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謀士郭嘉與他的《十勝十敗論》

郭嘉電視劇照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十勝十敗論,即為曹操的謀士郭嘉為鼓勵曹操的一篇激勵文。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對戰勝袁紹信心不足,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分析曹袁之間的優劣,振奮了士氣。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是毛澤東愛讀的一篇人物傳記。1959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左右,出謀劃策,功績卓著。曹操則倚為股肱,常常問計於他。郭嘉三十八歲時病歿。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於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

Advertisements

毛主席讀史

不久,毛澤東又在一次談話中說,「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 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 劉伯溫。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餘地。《三國志》里《郭嘉傳》值得一讀。 郭嘉這個人足智多謀,初到袁紹麾下不得施展。他說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就跑到曹操那裡。曹操說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註記載,郭嘉胸懷遠量,匿跡修行,不與常人交往,所以當時並不知名,只是有見識的人賞識他。由此引發了毛澤東的感慨,說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主席說:「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郭嘉是三國歷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戰略家和軍事家認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謀臣,才識超群,足智多謀,長期追隨曹操左右,為他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Advertisements

毛澤東講的實際上是智謀之士的人生境遇問題。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

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

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划國家安危大計,預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於未發之際,匡正君主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摯誠摯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勿施以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摯誠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於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

曹操影視劇照

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曹操曾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視 郭嘉為股肱,出則同車、入則同帳。曹操評價郭嘉忠誠善良,智慧淵深,品性美好,通達事理,過絕於人。有人曾非議郭嘉「不治行檢」,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見其有大丈夫意氣,愈發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淵深,通達事理,十餘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於人。赤壁戰敗,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嘆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於落得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領悟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作用。

歷史上智謀之士大抵有三種人生作為:一是為帝王之師或帝王謀臣,出謀劃策,輔主成功, 姜太公、 張良、 劉伯溫是也;一是為帝王相將,躬身實踐,匡扶宇內,曹操、 李世民、曾國藩是也;一是為布衣書生,著書行世,人不知其詳,黃石公、 李筌、 趙本學是也。 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澤東還指出,我是借郭嘉的事來說我們的黨委書記,要學會「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的工作方法。不要 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澤東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謀之大成的歷史巨人。

郭嘉闡述策略

郭嘉向曹操進言,論斷曹操十個方面勝於袁紹:「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袁紹割據一方,逆歷史潮流而動;公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東漢滅亡在於對待豪強過於寬縱,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整飭危局;公撥亂反正,以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勝三也。袁紹外表寬宏大量,內心量小忌賢,所任用者唯其親戚子弟;公外表簡單嚴肅,內心機智英明,用人不問遠近、唯才是舉,此度勝四也。袁紹多謀少決,往往事後才能意識到應當採取的策略;公謀定即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袁紹沽名釣譽,喜歡聽奉承話,那些能言善辯外表上看德才兼備而幹不了實事的人多歸之;公以誠待人,不務虛名,以儉率下,有功必賞,那些有遠見灼識、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為公所用,此德勝六也。袁紹見到饑寒之人憐憫益於顏色,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的貧困百姓,謀划救國輔民的大計;公對眼前小事時有忽略,對待大事從不含糊,思慮所及不限於直接接觸的人,恩德加於四海,此仁勝七也。袁紹不會用人,大臣之間爭權奪利,疑惑叢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不能相互傾軋,此明勝八也。袁紹以親疏定是非,賞罰不明;公是非分明,賞罰有道,此文勝九也。袁紹聲眾勢強,但不懂用兵要領;公精通兵法,能以少勝眾,用兵如神,此武勝十也。」

郭嘉隨曹操征戰

《十勝十敗》原文剖析: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要求,希望他能保有這「十勝」,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任何推測都意義不大。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他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梁紀委)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