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恢復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發生在外科手術術中和術后的病人。

發病因素包括肥胖、靜脈血栓史、靜脈曲張、凝血機制異常、糖尿病、口服避孕藥、外傷、分娩等。

臨床主要表現:下肢不對稱和一側肢體突然發生腫脹,伴有脹痛,特別是腓腸肌區的鈍痛,行走時加重,淺靜脈怒張。它是外科手術及長期卧床病人可能發生的嚴重併發症,如未及時發現和治療,可導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而致殘,並可發生致命的肺栓塞。

高危人群:髖部骨折及術後下肢骨折及術后,尤其是術中應用止血帶的患者原發下肢血管疾病高齡、女性、吸煙、糖尿病、肥胖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史如果沒有預防措施,患小腿DVT的機會為40%~80% 健

康教育:對既往有周圍血管疾病史的高危患者,應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避免血栓形成。

⑴指導患者避免久站、坐時雙膝交叉過久,休息時應抬高患肢。

⑵術后、產後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經常按摩肢體肌肉,以促進血液循環。

⑶告知患者腰帶不要過緊、勿穿吊襪和緊身衣物,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⑷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如進行散步、抬腿、打拳等活動。

控制飲食,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戒煙、酒。要有自我保健意識,保持心情愉快。根據醫囑服用抗凝葯,預防血栓再形成,告知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及與食物的相互影響,如菠菜、動物肝臟可降低藥效,阿司匹林、二甲雙胍合用增加抗凝作用等。

定期複查。術后前4周,每周複查凝血酶原時間一次。每月複查一次多普勒超聲、腹部CT等,如出現下肢腫脹,皮膚顏色、溫度有異常情況,應及時複診。

下肢周徑的測量方法分別為髕骨上緣15cm處和髕骨下緣1Ocm處,雙側下肢周徑相差1cm有臨床意義。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