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退腫葯——茯苓用藥經驗:茯苓甘淡性和平,健脾滲濕小便通;寧心安神化痰飲,脾虛濕盛百病宗

歡迎閱讀,收藏並轉發,文末有福利,不能錯過!

茯苓

【性用概要】

又名茯菟、雲苓、白茯苓。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菌的乾燥菌核。其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之功。本品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能滲,性質平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為補養滲濕之要葯;故常用於水濕停滯所致的水腫、痰飲、小便不利等症,對脾胃氣虛所致的食少乏力以及脾虛水濕不運所致的泄瀉、痰飲及咳嗽痰多等症,亦有良效。取其寧心安神之功,常用於驚悸。失眠、健忘、驚恐不安等症。此外,茯苓皮長於利水消腫,赤茯苓長於滲利濕熱。茯神長於安神;用法:水煎服;用量:10~20克。

【臨證配用】

茯苓-澤瀉

二葯甘淡和緩,皆能導水下行,通利小便,茯苓兼能健脾補中,澤瀉長於滲濕泄熱。相配則滲濕利水的功效顯著,可治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利以及痰飲、泄瀉等症,方如五苓散。

Advertisements


茯苓-車前子

二葯都有利水作用。茯苓偏於健脾滲濕,車前子偏於利尿通淋。相配則利水通淋功效顯著。常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淋濁、小便不利及水腫、泄瀉等症。


茯苓-半夏

茯苓甘淡平和,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半夏辛散溫燥,燥濕去痰,消痞降氣。二葯相配,補脾滲濕與燥濕消痰同用,相互促進,共奏化痰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治療痰飲中阻所致的嘔吐脘痞、頭暈心悸等症有較好療效。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湯。對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亦有佳效。方如二陳湯。


茯苓-木香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木香醒脾開胃,理氣和中,《日華子本草》謂其「治心腹一切氣,止瀉。」《得配本草》謂茯苓「得木香,治泄痢不止。」二葯相配,有行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治療水濕內盛所致的腸鳴、水泄有較好療效。方如七味白朮散。

Advertisements


茯苓-木通

茯苓淡滲利濕,寧心安神專走氣分;木通降瀉心火,導心經濕熱從小便而出,善行血分。二葯相配,善清熱利濕消腫。對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赤澀疼痛及下肢水腫、煩悶喘促等症有較好療效。方如疏鑿飲子。


茯苓-枳殼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以消痰;枳殼理氣寬胸,除痞散結以化痰。二葯相合,有理氣寬腳,和中祛痰之功。可用於治療痰停中脘,流入四肢所致的肩背酸痛,兩手疲軟等症。方如指迷茯苓丸。對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亦有良效。方如杏蘇散。


茯苓-黑芝麻

獲神養心安神,健脾朴中;黑芝麻滋養肝腎,養血補陰。兩葯合用,通補兼施,養血安神的功效顯著。用於陰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有較好療效。


茯苓-天花粉

黃連茯苓健脾補中,行津潤澡,《用藥法豁謂其「益牌逐水,生津導氣」;天花粉、黃連清熱瀉火,養陰生津。《得配本草)謂茯苓「君川連、花粉,治上盛下虛之消渴。」三味相配,有養陰清熱,生津止渴之功。治療陰津不足,燥熱內盛所致的消渴病有良效。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友情提示:文中引用醫案、方劑素材來源於「中醫智庫」APP,希望獲得更多名家醫案,方解,請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智庫」下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