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治咳七法

咳嗽一症,外感時病中有之,內傷雜病中亦有之,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並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發生咳嗽,《內經·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廣,牽涉面很大。

在治療時,如果不辨病因病機,不講理法方葯,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寧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遷延不愈,重則變症百出,甚至成癆難救。所以治療咳嗽,必須辨清內傷、外感、虛、實、寒、熱,按其發病新久,輕重淺深,辨證施治。

祖國醫學對咳嗽的治療,積有豐富的經驗。但文獻浩如煙海,各家學說又講的非常複雜,初學常不易抓住重點,因而感到治療方法不好掌握。茲結合臨床經驗,試將治療咳嗽的方法,約括為「宣」「降」「清」「溫」「補」「潤」「收」七大法則,提出來就正於諸位同道,以供臨床參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竅清虛,喜宣通而惡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閉,肺氣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無外邪,因肺氣壅遏,氣機失宣,而致胸悶氣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須用「宣」的方法,開宣肺氣,疏暢氣機,使肺恢復清虛宣通,則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如:

1.辛溫宣化法: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頭痛、寒熱、鼻塞、咳嗽。選方如:①杏蘇散(杏仁、紫蘇、桔梗、枳殼、前胡、半夏、陳皮、茯苓、炙草);②止嗽散(荊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陳皮、紫菀、生薑);③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生薑)等。

2.辛涼宣化法:適用於風溫、風熱所致的頭昏發熱口乾咳嗽。常用的方劑如:①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連翹、蘆根);②加減銀翹散(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用於氣機郁滯、氣道壅澀所致之胸脅痞悶、痰不易出的咳嗽。常用的方劑如:①加減流氣飲子(厚朴、蘇葉、青陳皮、大腹皮、瓜蔞皮、桔梗、枳殼、半夏、赤苓、香附、炙草);②加減七氣湯(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蘇、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貝母)等。

另如:疏肺、開肺、寬胸、通宣等,也都屬於宣法的範圍。

二、降

肺喜清肅和降,苦氣上逆及痰、瘀失肅。故胸中氣逆、痰阻肺竅、瘀血阻滯等,都可導致氣逆不降,肺失清肅,肺氣不利而引起咳嗽。這種咳嗽須用降氣、降痰、祛瘀等肅降法來肅清肺經,使肺氣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氣化痰法:適用於肺氣失降,氣逆咳喘之症。常用的方劑如:①蘇子降氣湯(蘇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當歸、甘草、生薑);②加味沉香降氣湯(香附、陳皮、蘇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萊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肅降法:適用於咳嗽多痰、胸悶懶食、痰涎壅盛、氣逆咳喘、脈滑有力之症。常用之方如:①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②半瓜丸(半夏、瓜蔞仁、桔梗、枳殼、知母)等。可隨症酌加杏仁、化橘紅、南星、葶藶、茯苓。

3.祛瘀肅肺法:適用於胸背脅肋、扑打損傷,瘀血內阻所致之胸痛咳嗽。常用之方如:①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絡、紫蘇梗、紫蘇葉、檳榔);②加味當歸飲(大黃、當歸、蘇木、生地、赤芍、桔梗、貝母)等。

按:作者曾治療胸部跌傷后,咳嗽數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沖服)、枳殼、片薑黃、乳、沒,服數劑,咳出黑色血塊數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癒,經過追訪,未再複發。可見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專在止嗽、鎮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涼,畏熱怕火,易為熱傷。邪熱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熱,亂其虛靜之體,戕其肅降之能,肺金不清,而發咳嗽,須用清法治療。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熱化痰法:適用於痰黃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熱咳嗽。常用的方劑如:①清咽寧肺湯(桔梗、山梔、黃芩、桑皮、前胡、知母、貝母、生草);②清肺湯(黃芩、桔梗、赤苓、桑皮、陳皮、貝母、天冬、梔子、杏仁、麥冬、生草、當歸);③清金化痰湯(黃芩、山梔、桔梗、麥冬、桑皮、貝母、知母、瓜蔞仁、橘紅、茯苓、生草)等。

2.清燥養肺法:適用於秋燥傷肺之咳嗽。常用的方劑有:①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子皮、梨皮);②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蘿蔔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瀉火法:適用於痰黃黏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常用的方劑如:①二母寧嗽湯(生石膏、知母、貝母、梔子、黃芩、瓜蔞、赤苓、陳皮、枳實、生草);②清金降火湯(杏仁、前胡、桔梗、貝母、瓜蔞仁、生石膏、枳殼、陳皮、黃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減去);③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為末、冷開水送服三錢),本方可隨症酌加桔梗、杷葉、貝母、桑皮、梔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適用於暑熱傷肺,氣短身倦,煩熱脈數之咳嗽。列舉數方如:①加減洗肺散(天冬、麥冬、五味子、沙參、杏仁、桑皮、杷葉、六一散);②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葉、麥冬、竹葉、五味子、桔梗);③清金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竹葉、党參、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烏梅)等。

四、溫

肺金本涼,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腎乃肺子,肺為水之上源,肺主呼,腎主吸,腎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腎俱冷也可致咳嗽。這種咳嗽,須治以溫。常用的方法有:

1.溫肺化痰法:適用於痰白怕涼,胸中不溫的肺寒咳嗽。方劑如:①溫肺湯(乾薑、半夏、杏仁、陳皮、甘草、細辛、阿膠、生薑、大棗);②蘇子湯(蘇子、乾薑、半夏、桂心、人蔘、橘皮、茯苓、甘草)等。

