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一線治療療效研究

作者:金璿 鄧麗娟 王宵旰 丁寧 宋玉琴 朱軍

單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淋巴腫瘤科

朱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大內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利妥昔單抗(RTX)是一種針對B細胞表面表達的CD20抗原的單克隆抗體,R-CHOP方案作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顯著改善了DLBCL預后。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無效或有效后短期內複發。如何預測RTX的療效,篩選出免疫化學治療的優勢人群是個體化治療的重要內容。Fcγ受體(FcγR)是免疫球蛋白Fc段的特異性受體,是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細胞毒作用(ADCC)中的重要分子。研究顯示FcγR基因敲除小鼠對抗體介導的腫瘤抑制作用完全抵抗,提示ADCC是RTX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ADCC效應的強弱與FcγRIIIa158V/F單核苷酸多態性有關,FcγRIIIa編碼基因的第559位核苷酸由T到G的變異導致其編碼的第158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F)轉變為纈氨酸(V),研究表明V比F具有更高的親和力,導致FcγR與RTX的親和力改變,亦影響了FcγRIIIa基因的轉錄水平、CD16蛋白的表達及ADCC活性的強弱。因此,推測FcγRIIIa158V/F單核苷酸多態性是影響RTX療效發揮的重要因素。迄今為止,已有多項FcγRIIIa158V/F多態性與R-CHOP方案治療DLBCL患者的療效相關性的研究報道,但結果不盡相同。本研究檢測265例國人DLBCL患者FcγRIIIa158V/F多態性的分佈情況,進一步分析了該基因多態性與R-CHOP方案療效的關係。

Advertisements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淋巴瘤科收治的DLBCL患者265例,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性123例,女性142例,年齡範圍15~90歲,中位年齡56.0歲;分子分型:生髮中心型(GCB)59例,非生髮中心型(non—GCB)177例,不詳29例;B癥狀:有88例,無177例;血清乳酸脫氫酶(LDH):≤240IU/L143例,>240IU/L120例,不詳2例;β2微球蛋白:正常182例,升高63例,不詳20例;血沉(ESR):正常93例,升高140例,不詳32例;國際預后指數(IPI):0~2分178例,3~5分86例,不詳1例;非胃腸來源的淋巴瘤共215例,根據Ann-Arbor分期進行分期:Ⅰ期26例、Ⅱ期64例、Ⅲ期33例、Ⅳ期92例;原發胃腸道淋巴瘤50例,根據Lugano分期進行分期:Ⅰ期6例、Ⅱ期19例、Ⅳ期25例;結外侵及部位:≤1個186例,>1個79例;Bcl-2表達:陽性107例,陰性42例,不詳116例;Ki—67表達:≤75%111例,>75%134例,不詳20例。選取同期本院檢驗科提供的80例健康體檢者的外周血為對照,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範圍21~56歲,中位年齡31.0歲。所有採集標本均獲本人知情同意。

Advertisements

治療方案

所有患者一線均接受中位6(1~8)個周期的R-CHOP或R-CHOPE方案,其中243例採用R-CHOP方案(其中8例未用蒽環類藥物),16例採用R-CHOPE(RTX、環磷醯胺、阿黴素、長春新鹼、潑尼松、依託泊苷),2例採用R-CHOP聯合替尼泊苷,4例採用含大劑量甲氨蝶呤方案;39例接受受累區域放療,33例接受RTX維持治療,23例接受了大劑量化療聯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術。

療效判斷

每2~3個周期治療後進行評效檢查,療效評價標準採用國際淋巴瘤工作組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以CR+PR計算總有效率(RR)。

隨訪

採用查閱門診、住院病歷及通過電話方式進行隨訪,治療完成後第一年每3個月隨訪1次,后每6個月隨訪1次至疾病進展,隨訪截止時間為2016年11月。無進展生存期(PFS)的定義為開始治療至淋巴瘤進展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總生存期(OS)的定義為開始治療至任何原因的死亡或末次隨訪。

結果

FcγRIIIa158V/F基因型的分佈情況

265例患者共有V/V型27例(10.2%),V/F型107例(40.4%)和F/F型131例(49.4%),80例正常對照依次為9例(11.2%)、35例(43.8%)和36例(45.0%)。兩組基因型分佈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群體遺傳學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檢驗各基因型分佈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FcγRIIIa158V/F基因型與DLBCL臨床病理特徵的關係

FcγRIIIa158V/F基因型分佈與年齡、B癥狀、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ESR、分期、包塊直徑、結內起病、單一病灶、結外侵及部位、Bcl-2表達、Ki-67表達、ECOG評分及分子分型均無關(P>0.05),但與性別有關(P<0.05)。 見表1。

FcγRIIIa158V/F基因型與DLBCL療效的關係

265例均可評價近期療效,其中CR165例、PR57例、SD1例和PD42例,RR為83.7%。FcγRIIIa158V/F不同基因型間療效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31例F/F基因型中CR76例、PR33例、SD1例和PD21例,RR為83.2%;107例F/V基因型中無SD患者,CR68例、PR22例和PD17例,RR為84.1%;27例V/V基因型中無SD患者,CR21例、PR2例和PD4例,RR為85.2%。進一步分析顯示無論是Ⅰ~Ⅱ期亞組還是Ⅲ~Ⅳ期亞組,F/F型與V/V及V/F型在RR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FcγRIIIa158V/F基因型的生存分析

