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切口異常和傷口的處理方法

近期切口異常

1.切口出血原因:切口出血是常見的併發症,幾乎都歸咎於止血技術缺陷,術中止血不完善,原痙攣的小動脈斷端舒張和滲血未完全控制。有凝血障礙,服用抗凝藥物,術后劇咳以及血壓升高等均為促進因素。表現: 切口部位不適感,腫脹和邊緣隆起變色,表淺皮下出血時血液可經切口或縫線外滲。某些部位如甲狀腺等術后引起的頸部血腫特別危險,因為血腫可迅速擴展,壓迫呼吸道。肌層的少量出血,可能要到拆線時才被發現。預防:術中止血徹底、確切是預防切口出血的最好方法。處理:早期少許淺表出血可用壓迫止血或局麻下縫合出血處,若形成血腫,應在無菌條件下排空凝血塊,早期少許淺表出血可用壓迫止血或局麻下縫合出血處,若形成血腫,應在無菌條件下排空凝血塊,結紮出血的血管,再次縫合切口。小的血腫可自行吸收,但會增加感染的率。
2.切口感染原因:切口感染是指清潔和可能污染的切口併發感染。一般是由於未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引起,血腫、異物和局部組織或全身抵抗力削弱等因素均與感染有關。表現:一般表現為術后3~4天,切口局部紅、腫、熱、疼痛和觸痛,
白細胞計數升高,可伴有發熱,有疑問時可分開切口觀察,並取切口分泌物培養。發展后切口處有膿性分泌物。預防: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注意手術操作技術精細,加強手術前後處理,增進患者抗感染能力。切口早期有發炎現象時,處理:應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或理療,切口可使用酒精紗條濕敷。如已形成膿腫,應予敞開切口,充分清洗,局部可用抗生素(如阿米卡星),用利凡諾紗條通暢引流。每日換藥,一般情況好轉、引流量少時可隔日換藥。
3.血清腫原因:術中切斷較多淋巴管,如乳房切除術后等,淋巴管未結紮或結
扎不牢,皮下淋巴液滲漏。表現:皮下出現高出皮膚,柔軟有波動感的包塊,患者一般無其他明顯不適。預防:術中仔細結紮淋巴管,勿將其遺漏,特別是淋巴管豐富區域的手術。處理:皮下血清腫較小時可不處理,較大時用空針抽吸后敷料加壓包紮,若持續存在或通過切口外滲,可手術探查,結紮淋巴管。
4.脂肪液化及組織壞死原因:皮下脂肪組織較多,電刀使用不當,縫合過緊或過松,留有死腔,結紮血管時結紮組織過多。表現:常於術后2~5天出現,切口縫線處出現淡黃色油性分泌物,或切口外觀正常,切緣下柔軟有波動感,可有
局部紅腫不明顯,一般無發熱,輕微脹痛感。預防: 切開皮下脂肪時少用電刀,
有出血點時點灼或絲線結紮,縫合時鬆緊適宜,不留死腔。處理:早期液化量少時可輕擠壓切口兩側,外用酒精紗條濕敷,量多時應拆除數根縫線,清理壞死組織,清洗後用鹽水紗條引流,外可用白熾燈外烤,距離以患者有溫熱感為宜,也可用中藥大黃、芒硝按4:1比例敷於切口上,適當延遲拆線。為預防感
染,局部可用抗生素。後期無滲出但切口裂開時,可用蝶形膠布固定。

