲國家第三產業在就業、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增長較快,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因素。

需求層面:非洲不同國家在總需求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中等收入國家主要表現為消費水平的提升,低收入和貧困國家則表現為投資尤其是公共投資需求的增加,石油出口國表現為出口的迅速增長,上述因素均顯著提高了各國經濟的增長率。1)中等收入國家:消費水平提升;2)低收入及貧困國家:投資的作用日益增加;3)石油出口國:國際油價變動的影響。

供給層面:非洲國家的產業結構出現了顯著變化,服務業發展迅速,在吸納就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在服務業發展的同時,製造業在非洲經濟中的比重變化較小,甚至在部分國家有下降趨勢,這種「去工業化」現象成為非洲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徵。

非洲經濟的長期問題:結構變革與資本積累

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可歸結為兩個方面:結構變革和資本積累。其中,結構變革是指勞動力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的轉移,主要體現為工業化前期從農業向製造業轉移;資本積累即提升部門內物質和人力資本投資、實現資本深化和技術進步,這尤其發生在工業化後期的重工業增長階段。麥克米倫等人發展了統一的分析框架,指出結構變革和資本積累均需要現代部門的擴展尤其是製造業的增長。製造業既是工業化初期吸收剩餘勞動力的主要部門,也是推動技術進步和非條件趨同的主要因素。

通過需求與供給層面的分析可以發現,雖然非洲經濟自1995年以來實現了迅速增長,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決於外部貿易和資本條件的變化。農業仍是非洲最大的生產性部門,大量農業勞動力流向了低增加值的服務業。同時,多數國家仍依賴國際融資,國內資本來源不足,而任何國家的長期增長必須實現國內儲蓄率的提升、減輕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為了進一步認識非洲經濟面臨的問題,我們分析了非洲國家的資本積累與技術變革及其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

結構變革的障礙:製造業發展滯后。由於非洲經濟增長的供給層面因素主要在於服務業佔比提升,製造業在增加值、就業和經濟佔比等方面仍然較低,且非洲製造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因此製造業的滯后成為非洲結構轉型的主要障礙。與此同時,由於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增長在非洲面臨更多困難。如何發揮國內稟賦優勢、有效利用國際環境,促進位造業的發展,成為非洲國家的重要任務。

資本積累與長期經濟增長:一般認為,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是結構變革的首要任務,而資本積累是實現工業化和長期增長的關鍵,東亞國家迅速而深厚的資本積累提供了經濟轉型的動力。因此,我們對非洲國家長期增長的來源進行了分解,並與亞洲國家的資本積累程度相比較,進一步分析了非洲資本積累程度較低的原因。

結 論

20世紀9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結束了自石油危機以來的停滯局面,國內經濟恢復增長,其增長速度僅次於亞洲新興市場國家。2000—2010年,全球10個增長最快的國家有6個在非洲,其中安哥拉達到11.1%,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超過8%,查德、莫三比克和盧安達超過7%,非洲整體增長速度超過5%,顯示了非洲國家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強勁增長的背後是國際和國內、需求和供給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既有國際貿易和融資環境的支持,包括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歐美和新興經濟體市場擴大以及FDI、ODA的顯著增加,也有國內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包括戰爭和衝突減少、政治環境穩定、經濟改革的推行、營商環境改善等因素。國內和國際因素的結合與互動促進了非洲經濟的重生。其次,非洲不同類型的國家在短期需求方面的驅動因素也有差異:中等收入國家主要為城鎮化和消費增加,低收入和貧困國家主要為投資率的上升,石油出口國則直接來自國際油價上漲。最後,從供給角度來看,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主要體現為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向服務業部門而非製造業的流動。但是,服務業部門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生產效率並未隨之增長。由於製造業落後、服務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非洲的長期增長和轉型仍然面臨挑戰。

從經濟長期增長的來源看,非洲國家的資本積累對經濟的貢獻率遠低於亞洲轉型經濟體,其原因主要在於其不良的經濟環境、較低的儲蓄率、落後的信貸市場等,這是非洲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障礙。較低的資本積累也是製造業比重下降、產品結構單一、出口競爭力弱、技術進步率低的關鍵原因。如何利用本國比較優勢、克服長期發展的障礙將是非洲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問題。

不同的非洲國家經濟增長可能有不同類型,包括製造業出口加工、農產品加工、旅遊等服務業以及礦產開採業等形式。在推動多樣化路徑的同時促進位造業的發展將是非洲國家尤其是低收入國家的重要任務,這包括採用適當的產業政策、增加國內儲蓄和國內信貸、提升人力資本以及塑造良好的商業環境等方面。長期而言,增加資本積累與推動結構轉型仍然是非洲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

因此,儘管經濟增長迅速,但非洲國家資本積累增速較低,這不僅降低了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且阻礙了製造業增長和結構變革。導致資本積累不足的原因既包括儲蓄率較低、金融市場落後等因素,也包括政府效率、法律規則等方面的不足,還涉及基礎設施、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增加資本積累首先應提升政府能力、改善政府治理,其次應改善國內儲蓄和金融市場狀況,並且要增加基礎設施投入,設計適當的產業政策,提升資本積累對製造業發展和結構變革的作用。與東亞國家相比,非洲國家長期發展的關鍵是國家能力建設。目前來看,非洲國家實現結構轉型和長期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參見:http://econ.cssn.cn/jjx/xk/jjx_lljjx/sjjjygjjjx/201803/t20180312_3872380.shtml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