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統感染「四問」

泌尿系統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即尿路感染,是指尿路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襲而導致的炎症反應。根據感染的部位可將尿路感染分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又稱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則包括膀胱炎及尿道炎。

近年來,根據有無尿路功能上或解剖上的異常,以及是否存在全身背景性疾病,可將尿路感染分為複雜性及非複雜性兩大類。前者是指伴有尿路梗阻、結石、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膀胱輸尿管反流等解剖或功能異常,以及合併存在糖尿病、可導致全身免疫功能異常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艾滋病等系統性疾病,或在慢性腎臟實質疾病基礎上發生的尿路感染。且與其密切相關的腎周感染和前列腺炎、附睾炎引起的尿路感染。後者則無上述情況。

Advertisements

提防「留置尿管」重要嗎?

引發尿路感染的高發因素很多,如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其他疾病等,而留置尿管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尿路感染70%~80%來源於留置導尿管,即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AUTI)。

導尿管插入膀胱時會增加微生物入侵機會,這些微生物多來自糞便、尿道周圍、醫務人員雙手或由尿袋逆行而上,它們分泌胞外黏多糖物質並將自身包裹,黏附與宿主蛋白質,進而沿導管表面逐漸形成生物被膜,且導管內外表面都會涉及。在生物膜內生長的微生物,可逃避抗生素和宿主的攻擊、防禦,損傷宿主細胞。如不更換導尿管,生物被膜將逐漸發展成熟並不斷變化,以3%~7%的速度獲得新的微生物感染,微生物菌尿就會成為常態。除此之外導尿管發生堵塞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Advertisements

泌尿系感染的致病菌有哪些?

泌尿系統感染病原菌中,G-菌中最常見為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佰菌屬。G+菌中常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糞腸球菌、草綠色鏈球菌。

正常情況下尿液是無菌的。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所有出現在尿液中的細菌都是致病菌,如乳酸桿菌、甲型溶血鏈球菌或厭氧菌等因難以在尿液中生長,當期在尿液中被檢出時,一般認為是污染所致。只有當尿液中檢出菌株可以在泌尿道中生長繁殖,並引起感染時才可確診為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

任何細菌入侵尿路均可引起尿路感染,其致病菌95%以上為單一細菌。約90%的門診病人和50%的住院病人的病原菌是大腸桿菌,多見於無癥狀性菌尿、非複雜性尿路感染及初次尿路感染。近10%~15%的尿路感染由格蘭陽性細菌引起,主要為葡萄球菌屬和糞鏈球菌。

總之,在泌尿系統感染患者的尿液中培養出病原菌腸桿菌群占近50%,其中以大腸埃希菌為最多,佔總數25.7%;糞腸球菌第二,佔14.1%。

泌尿系感染的鑒別診斷要注意哪些問題?

泌尿系感染的鑒別診斷主要包括三個內容:上、下尿路感染的鑒別;急性與慢性的區分;背景疾病的揭示。

泌尿系感染的治療要考慮哪些因素?

在治療上應綜合治療,根據性別、年齡做尿液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以指導抗生素的有效應用。在選擇經驗性抗生素時,應兼顧腸球菌和假單胞桿菌的治療。

在使用抗生素時,應特別注意導致耐葯菌株的產生以及抗生素本身帶來的副作用,用品種多作用機制和方式(環節)相同的藥物聯用或同種藥物重複應用不僅會導致抗生素療效降低和不良反應,還易增加細菌耐藥性和造成浪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