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煎茶」、「鬥茶」、「點茶」-泥石頭

要品嘗茶的清香,「火」和「水」的作用非常重要,火需炭火活火,水需清冽明泉,而盛水煮水的器具也要不損害水的甘甜。金、銀、銅、錫、陶、瓷等各種材質的茶具,在愛茶嗜茶者的長期使用中,漸漸評判出高下優劣。紫砂壺在煮水和泡茶中,顯示出許多金、銀、瓷、錫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如金屬容器有金屬的腥味,瓷器由於緻密的質地,導熱快、易碎等特性,使茶的香味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而紫砂壺的砂性氣孔率,表面的溫潤,傳熱較慢的溫吞吞的樸實感覺,甚至是蓋上蓋子時的如同木器、玉器那樣溫和的聲音,都與茶的性質十分合拍。

一、什麼是「煎茶」

在唐代以前,人們飲用茶的方法,都屬於粗放式的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里總結這一方法時說:「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認為這種方法很不可取,而極力提倡煎茶法,並細闡述了煎茶法的具體程序:備器、添炭、炙茶、末茶、煮水、飲茶等程序極為重視,同時煎茶不再像煮茶那樣加入蔥、姜、棗、橘皮等調味品,而只加入少許精鹽,用來調和湯味。晚唐以後,煎茶時連鹽也不再加,成為完全的清飲了。

Advertisements

由於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品位追求,並有一套較完整的煎茶程序方法,因此一經陸羽提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王公貴族間得到了廣泛響應和推崇。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是這樣評述的:「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陸羽創立的「煎茶法」,使中國飲茶活動從生活領域提升到了精神領域和藝術創造的高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和茶具的演變。

二、什麼是「鬥茶」

鬥茶始於唐代,當時稱為「茗戰」,後於宋代盛行,稱為「鬥茶」。鬥茶最初見於以出產貢茶而聞名的建州茶鄉,是一項在新茶製成后,茶農評比新茶的比賽活動,具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頗有趣味性。

Advertisements

鬥茶勝負的決定標準,一是湯色,二是湯花。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者則稍遜。湯花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有兩條標準:一是湯花的色澤。由於湯花的色澤與湯色密切相關,因此湯花的色澤也以鮮白為上;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鬥茶多為兩人,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相差幾水」。范仲淹在《鬥茶歌》中對當時鬥茶情況做過描寫:「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茗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三、什麼是「點茶」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時所用的方法,同時也是當時飲茶的一種方法。具體來講,就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將茶直接放入容器中烹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放在杯、碗中。然後用容器燒水至沸騰,先注入少量沸水將碎茶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沖點,同時用「茶筅」攪動,使茶葉上浮,有利於茶葉與水交融為一體。茶筅一般用細竹製作而成。

點茶法和唐代的煎茶法具有明顯區別,與今天主流的泡飲茶的方法很接近,因此相對於煎茶法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所以出現之後就迅速流行開來,成為當時人們時尚的飲茶方法。

宜興不僅盛產陶器,而且還盛產茶葉。這種特殊環境是紫砂壺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據有關史料可知,明代萬曆中期以前沏茶的方法,是煮茶和沸水泡茶並存的。煮茶是用紫砂大壺,然後傾入茶盞中再飲,這是當時有身份的人,特別是文人所愛用的方法。據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成書的《茶疏》可知,沸水泡茶在明代萬曆中期才全面推廣。

這期間人們用過瓷壺、銀壺、錫壺、紫砂壺等沏茶,在比較中,認識到小紫砂壺沏茶,有諸多宜茶的優點。所以,《陽羨茗壺系》的作者明人周高起說:「飲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葯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以本山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也,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

所以,紫砂壺又有「壺中壺」之稱,即世間茶具之首。

微信公眾號搜索 「 泥石頭 」 了解揭秘更多紫砂壺問題,千山萬水總是情,點個關注行不行!(文章轉載於互聯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