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髮很講衛生

古人洗髮,專稱沐。

大家都把沐浴當作一回事。這是因為古人蓄髮,又盤髻戴巾戴冠,易於積垢,也易生虱。不洗不潔,既難受,更失禮。《詩經·小雅·采綠》詠出一位婦女,在等待遠出家門歸來的丈夫時,輪著要做的幾件事,第一樁,便是「沐」。首句寫著:

終朝來綠,不盈一匊;

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整天採集能染黃頭髮的綠草,費了勁兒還採不到一把呀!我的頭髮又卷又曲多麼難看,得趕緊回家去洗凈弄乾。)

這是一首西周時期的民間歌謠。孔子把它編進《詩》中,就在於這位婦女既懂愛情,又重儀禮,值得讚許。足見「沐」在生活中的受到的關注。

古時盤髻,形式多樣。這是當時一種各自翻新的修飾美,男女莫不如此。即使在軍營,士兵盤髻,也很講究。秦俑之例,堪稱精美。當然,洗起發來,就得費時費工。像采綠的婦女,為「沐」,還要早早準備。

Advertisements

古代官吏,尤講儀錶,要求沐浴,是很自然的事。不過,先秦時期,官吏沐浴不見記載。到了漢代,明文規定「沐浴假」,也即「五日沐浴」。每隔 5 天放假一日,讓官員們回家洗頭洗澡。

原來古時官員進署,上自相位下至衙吏,一進官署,便不準回家,吃住都在辦公地點,要到節假日,才允許回家暫休。不像今天的公務員,上午上班離家,下午下班回家。因而那時的官吏沐浴成了問題。漢律制定的「沐浴假」,得到了解決。這項制度,一直沿用到唐代。

古人洗髮,備這備那,較今複雜。《禮記·玉藻》記下一段古人洗髮情況,卻講究得很:沐稷而靧梁,櫛用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

古人洗髮,所用洗髮液,稱「稷」,也稱「潘」,是一種用栗黍之類煮成的汁水,有鹼性能去垢。這要一邊燒熱,一邊洗髮,才有效果。洗完發,洗面(靧)的洗面液,要用高梁之類的湯汁,滑溜發黏,沖洗畢,連同鬍鬚,也一起光潔。洗髮時,去垢用一種較硬澀的(白理木做的梳子);頭髮晾乾時則用象牙做的梳子,避免傷發。發乾,再喝點專為洗髮洗面釀就的酒(禨),吃點乾果小菜。這時,廳堂上也響起了樂工彈撥琴瑟和歌聲。

Advertisements

顯然,如此而沐,在官署是難以辦到的,只能放假回家自理。《玉藻》所記,除了高官富貴

之家,一般官吏也不能為之。老百姓家更是望塵莫及。《禮記》一書,揣測、設想成份較多,推

崇美喻也不少。「沐」之一節,有所誇耀,藉以譽禮也。不過,洗頭洗面的方式方法,或是一致,

僅沐之「稷」「梁」和用櫛,有精陋區別而已。至於「沐」,包括洗面。平時洗臉則伸手積點水,

一擦臉孔,用巾拭之,即所謂「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