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飲食調理

慢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於首位,病程緩慢,呈長期反覆發作。臨床缺乏特異性癥狀,大部分患者以上腹部脹悶不舒或疼痛,伴噯氣、反酸、噁心、燒心、食慾下降等為主要表現。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痞證」等病證的範疇。中醫認為本病或由嗜食辛辣,飲酒過度,脾胃受損;或長年服藥,誤中藥毒,胃傷不復;或因勞倦過度,損傷脾胃;或因情志不和,肝氣犯胃,以致脾胃功能失調而發為本病。中醫按其病因將慢性胃炎分為肝胃氣滯、胃熱陰虛、脾胃虛寒三種類型進行辨證施治,而葯膳可以輔助治療。

肝胃氣滯型

表現為胃脘脹痛,而且脘痛連脅,噯氣頻繁,矢氣較舒,或有噁心嘔吐反酸,舌苔白,脈沉弦。葯膳應以疏肝和中、調和胃氣為主。

Advertisements

陳皮肉絲 胡蘿蔔200克,瘦豬肉100克,陳皮10克,植物油、鹽、黃酒、蔥適量。胡蘿蔔切絲,豬肉切絲后加鹽、黃酒拌勻,陳皮浸泡至軟后切絲。先炒胡蘿蔔至八成熟后出鍋,再用油炒肉絲、陳皮絲3分鐘,加入胡蘿蔔絲,少許鹽、黃酒,添水少許燜燒七八分鐘,撒入蔥末即成。有利胸膈、養脾胃、舒肝調氣功效。

炒木須肉片黃花菜乾品20克,黑木耳干品10克,豬瘦肉60克。黑木耳用泡發洗凈,黃花菜稍泡后濾干,豬瘦肉切薄片拍松,加細鹽、黃酒拌勻。植物油2匙,用中火燒熱油,倒人肉片稍炒斷生,再倒入木耳、黃花菜同炒,加細鹽、黃酒適量,炒出香味后,加淡肉湯或清湯半小碗,燜燒8分鐘,撤上香蔥,拌炒幾下即可。有柔肝調中、補益脾胃功效。

Advertisements

炒木須肉片

雞內金餅雞內金10克,紅棗30克,白朮10克,乾薑1克,麵粉500克,白糖300克。將雞內金、紅棗、白朮、乾薑同入鍋內,加水用文火煮30分鐘,去渣留汁備用。將葯汁倒入麵粉,加白糖、發麵揉成麵糰,待發酵后加鹼適量,做成餅置蒸籠上武火蒸15分鐘后即成。有消食化積、健脾益胃功效。

金橘飲 金橘200克,白蔻仁20克,白糖適量。金橘加水用中火煎5分鐘,再加入白蔻仁、白糖,小火略煮片刻即可。有疏肝解郁、調和脾胃功效。

胡蘿蔔山楂湯 鮮胡蘿蔔2個,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將三種原料同入砂鍋,加水煎制1小時即可。有消食導滯功效。

胃熱陰虛型

表現為胃中有燒灼感,胃痛無規律,夜間空腹時甚,口乾而苦,乏力食少,苔黃,脈細數。葯膳以養陰清胃、疏肝泄熱為主。

石玉粳米粥 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棗5枚,粳米60克。先將石斛、玉竹洗凈。水煎後去渣取汁。粳米淘凈,加入大棗及葯汁、水,文火煮至粥黏稠爛熟。有養胃陰、清胃熱功效。

太子參燉雞雞肉90克,太子參30克,淮山藥15克,生薑3片。將雞肉去肥油,洗凈切塊,太子參、淮山藥、生薑洗凈。一齊放入燉盅內,加清水適量,文火隔水燉1~2小時,調味即成。有益氣、健脾、養陰功效。

太子參燉雞

桂圓石斛湯桂圓6個,石斛10克,竹菇6克,白糖少許。桂圓去殼,同石斛一起放鍋中,加水,加白糖,小火燒沸一刻鐘即可。有補脾健胃、補心益智、除煩熱功效。

白芍石斛瘦肉湯豬瘦肉250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紅棗4枚。瘦豬肉切塊,白芍、石斛、紅棗(去核)洗凈。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煎沸后,文火煮1~2小時,調味即成。有益胃、養陰、止痛功效。

脾胃虛寒型

表現為胃脘部隱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口不渴,喜熱飲,飯後飽脹,乏力,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葯膳應以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為宜。

砂仁肚條 砂仁末10克,豬肚1000克,胡椒粉3克,花椒5克,生薑15克,蔥白15克,植物油、料酒、鹽、濕澱粉適量。砂仁烘乾研細末,豬肚沸水焯透撈出去內膜。鍋中注入清湯,入豬肚、姜、蔥、花椒,豬肚煮熟后撈出待冷,切條。鐵鍋中放植物油,待熱後下入肚條煸炒,邊炒邊加入砂仁末、胡椒粉、料酒、鹽及少許原湯汁,翻炒后再用原湯汁加濕澱粉勾芡即成。有溫養脾胃、驅散胃寒、扶助脾陽功效。

清燉鯽魚 鯽魚1條,橘皮10克,生薑50克,胡椒2克,吳茱萸2克,黃酒50克,鹽、蔥、味精適量。將鯽魚去鱗及內臟,生薑切片後放魚身幾片,其餘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起紗布包填魚腹內,加入黃酒、鹽、蔥和水15毫升,隔水蒸半小時,取出藥包加入味精即可。有溫胃止痛功效。

清燉鯽魚

乾薑粥乾薑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先煎乾薑、高良姜取汁,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有溫中和胃|祛寒止痛功效。

豬肚煨胡椒豬肚1隻,胡椒9~15克。將豬肚洗凈,胡椒粉碎後放入豬肚內,用線紮緊豬肚口,文火煨燉,待豬肚熟后調味即可。有溫胃散寒功效。

(文/王延群 河南信陽 )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人員: 靳美晨 MZ01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