5.切口裂開:原因: 切口裂開是指手術切口任何一層或全層裂開。多見於腹部手術,主要原因有:營養不良,組織癒合能力差,切口縫合技術有缺陷,縫線過細、打結不緊,腹腔壓力突然增高,如劇烈咳嗽、嚴重腹脹等。常發生於術后1周左右,表現:患者在腹部突然用力時,自覺切口疼痛和突然鬆開,腸管或大網膜脫出,切口處有大量淡紅色液體滲出。預防: 術前改善營養狀況,用減張縫線,消滅死腔,及時處理腹脹、便秘及咳嗽,適當腹部包紮。處理: 切口完全裂開時,立即用無菌敷料覆蓋切口,在良好麻醉下重新縫合,加用減張縫線或鋼絲。
遠期切口異常
1.線結反應:原因: 縫線殘留過多,患者個體體質對絲線排斥反應等。表現:切口下可觸及數個硬結,伴或不伴有疼痛,後期切口可有小破潰口,甚至有線頭排出。預防: 絲線縫合時不宜過密,線結不宜留長,或改用可吸收線。處理:形成硬結時可局部理療,若破潰應及早清洗切口,取出線結。
2.瘢痕攣縮:原因: 瘢痕體質或早期切口異常后的瘢痕癒合。表現:切口高出周圍皮膚,膚色加深,活動部位可形成攣縮,一般無特殊不適,但活動部位如頸、肘、腋窩、手指等處,可致局部活動受限。預防: 縫合切口時,可將皮下縫合稍密,減小皮膚縫合間距或外塗生物膠類。處理:一般可不處理,但在關節活動部位影響功能時,可在術後半年後行「Z」字形成形術修復,較重時可切除瘢痕,松解攣縮,中厚皮瓣植皮。
3.感覺異常:原因:術中切斷皮下神經或患者個體差異。表現:切口周圍麻木感或痛、溫感覺異常。預防:術前應熟悉神經走向,術中注意保護神經。處理:般無需特殊處理,大部分可逐漸自行恢復。癥狀較重時可理療。
4.切口疝原因: 切口疝是發生於腹壁手術切口處的疝,多見於肥胖、高齡、營養不良、切口感染或切口裂開,且多為縱形切口。表現:腹壁切口處逐漸膨隆,有腫塊出現,站立用力時明顯,平卧時縮小或消失,常可見腸型及蠕動波,疝環一般較大,很少嵌頓。預防: 術前改善體質,及時處理咳嗽、腹脹等,術中嚴格規範操作。處理:手術修補,較小的切口疝可在無張力條件下拉攏疝環邊緣,逐層細緻縫合健康組織或重疊縫合加強。對於較大的切口疝,可用高分子修補材料修補。
外科傷口的處理誤區對傷口的處理不夠重視,或者過分依賴於消毒劑和抗生素的消毒、殺菌作用,即在清創或換藥時在傷口上濫用消毒劑,更甚者在敷料塊上也蘸上消毒劑,以此預防感染。這樣不僅挫滅了機體局部組織細胞的再生修復
能力,同時使傷口與整個機體組織間人為造成一層變性、壞死組織屏障,妨礙了機體調兵遣將,不同程度地阻止了組織液滲出傷口和中性粒細胞等滲出物進入「戰場」,削弱了局部防禦和抵抗病菌的能力以及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導致傷口不能一期癒合甚至幾周或幾個月難以癒合。
外科傷口的處理體會
1.清潔傷口是指沒有污染的傷口,如刀切傷,無菌手術傷口也屬此類。般來說,對無意外傷造成的相對清潔傷口,其周圍正常皮膚用消毒劑消毒,傷口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后縫合,多能達到一期癒合。無菌手術切口縫合前如果傷口表面粘有血跡等,應用生理鹽水棉球或紗布擦拭后縫合即可。
2.污染傷口是指傷口雖有致病菌存在,但尚未發生感染。應採用適當的方法清除傷口內的污物和異物,切除因損傷而失去活力的組織並止血,之後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洗傷口后及時縫合污染較重的傷口經上述清創處理,觀察2~3 天後如無明顯感染再行縫合,也可短期內癒合。切忌用消毒劑擦洗傷口創面,特別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碘伏消毒劑。
3.感染傷口是指損傷后時間較長或已發生感染和化膿的傷口。這裡所說的感染是指化膿性感染,又稱一般感染。原則上不做清創處理,須及時更換敷料或切開引流,在充分引流的基礎上,每次換藥時將傷口周圍皮膚用70%~75%酒精由近及遠輕輕擦洗消毒后,再用生理鹽水棉球或直接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患者在休息的情況下傷口可以暴露),並配用>100W的燈烤乾,且堅持3次/日。對癤、癰等化膿性病灶,待化膿后應儘早正規切開引流,切勿人為擠破。

4.注意事項由於外傷所致的傷口,如果面積較大或傷口較深的,應在上述處理的同時,必須經皮試后肌注破傷風抗毒素,如果皮試陽性也應脫敏注射,以防感染破傷風桿菌而發生破傷風。對於污染或感染傷口,應視情況而定,不一定須大量使用抗生素,而應以局部傷口妥善處理為主。對某些部位如關節及其附近已痊癒的傷口,可以早期進行蠟療,以促使瘢痕軟化和功能恢復。
5.換藥間隔時間對於清潔或雖已污染但經處理后縫合的傷口,一般2~3 日1次;而對於感染,尤其尚存膿液的傷口,應間隔1~2日換1次,待膿液清除乾淨后,組織增生修復期應每天用生理鹽水輕輕擦洗或沖洗1次傷口,動作
定要輕,否則將會使疏鬆脆嫩的肉芽組織挫傷,不利於癒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