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老佛爺到西安喝茶用的什麼水

【長安宮詞(第五十七首)】

胡延

賜茶小憩曲房隈,

抵得金莖露幾杯。

鈴索無聲花院寂,

揭簾忽報聖人來。

自注云:「五月某日,延與升巡撫、李布政三人,同入內帶匠。時太后初起,知延輩早至,特命在東院小房內憩息,各賜茶一杯。忽皇上揭簾入,延三人亟長跪請安。上勞問數語而出。上蓋閑步偶入,初不知延三人在內也。」

【長安宮詞(第九十二首)】

胡延

石銚磚爐聽煮茶,

行廚惟恐食單奢。

鴛漿麟脯都無用,

只載城西水一車。

自注云:「延七月杪,奉命勘視東路行宮蹺路。慈聖諭飭各州縣官,不得妄事供張,一切務從儉約。早晚兩膳,仍依傳單備進,由膳烹飪。惟去秋西幸,沿途井水味劣,此次命汲本地山泉,以供御茗。臨潼無山泉,特自長安載西關井水一車,足一日之用。渭南以下,皆有山泉,不復用西關水矣。」

Advertisements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二十四日,為支應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逃來西安,成立了支應局,以西安知府胡延為提調。於是,西安在歷經千餘年後,又一次短暫成為全國的行政中心。胡延是負責接待事務的主要負責人,又是詩人,他用詩記錄了這段社會變革,於己,也是一次難得的生活經歷,特意取名《長安宮詞》,其中心情略見一斑。九月初四,慈禧太后和光緒帝一行到達西安,以陝西巡撫部院(北院)為行宮。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偕光緒帝等離西安返北京。支應局結束,共耗銀60餘萬兩。

一、北院門

1901年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侵華,慈禧與光緒借西狩之名到西安避難,居於陝西巡撫衙門內,因其在地標性建築鼓樓之北,俗稱「北院」,與鼓樓之南的陝甘總督府(南院)相對。

Advertisements

北院門之名始於清代。清初,陝西巡撫部院行署設於鼓樓以北,與位於鼓樓以南的陝甘總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對。於是,巡撫部院被稱作「北院」,而與北院大門相對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門。總督衙門被稱為「南院」,與其相對的街道被稱作南院門。歷史上,北院和北院門指代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可混淆。在今天的地圖上看,「北院」所在地其實並不在北院門大街上,而是位於北院門北口的東西向大街——西華門大街的北側。

儘管北院門得名於清代,不過北院門地區的歷史則要久遠得多。北院門在唐代屬於皇城範圍,尚書省即位於此地。唐末,韓建將原長安皇城改築為新城,這裡成為居民坊。從明代到清前期,北院門位於宣平里,到了清中後期則改為宣平坊。據《明清西安詞典》記載,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樓后,北院門這條街道便形成了,不過當時街道的名稱叫什麼如今已經無可考證了。

明嘉靖年間的《西安城圖》顯示,那時候的鼓樓附近是「衙門」集中的區域。鼓樓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監察機構,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樓東南是「西安府」,正東則是「布政司」。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一路西逃至西安。挑剔的老佛爺最終選擇居住在北院。誰會料得,就是這次敗國的逃亡,卻為北院門帶來了新的商機,使得這裡的繁華突然倍增。來到西安后,慈禧太后先住在了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環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撫衙門,從此,北院被稱為「行宮」。資料顯示,從1900年至1901年,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北院成為當時全國的行政中心。那時,西安雖未有國都之名,卻有國都之實。公文奏章,晉見官員,各省進貢,都在北院辦理。與此同時,北院門的各種銀號、店鋪應運而生,盛極一時。直到民國年間,北院門仍是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二、水

慈禧一生窮奢極欲,大概如民諺所說「鳳凰落架不如雞」,以難民身份逃往西安諸事不敢苛求,「行廚惟恐食單奢」,「鴛漿麟脯」也就免了,但有一宗不能降了規格,就是飲茶。

麟脯是干麒麟肉,味極鮮美。由北京到西安有數千里之遙,什麼都可以不帶,「鴛漿麟脯」竟視為無用之物,但煮茶的「石銚磚爐」非要帶往西安。「老佛爺」喝茶特別重視擇水,喜用山泉水烹茶,返程經過臨潼,因「臨潼無山泉,特自長安載西關井水一車,足一日之用」。慈禧太后治國無方,當個茶人還是滿夠資格的。