2.溫肺理氣法:適用於肺寒、氣機不暢而上氣、胸滿的咳嗽。方劑如:加減三奇湯(陳皮、桔梗、青皮、紫蘇、半夏、杏仁、金沸草、枳殼、乾薑、炙草、沉香)等。

3.溫中化痰法:適用於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常用方如:①半夏溫肺湯(半夏、茯苓、細辛、乾薑、桂心、桔梗、陳皮、復花、人蔘、白朮、甘草);②加味理中湯(人蔘、白朮、乾薑、炙草、茯苓、半夏、陳皮、細辛、五味子、冬花)等。

4.溫腎納氣法:適用於腎臟虛寒,子病累母而發生面黑、足冷、痰涼、膝酸、氣短(吸氣不深)的咳嗽。常用方如:①金匱腎氣丸;②加味補肺湯(熟地、肉桂、人蔘、紫菀、黃芪、蜜炙桑皮、五味子);③黑錫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補

前人有「肺無補法」之說,吿戒後人治療咳嗽不可驟用補藥。故補法須在久嗽肺虛,確無實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虛多與腎虛、脾虛兼見,更有陰虛、陽虛之分,所以治療虛症咳嗽,又須與「虛勞」「癆瘵」的治法,相互參照,方為全面。茲僅簡舉數例如下:

1.培補肺氣法:適用於肺氣虛的咳嗽。常用方劑如:①補肺湯(人蔘、黃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許);②黃芪湯(黃芪、白芍、麥冬、五味子、前胡、人蔘、細辛、當歸、茯苓、半夏、大棗、生薑)等。

2.補陰保肺法:適用於潮熱少痰,肺陰虛的咳嗽。方如:①生脈地黃湯(人蔘、麥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藥、山萸、茯苓、丹皮、澤瀉);②寧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貝母、紫菀、阿膠、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補腎益肺法:適用於腎陰虛損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煩熱、或兼盜汗的咳嗽。常用方如:加減地黃湯(熟地、生地、山藥、山萸、麥冬、川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膠)。可隨症酌加女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為丸劑服用。

4.補土生金法:適用於肺脾俱虛,肢倦食少、短氣虛怯之咳嗽。常用方如:①加味人蔘黃芪湯(人蔘、黃芪、白朮、陳皮、茯苓、炙草、當歸、五味子、麥冬、紫菀、冬花);②加味白朮湯(人蔘、白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潤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傷肺。無論涼燥、溫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勞水竭、金石丹藥所致之內燥,都可傷肺,引起肺燥咳嗽。《內經》曰:「燥者濡之」,肺燥則鬚生津養陰之品,潤養肺陰,以袪燥邪。茲舉常用數法如下:

1.甘涼滋潤法:適用於溫燥傷肺,氣喘咽干而癢、痰少不易出的咳嗽。藥方如:清燥救肺湯(桑葉、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膠、人蔘、麥冬、天冬、杏仁、杷葉)等。

2.養陰潤肺法:適用於肺燥陰虛、咳嗽聲嘶之症。藥方如:①紫菀散(紫菀、阿膠、人蔘、沙參、麥冬、川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②二冬膏(天冬、麥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適用於燥邪傷及肺胃之陰,煩熱、咽燥、口渴引飲之咳嗽。藥方如:①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生草、桑葉、生扁豆、花粉);②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麥冬汁、生蘿蔔汁、茅根汁煎煉適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薑汁少許)等。

七、收

肺喜清斂,惡浮散。久咳不愈則肺張葉舉,宜收之、斂之。收斂之法,也有補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於久咳不止,咳嗽頻頻,肺中已無實邪之症。若外感咳嗽及有實邪之症,千萬不可輕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斂肺法:適用於咳嗽日久、聲啞失音、痰嗽氣壅之症。藥方如:①潤肺丸(訶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②加減人蔘冬花散(訶子、人蔘、冬花、貝母、烏梅)等。

2.斂氣收肺法:適用於久嗽不止,肺張葉舉,肺氣浮散,咳而氣短之症。藥方如:①九仙散(人蔘、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膠、貝母、烏梅、罌粟殼、姜、棗);②加味訶黎勒丸(訶子、海粉、蔞仁、青黛、杏仁、馬兜鈴、百合、烏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個大法,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按證而施,不可亂用。如當「宣」反「潤」,必致咳嗽久久難愈,痰膩難出,胸悶少食。如當「收」反「宣」,必致咽燥乾咳,甚或咳血失音……這七個大法,一般地說,為了論述方便,多是分開來談。但是,臨床實際應用時常是根據病情需要,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法合併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潤、收合用,清中加補,補中兼收等等。並且還須按照證情,權衡輕重,增減用量,來調整方劑的組織。例如在一個處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潤、七分收,四分溫、六分補,八分補、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潤、二補、一收……這樣,七個原則大法,又可變化出許多具體不同的治療法則,以應多變的疾病。正如所謂病有千端,法有萬變,圓機活法,存乎其人。

編者按:本篇「治咳七法」,是舉其大要,但咳嗽總不脫離外感、內傷二類,有些病是純屬外的,當以治外感為主,就得用宣、降、清、溫諸法,有些是純屬內傷的,當以治內傷為主,就得用補、潤、收諸法,如有兼夾證,則不能用單純的一法,或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或內外兼治,作者已把這個道理說明了。至於如何來辨證施治,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出發,關於脈、證、舌苔、呼吸、聲音、體溫、痰色、大小便、有汗無汗等等,都要辨別清楚,然後能確定治療法則。我們能掌握以上七種治法,探求其用藥規律,對於治療咳嗽,是有幫助的。


來源:本文摘自《江蘇中醫》1966年第2期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