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妙用炙甘草湯加減治心悸,非常寶貴的經驗!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至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發生時,患者自覺心跳快而強,並伴有心前區不適感。此病常見於心陰陽氣血不足引起,臨床上可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文中古籍來自中醫智庫APP)篇,主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功效為益氣滋陰,通陽復脈。方葯為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人蔘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在多用於心陰陽不足,氣陰兩虛導致的心動悸,虛羸少氣,虛勞,汗出,疲乏無力,氣短,脈結代(脈律不齊)等癥狀。陳寶貴教授臨證中治療心悸屬心陰陽不足,氣陰兩虛者常用炙甘草湯加減,收效較好。今介紹如下:

Advertisements

方葯組成:黨參10克,麥冬10克,炙甘草15克,生薑10克,生地20克,桂枝10克(去皮),阿膠10克(烊化服),麻仁10克,丹參15克,大棗5枚。水煎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日1劑,阿膠烊化服。

方解:傷寒或雜病之後,陰血不足,陽氣不振,心脈失其溫養,故心悸而作,脈見結代。應以益氣滋陰、溫陽復脈為治。方中用黨參、炙甘草益心氣;麥冬、生地、麻仁養心陰;桂枝、生薑溫心陽;阿膠、丹參、大棗養心血。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現代研究表明:炙甘草湯及其組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誘發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總發生率,並能縮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範圍。

Advertisements

加減運用:汗出者,加黃芪15克,五味子5克;畏寒者,加附子10克(先煎);胸悶者加瓜蔞15克,薤白10克;心神不安者,加龍骨15克,牡蠣15克;有痰者,兼麥冬、生地、麻仁之量,加半夏10克,菖蒲15克,枳實10克;有熱象者,減桂枝之量,加黃連6克。

典型醫案

張某,女,56歲,2008年11月29日診。

患者主訴間斷心悸3個月。現時有心悸,自覺心前跳動厲害,偶有汗出,疲乏無力,氣短,面色蒼白,二便尚調,舌暗淡,苔白,脈結代且沉。查心電圖示:心肌缺血,室性早搏。此:心悸之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處方:黨參10克,麥冬10克,炙甘草15克,生薑10克,生地20克,桂枝10克(去皮),阿膠10克(烊化服),麻仁10克,丹參15克,大棗5枚。5劑,水煎服。

二診(12月5日):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惟胃脘部稍有不舒,上方加茯苓15克,陳皮6克。7劑,水煎服。

三診(12月12日):諸症減輕,又服7劑而愈。

患者心悸汗出,乏力氣短,面色蒼白顯是心陰陽兩虛之徵象,舌暗淡,苔白,脈結代而沉亦是上證的具體表現,故予上方而效。二診時考慮藥物滋膩,中焦運化無力,故加茯苓以健脾,陳皮以化滯。先後服近二十劑而愈。

陳寶貴指出:炙甘草湯為治療心之陰陽氣血不足而致脈結代、心動悸的代表方。在此方中多數醫者認為炙甘草或生地黃為君葯,依據是一為用炙甘草立湯名,一為生地黃在方中藥量最大,兩葯作用非常重要,進而忽視了其他藥物之作用。陳寶貴認為,方中兩葯固然重要,但其他葯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溫陽葯,方中必不可少,如桂枝、生薑、黨參。臨證體會,如果無桂枝、生薑、黨參等葯,療效並不好。因為「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總的來說,全方配伍嚴禁,大量滋陰葯中加以溫陽葯,動靜結合,陰陽相配,共同起到了益氣滋陰,溫陽復脈的作用。另外,桂枝一葯,長期使用容易助火昇陽,使用時去皮可消除這種不良作用。西醫之心血管疾病、貧血、呼吸系統疾病等,最終導致心之陰陽氣血不足而引起脈結代、心動悸癥狀的皆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了解更多老中醫治心悸的故事,請下載中醫智庫APP)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