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拾遺:槍法與馬步

練習傳統武術馬步是必修課。小學那個年代,廣播體操還沒有普及到故鄉的學校,一二年級課間操就是少林拳:馬步出拳,弓步出拳,套路名字已經忘記了,但那對於我來說是武術的啟蒙。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教第六套廣播體操,剛一年還沒練熟,第七套就來了。但始終覺得其味道與少林套路差距甚遠,家裡屬於教職工,所以纏著學校唯一的體育老師,想要學習更多的少林拳套路。開始以為老師保守,不肯教,後來才知道他教少林拳與廣播體操一樣,都是按照教學大綱中的圖片照葫蘆畫瓢來的,遂感失望。

在接觸到太極拳之前,一直拿馬步當練習腿勁的方法,每天蹲馬步出拳。身邊也有些其它拳種的練家子,總以弓步或馬步姿勢,讓別人踢他,以自己紋絲不動作為功夫高的表現。自然也就認為馬步的唯一作用就是站得穩。但是穩不穩只有自己知道,曾經接觸了各種修鍊馬步的小竅門,腳底放鬆、五指抓地等等。自己又比較執著,每每遇到新的見解都會以身試法,搞到最後夏天都不敢穿涼鞋了,因為身邊朋友見腳趾頭弓起來抓在鞋底上就笑話我:又在練功吶!

Advertisements

馬步為何叫馬步?這是在嘗試了各種方法,發現之前的馬步訓練對下盤力量以及穩定性無效之後,首先想到的問題。最初找到的答案是,因為馬步樁的姿勢與騎馬的姿勢很像,所以稱為馬步。但是古人創立拳術為何要模仿騎馬的動作?這對於功夫的修鍊有何作用呢?

坊間雖然沒有定論,但我認為其原因就是前篇《內家拳拾遺:拳拳皆有槍意》中提到的:上馬為槍,落馬為拳。內家拳在從古戰場槍術演變過程中,依賴的一種重現槍勁的訓練方法:馬步,不修習馬步,就無法將拳使出槍意。槍與矛有巨大的區別,矛的杆子是硬桿,很難彎折;而古代大槍桿選用白蠟桿,可以180度彎折而不斷。矛主要的招式就是刺,而槍主要的招式為攔、拿、扎,在這三者基礎上幻化出數十種打法,或纏、撥或點、刺、舞花。我們可以做個試驗:

Advertisements

準備條件:

  1. 無靠背高腳凳與可旋轉無靠背高腳凳各一隻;

  2. 2米長棍子一根。

開始試驗:

  1. 先坐在無法旋轉的高腳凳上(腳不要落地),向前後左右發力;

  2. 再坐在可旋轉的凳子上(腳不要落地),向前後左右發力;

  3. 重複上述兩個試驗,手上拿著棍子發力。

試驗目的:經過不斷嘗試你會發現,只要夾緊那個可以旋轉的凳子,利用腰胯的摩擦轉動,隨著凳子的轉動幅度與方向發力要遠大於空發力,而且坐在凳子上空發力的虛空感覺也消失了。這個試驗就是讓大家體會古代將軍們騎在馬背上發力的方式。

馬背上的槍術要施展出威力,必須藉助馬的衝擊力,要想將馬的衝擊力加註在兵器上,洋人選擇了一個手臂夾住長矛,加速衝過去的,用長矛的頭頂飛對手的方式(我始終認為這是表演節目,未必是戰場上的騎兵攻擊方式)。咱們的祖先選擇了更加優秀的方式:通過雙腿夾住馬(與馬合整體),利用馬鐙控制馬奔跑的方向,將馬的衝擊力帶到想要攻擊的各個方向,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馬步的作用就是再現古代武將們在馬背的那個槍法力量轉化的過程。下馬為拳,站立在地面上的時候,保持身形不變的情況下,發出令對手驚異的力量。

敬請期待下一篇:《內家拳拾遺:馬步的力量》

鄭重聲明:我希望大家更安全,具備防範危險的能力。未來會增加許多動作教程,但是所有的訓練方法與建議都存在危險性,按照其訓練的人需要把握尺度帶好護具,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自己解決。我會提供安全防護方面的建議,但不承擔責任。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