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影響因子的起源與爭議

尤金•加菲爾德

2016年12月,科學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揭開了CiteScore指標的面紗——基於最近引用次數的期刊影響力的測度。據愛思唯爾稱,某一期刊2015年的CiteScore計算的是該期刊2015年被發表於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文獻所引用的次數,並將其除以發表於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文獻的總數。2015年,排名第一的期刊是《CA:臨床醫師癌症雜誌》,其CiteScore為66.45。在這份共有22256種期刊的名單中,有將近1000種期刊叨陪末座,CiteScore為0。

在一份新聞稿中,愛思唯爾表示,CiteScore指標「有助於改進在哪裡發表、訂閱哪些期刊以及何時調整期刊的編輯策略等決定。」但是,CiteScore必須面對歷史更悠久、更為人所知的對手:期刊影響因子。儘管在其45年的歷史中曾飽受批評,影響因子已成為衡量期刊重要性最著名的標準。

Advertisements

影響因子是目錄學家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的心血結晶。他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之後任職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展一項旨在製作醫學期刊論文索引的項目。加菲爾德對在快速增長的科學文獻中找到特定主題相關文章的問題頗為入迷。從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項目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他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向製藥公司和企業研究人員(如貝爾實驗室)提供索引服務。

尤金•加菲爾德制定期刊影響因子

1955年,《科學》發表了加菲爾德撰寫的文章「科學引文索引」。在文中,他建議推出一個可追蹤論文被引用次數的索引。加菲爾德解釋說,該系統會列出所有和被討論文章有關聯的原始文章。他認為,這種類型的索引對科學家來說將會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他們藉此可找到特定領域的相關論文以及針對問題論文的批評。他還說,該索引對於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工作如何被認可的科學家以及對評估不同科學論文的相對重要性的歷史學家來說都非常有價值。

Advertisements

加菲爾德的建議沒有被立即接受。他收到的文章反饋信件中指出,製作這種勞動密集型索引成本高昂。與此同時,加菲爾德開始為私人公司製作索引。到20世紀60年代,他所積累的資本已經足以實現他對期刊引文綜合指南的設想。1964年,加菲爾德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發布了第一份科學引文索引(SCI),列出了2200多份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引文。

8年後,加菲爾德發布了第一批期刊影響因子。他再次在《科學》雜誌撰寫了一篇題為「引文分析作為期刊評價的工具」的文章闡述自己的想法。通過使用從SCI獲得的信息,加菲爾德和他的同事決定「在整個科學技術領域對期刊引用模式進行系統分析」。

工作結果是一份按每個研究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數排列的期刊排名列表,而這個平均引用次數則被他稱為影響因子。《化學研究述評》憑藉29.285的影響因子獨佔鰲頭,位居首位的物理學期刊則是排名第29位的《物理評論快報》,其影響因子為4.911。加菲爾德希望新的ISI期刊影響因子能夠幫助科學家決定閱讀哪些期刊,為決策者和融資機構突出前沿領域,協助圖書管理員管理數量不斷膨脹的學術期刊。

對影響因子的批評

許多科學家質疑引文分析的價值和加菲爾德的新指標。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生物學家約瑟夫•阿爾迪蒂(Joseph Arditti)寫信給《科學》說,一些論文可能因為廣受批評而常被引用。美國國家標準局的漢利(H. J. M. Hanley)擔心該指標可能造成有問題的激勵。他挖苦說,未來的科學家「應儘可能多地引用自己的論文,堅持認為自己評論的所有論文都應該引用自己的論文,並自動通過那些已經大量引用自己論文的論文。」

儘管存在這樣的擔心,影響因子卻大受讀者、研究人員和圖書館員的歡迎。1992年,信息公司湯森路透收購了ISI,進而獲得了發布影響因子榜單的權利。如今,許多期刊會在信息頁面宣傳自己的影響因子以吸引潛在作者,而且會在廣告中使用這些數據。例如,《自然》每年都會以與當前影響因子同量的金額提供訂閱服務。

影響因子的傳播並沒有讓該指標遭受的批評銷聲匿跡。最近的兩項研究表明,期刊影響因子不再與這些期刊收錄的單篇論文的引用次數存在很強的關聯性。由於被大量引用的論文使影響因子的計算結果出現偏離,再加上科學家越來越傾向於從多個期刊中閱讀獨特文章而非關注頂級期刊中的一個單一問題,這項測度喪失了效力。

儘管很多人希望看到影響因子對科學繼續產生影響,但愛思唯爾的CiteScore(或任何其他替代指標)似乎不太可能成為解決方案。

與老對手相比,CiteScore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它的排名和數據可免費獲取。但是CiteScore與影響因子的基本方法大體上互相重疊,兩者似乎都有同樣的弱點。CiteScore可能無法取代影響因子,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存在了45年的度量標準的未來是有保障的。

之 涵/編譯 世界科學(World-Science)

喜歡這類內容?也願意再閱讀其內容…?那麼敬請關注【博科園】今後我們會努力為你呈現更多科學知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