全組隨訪0.8~109.5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60.7個月,全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未達,265例患者中103例(38.9%)出現疾病進展或複發,77例(29.1%)死亡。F/F基因型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為61.1%,V/V+V/F基因型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為62.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57)。F/F基因型的5年總生存率為69.2%,V/V+V/F型的5年總生存率為7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78)。亞組分析顯示,在Ⅰ~Ⅱ期亞組中,F/F基因型和V/V+V/F型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85.9%和75.9%(P>0.05);V/V+V/F基因型的5年總生存率為94.7%,高於F/F基因型的7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Ⅲ~Ⅳ期亞組中,F/F基因型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分別為44.7%和58.9%,與V/V+V/F基因型的49.3%和62.9%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Cox多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影響DLBCL患者OS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HR=0.587,P=0.020)、B癥狀(HR=1.680,P=0.024)、LDH水平(HR=0.384,P=0.000)、血β2微球蛋白水平(HR=0.450,P=0.001)、分期(HR=0.335,P=0.000)、IPI評分(HR=0.383,P=0.0001)、結外侵及部位(HR=0.434,P=0.000)及分子分型(HR=0.343,P=0.005)。選取有差異因素及FcγRIIIa158V/F基因型進行Cox回歸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分期晚、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乳酸脫氫酶水平升高和分子分型為non—GCB型是不良預后因素(P<0.05)。FcγRIIIa158V/F基因型不是DLBCL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見表3。

討論

R-CHOP方案是DLBCL患者的標準一線治療方案,關於FcγRIIIa基因多態性與DLBCL患者免疫治療效果關係的研究較多,但結果並不一致。截至目前Pubmed上檢索的相關Meta分析共3篇,均顯示FcγRIIIa158V/F基因型與DLBCL患者的RR和OS間無明顯相關性。僅Liu等的研究顯示在亞洲人群(共3項研究、276例患者)中含V/F+V/V型的完全緩解率高於F/F型(OR=2.5,95%CI=1.04~5.98,P=0.040)。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RR,還是OS,均未發現全組人群各基因型間存在差異,與多數研究結果一致。但既往研究,從未有研究者按照臨床分期分層探討FcγRIIIa158V/F多態性與療效的關係。

與既往研究不同,本研究首次按分期進行亞組分析,儘管全組中療效與基因型分佈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早期(Ⅰ~Ⅱ期)DLBCL患者中不同基因型在RR及5年總生存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尤其是5年總生存率,含V基因型者明顯優於F/F型,而晚期(Ⅲ~Ⅳ期)亞組中不同基因型在RR及5年總生存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RTX的作用機制複雜,除ADCC,補體依賴細胞毒作用(CDC)以及直接誘導凋亡/抗腫瘤細胞增殖作用也是重要的作用機制,到底何種機制發揮主要作用目前尚不可知。僅有在以ADCC為主要抗腫瘤機制的人群中,這條通路上的生物標誌物才有可能預測療效。基礎研究顯示RTX進入體內后同時激活抗體和補體系統,而活化的補體能夠抑制ADCC效應。在不同患者體內RTX可能通過不同作用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的。補體活化與體內CD20的表達水平有關,故在DLBCL中低腫瘤負荷的患者,可能補體活化的程度相對低,除CDC通路殺傷腫瘤細胞作用減弱外,對ADCC的抑制作用也減弱,對於這部分患者ADCC可能是RTX的主要作用機制。

Mian等對1405例早期DLBCL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5年總生存率為75%,其中接受RTX為基礎的免疫治療者254例,5年總生存率為85%;未應用RTX的1151例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為73%。本研究中115例早期DLBCL患者接受RTX為基礎的免疫化療,5年總生存率為85.9%,與國外報道一致。本組早期DLBCL患者中F/F型的5年總生存率僅為77.3%,與Mian等報道的單用化療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相近,提示早期F/F型DLBCL患者未能從聯合RTX治療中獲益。由此,根據本研究結果推測僅有部分DLBCL患者能從RTX免疫治療中獲益,FcγRIIIa158V/F多態性檢測有助於篩選對RTX無明顯獲益的早期DLBCL患者。

RTX是第一個被批准用於腫瘤治療的單克隆抗體,也是最早開展FcγRIIIa158V/F與療效相關性研究的藥物。本研究首次報道了在早期DLBCL患者中,FcγRIIIa158V/F基因多態性與含RTX方案一線治療方案總生存率相關,F/F型患者可能不能從聯合RTX治療中獲益。以上研究結果提示FcγRIIIa158V/F多態性可能在早期DLBCL患者中成為預測RTX免疫治療效果的生物標誌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節選自:臨床腫瘤學雜誌2017年5月第22卷第5期,FcγRIIIa158V/F多態性與含利妥昔單抗方案一線治療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療效的關係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