當時胡延奉令勘視皇上出行道路,唯恐皇上去陝西沿途井水味劣,特令汲本地山泉以供御茗,因臨潼一帶皆無山泉,特自長安載城西水備用。「鴛漿麟脯」沒有都不要緊,唯獨泡茶的泉水不能短缺。由此可見皇上對茶水的講究。

詩中的「城西水」指的是西門瓮城的水井,並不是城西南的「甜水井」。清康熙年間,有識井脈的工匠在西門瓮城打出了一口水井,水質甘冽清澈。從此,西門大井成為西安城飲用水的重要來源。直到清乾隆年間,龍首、通濟二渠廢毀,西安城內的供水便以井水為主了。明清西安城區地下水以東西大街為界,有「南甜北咸」的概略說法,尤其城西南隅地下水質較其他城區為佳,就是今天「甜水井」區域所在。西南城區井水水質好,這與通濟渠從此流經,常年補給地下水有關。

三、茶器

「銚」(音 diào ),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了「石銚」。話說當年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清末震鈞《茶說》又談到,「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所以,紫砂銚取石銚形意而成壺,但已不具烹煮之功,僅作沏泡專用的茶具。

由此再看看今天流行的鐵壺,這見識真是不如古人唉。

四、茶

在清代,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因曾住在紫內西宮,遂被稱為「西太后」。她主宰同治、光緒兩朝軍國政要,統治清代達48年之久,極盡豪侈揮霍之能事。她喜愛飲茶,是視飲茶可以美容,作為眾多的美容秘訣之一。由於清朝皇室滿族人的背景,煮飲奶茶也是一種生活習慣。在清朝,普洱茶及普洱茶膏被皇室接受,和這個背景有關。

慈禧的飲茶習慣較為奇特,茶具十分精美,富麗堂皇,「宮中茗碗,以黃金為托,白玉為碗。」每次飲茶,「喜以金銀共少許入之,甚香」(徐珂《清稗類鈔》「孝欽后飲茶」條)。

清末在宮廷任職最得寵的女官德齡,常常陪侍慈禧之側,對慈禧的飲食生活非常熟悉,她所著《御香縹緲錄》(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實錄》)乃系親身綁架的回憶錄,其中對慈禧飲茶有逼真生動的描寫:

一個太監手進一杯茶來,茶杯是純白美玉做的,茶托和蓋碗都是金的。接著又有一個太監捧著一隻銀托盤,裡面有兩隻和前一隻完全相同的白玉杯子,一隻盛金銀花,一隻盛玫瑰花,杯子旁邊還放有一雙金筷。兩個太監都在太后前面跪下,將茶托舉起,於是太后揭開金蓋,夾了幾朵金銀花放進茶里。

胡延作為西安知府自然要百般地孝順,精心周到地伺候兩宮。胡延在宮中得到太后的賜茶,視同的了幾杯甘露,感激不已。又偶然遇到皇上,得到他勞問,更使他喜出望外。詩的文辭並不足取,也很乏味,一副奴才相而已!但這首詩客觀地反映了清代宮廷茶禮,如同唐代長安宮廷,賜茶仍然是皇上對臣子的褒獎。

1990年,八國聯軍的槍炮把慈禧太后從繁華的北京城趕到古都西安。各地勤王的、覲見的、買官的都蜂擁而至。陝商首富吳周氏,即涇陽的「安吳寡婦」也去西安拜見了慈禧,除一次捐貢白銀十萬兩外,還帶了一些土特產貢品,其中就有涇陽的茯磚茶,安吳寡婦上貢是說:「這是涇陽特產茯磚茶」因「茯」和「福」同音,慈禧聽了高興的說:「福茶好茯茶好!」安吳寡婦因此被慈禧收為義女,被封為「護國夫人」即二品誥命夫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