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手足口病妙方——甘草瀉心湯

治療手足口病妙方——甘草瀉心湯

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蓮花路門診部 黎崇裕

唐醫易先生是筆者的一位民間師傅,臨床喜用經方,用藥平和,常在檔口開一小門,患者預約上門來診,師傅常說:「經方學的好,醫生就是開一扇小門,患者也是一樣源源不斷,不會因為你未開大門而門可羅雀」。唐醫易先生著有《民間中醫唐醫易先生傷寒論講稿》作為易醫堂師門內部資料,是唐醫易先生用於師傳教育的教材,其內容淺顯易懂,特別是講稿中其【應用發揮】部分為唐醫易先生運用經方的獨特經驗。

筆者的兩位師傅唐師(唐醫易先生)和劉師(劉志龍教授)雖都善用經方著稱,但又各不相同,唐師喜用傷寒論原方,加減用藥亦多遵經方之葯,而劉師喜活用經方,常師其法,不泥其方,加減用藥亦多時方之葯。唐師在民間基層,患者多為常見病或疑難雜症,劉師在三級綜合性醫院專科門診,患者多為慢性病、腫瘤。其實處方用藥的習慣和患者群有莫大的關聯,並非僅僅只是醫生的喜好而已。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唐醫易先生運用經方的驗案:

Advertisements

甘草瀉心湯治療手足口病案

手足口病一:麥某某,男,2010年1月26日出生。2012年7月2日星期一,家長代訴:前晚發燒38.5度,喊口痛,到某醫院治療,診斷手足口病。臨床見舌頭潰瘍,手指起泡,腳掌側起泡。大便硬難解,羊糞狀。指紋色紫青,脈沉滑細,一息6至。

處方:炙甘草15克,黃連5克,黃芩5克,乾薑5克,党參5克,姜半夏(打碎)5克,桔梗5 克,四劑

後記:前葯四劑后諸證痊癒。

手足口病二:

龍某某,男,2006年1月生,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家長訴:周二起手足口病,目前有咳、有痰、口腔潰瘍、舌糜、唇口起泡潰瘍,手掌起泡,2-3天未有大便,發燒由37.5-38.8度。脈浮弦滑細,一息6至。

Advertisements

炙甘草20克,黃連5克,黃芩5克,乾薑5克,党參6克,姜半夏5克,桔梗6克,三劑。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前葯后癥狀大為減輕,手掌的皰疹已經痊癒,口唇也好了不少,大便也有了,目前是有咳嗽有痰,有噴嚏有涕,舌色正常,看到多處潰瘍,舌苔白厚膩。指紋色淡紫,脈浮弦滑,一息6至。

炙甘草20克,黃連5克,黃芩5克,乾薑5克,党參6克,姜半夏5克,桔梗6克,六劑。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家長訴:前葯後手足口病癒。

黎崇裕按:此乃甘草瀉心湯去大棗加桔梗,合桔梗湯之意。吾師用此方用於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屢試屢效。用此方清除手足陽明經的濕熱,給胃腸道大掃除。方中重用炙甘草為君,取其有緩急作用,「病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更兼有清熱解毒之效。吾師囑咐對手足口病不能用板藍根、連翹、金銀花等這些清熱苦寒藥物,用則發熱甫退甫燒。吾師運用甘草瀉心湯之經驗如下:

1、臟躁本病以女性患者為多,因思慮憂愁過度,久之,氣機不利,營血虧損,心肝血虛,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導致本病。證見未發時精神憂鬱、幻覺、感情易衝動、知覺過敏或遲鈍等先期證狀。發作時胸悶、急躁、無故嘆氣或苦笑皆非,妄言亂語,甚則抽搐,但面色不蒼白,意識不完全喪失。本病皆因脾失健運,水濕停聚生痰,濕久化熱,痰熱互結,影響心神,遂為恍惚、苦笑皆非之臟躁。用本方健運中焦,清化濕熱,去痰補虛而愈。

2、癲癇本病除遺傳外,還因驚恐,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傷及肝、脾、腎三經,使風痰隨氣上逆所致。證見短暫的失神、面色蒼白、雙目凝視,但迅速恢復常態;或是見突然暈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牙關緊急,四肢抽搐或口中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醒后除感覺疲勞外,一切如常人。用本方健運中焦,清化痰熱,降痰順氣,對輕型的患者久服也可痊癒。

3、口糜口腔舌頭潰瘍。《素問•氣厥論》說:「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多因膀胱水濕泛溢和胃腸積熱、脾經濕熱,日久濕熱蘊結,化為熱毒,循經上行,熏蒸口舌,腐蝕肌膜。臨床可見患者兼有胃腸病或大便失常,用本方清熱、解毒、健脾、燥濕和發散鬱熱而愈。

4、手足口病證見口腔、舌頭、嘴唇高度潰瘍,唇口邊循陽明經循行位置起泡破后流水脫皮,雙手掌、腳掌也可見起泡破后流水脫皮,伴有高熱或低熱,病灶處灼熱疼痛,現代醫學稱「手足口病」。用本方加大甘草量,去大棗,加桔梗治之可愈。原文發表於《2016江蘇省經方研究專業委員會暨經方醫學論壇年會論文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