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土地?四點憂慮讓農民望而卻步

伴隨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從宏觀數字來看,近30%的土地已經流轉,說明土地規模化經營成為大趨勢。那麼,基層一線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是怎麼考慮的?為何越來越多非農經紀人投資農業,而種植戶不願長久地流轉土地?

兩個擔心制約土地流轉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你們有沒有什麼擔心的?」

「當然有。土地流轉出去了,還能不能回來?土地流轉了是不是種糧食?」

確實,在新一輪土地流轉中,一些地方將土地集中,開展旅遊園區、採摘園建設,脫離了生產糧食的屬性。

馬驥教授研究農村土地問題多年,在他看來,農民和承包戶都不用擔心,因為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提出、多次明確,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民,要尊重農民的意願,流轉出的土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並提出利用五年時間為土地確權,解決土地「四至不清」問題。

Advertisements

惠農政策遠離承包小戶

「我們這裡流轉的都是幾十畝,沒有上百畝的。國家能不能給我們這些小承包戶一些支持政策?」

農業生產面臨很多風險,農產品價格下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一旦經營管理不善,前期投入的肥料、種子、地膜、農藥費用就打了水漂。

專家針對種植小戶提出建議:一定要算好承包賬,打好市場牌,按照市場需求生產農產品。只有把握好這幾條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

專業服務拉長務農年限

農村壯勞力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既然農村年輕人這麼少,為何還有人不願流轉土地,還有別的原因嗎?

現在農村種地比以前輕鬆很多,每個村都有農機手,負責耕地、施肥、播種、噴葯、收穫,雖然每畝地要投入一些錢,但在城裡務工的兒子覺得還是便宜,能幫他們支付這筆費用。

Advertisements

在馬驥教授看來,社會化服務的完善是對農村接班期的延長。只要土地確權完成,土地就能成為可經營的資產,農民將會有更長的務農時間,享受種地帶來的歸屬感。

轉型還需全程跟蹤服務

農業生產從小規模向大規模轉化中,除了規模化能夠帶來效益外,種植結構轉變、科技支撐也是重要的一環。

農民的想法很簡單,都知道要轉型才能賺錢,但誰能一直將技術跟蹤到位?誰能幫著農戶將生產出來的蔬菜和水果賣出去?這才是關鍵。

土地規模化流轉不僅是農民的事情,也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特別是土地託管、技術服務、後期銷售等需要很多行業和人的參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