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知白守黑有靈犀

這是1952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杭州西湖邊棲霞嶺19號這個院落中,一位老人正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他就是畫家黃賓虹。

此刻,他面前的畫紙經過層層積染,早已經變成了漆黑一團,而他卻視而不見。因為,他的雙目幾乎已經失明了。沒有人能夠知道,此時的黃賓虹畫的到底是什麼,或許,他正在描繪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藝術。

蜀山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33年作

60年過去了,黃賓虹的畫作早已成為了浙江博物館常年展出的館藏珍品,當人們看到他晚年的作品時,都會產生種種猜測:有些作品似乎帶有強烈的法國印象派氣息,而創作手法又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隨筆點染。儘管大多數觀眾覺得這些極其相似的山水畫晦澀難懂,但是最讓人費解的還是畫面上那種黑乎乎的筆墨。

黃賓虹的山水畫並不是色彩斑斕的,黑與白是他作品中的主要顏色,似乎在黃賓虹看來,描繪自然山川並不需要很多顏色,正因為他畫作中那種揮灑點染的濃重筆墨,畫壇上有人甚至戲稱他為「黑賓虹」。

儘管黃賓虹被譽為當代中國畫壇的大師、巨匠,甚至有人稱他為中國山水畫「三百年來第一人」。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種單調的色彩和層層積染的筆墨使他的畫讓人感到無法理解。

1865年1月27日,黃賓虹出生在金華縣城西鐵嶺的一個徽商家庭。地處安徽省南部的歙縣,是古代徽州的一部分,黃賓虹的故鄉就在歙縣西邊的潭渡村。

這張繪於1916年的《黃山獅子林》是黃賓虹當時的一幅代表作,可以看出他的畫堅守「黃山畫派」淺降山水的畫法,筆墨分明,設色淡雅。在他寫給友人的信中曾這樣闡釋自己對繪畫的認識:「筆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針,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離,不黏不脫。」

這些在今天看來被奉為佳作的精品,在當時卻並沒有得到畫界的認可,在人人都在大談改革藝術之風的影響下,黃賓虹的畫作被許多人視為食古不化的代表。

1922年,黃賓虹家中被盜,不僅許多心愛之物不翼而飛,苦心經營多年的古玩店也元氣大傷。這場飛來橫禍在黃賓虹的花甲之年,再一次喚醒了他歸隱山野、遠離塵世的「隱士」之心。

不久,黃賓虹變賣了家產,無聲無息地回到安徽,在貴池的池陽湖邊買了幾畝水田,過起了世外隱居的生活。此時,他的畫作中的筆墨開始變得濃重了。

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黃賓虹的畫作中出現了黑密厚重的積墨。他徹底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成為了當時繪畫界的另類。

四川的青城山,是中國的道教名山。山間林木青翠,諸峰環峙,丹梯千級,曲徑通幽,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長留之地。1933年春天,年近70歲的黃賓虹隻身一人來到了這裡。

當他走到半山腰時,突然下起了小雨,山間煙雨蒙蒙,遠處的峰巒時隱時現。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象,讓第一次來到這裡的黃賓虹心頭為之一動,就在這一瞬間,他彷彿悟到了什麼,於是他不顧渾身濕透,忘情地攀登瀏覽。

這天晚上,回到成都的黃賓虹,一進宿舍就拿起了畫筆,一口氣畫了十幾幅《青城煙雨圖》。

這些畫,就是那個晚上,黃賓虹心中的青城山。他用濃淡乾濕的筆墨,將青城山煙雨蒙蒙、清幽濕潤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隨後,他在寄給友人的信中寫到:「坐山中三移時,千條飛泉令我恍悟,若雨淋牆頭,干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也。」此後,他稱自己的這種山水為「雨淋牆頭」。

所謂「雨淋牆頭」原來指的是安徽民居上的馬頭牆,因為風雨的侵蝕,日積月累,留下了許多漏雨的痕迹,遠看很像白紙上水墨暈染的效果。

黃賓虹在青城山上頓悟的,就是這種「雨淋牆頭」式的淋灕水墨效果。此後,他的作品開始用這種水墨淋漓效果營造朦朧、濕潤的意境,厚重感也油然而生。

心中的山水密碼一旦解開,藝術上苦苦追求「師法自然」的道路也就與他的內心相通了。此刻,川蜀的一山一水在黃賓虹看來都蘊含著神奇的造化。

一天晚上,他無意間注意到白天秀麗的大山在夜晚顯得格外神奇,在月光下,有些地方只剩下黑色的輪廓,有些地方卻呈現出銀白色。逆光下的山林,彷彿籠罩上了一層光環。放眼望去,凹凸分明、變化微妙。

此時,黃賓虹馬上拿出了寫生本,在月光中畫了幾張素描。月光照射的地方,他都留有空白,一筆不畫。暗處則沿山谷岩壁的輪廓進行勾勒,然後在裡面層層加黑。這便是他以後經常運用的「積墨法」。第二天早上,他一看自己的畫稿,大為驚嘆,據說連聲高呼「月移壁,實中虛、虛中實。妙、妙、妙極了!」

月色下的山林終於讓黃賓虹領悟了山水畫作中,實與虛的意境、黑與白的奧妙。

在這幅名為《題畫嘉陵江水》的畫作中,黃賓虹將自己的感悟體現得淋漓盡致。整幅作品讓觀者感到心胸開闊、浮想聯翩。而作品的題跋則形象地概括了他從自然山水之間得來的這種深刻的感悟:「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從童年時代臨摹古畫算起,雖然在長達60年的繪畫生涯中,黃賓虹練就了高超的筆墨技法,但是,蜀地的奇遇,才讓他最終真正感悟到了中國繪畫「知白守黑」的高遠意境。

晚年的黃賓虹,作畫時喜歡用禿筆、舊紙和徽墨中的古墨,這一切給他的畫面帶來了特殊的渾厚效果。來到杭州后,由於浸淫在江南的風物之中,他逐漸深化了在北平時期就已形成的水、墨、色的探索,用漬墨、水漬、鋪水等畫法表現出了江南自然山川草木的華滋,畫面充滿了水氣氤氳之趣。

1952年4月的一天,年近90歲的黃賓虹突然感到雙眼十分疼痛,后經醫生診斷為白內障。這是一種很痛苦的眼疾,除了雙眼每天針刺般的疼痛之外,視力還會受到影響,直至失明。

隨著眼疾的不斷加劇,黃賓虹的視力急劇下降,最後幾近失明,但是他仍然每日作畫不停。此時,他對筆觸是否到位、構圖是否合乎章法已經全然不知了,甚至不知道一筆下去會畫在哪裡。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常人看來毫無章法、近似於亂畫的狀態下,他把自己的繪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看不見了如何能畫,他必須用最濃最黑的墨,而且一筆一筆之間留出了白,這個黑和白之間的強烈對比,他的眼睛才能依稀看到變化,實際上這時候他是用心在畫。

設色山水軸

今天,在杭州的浙江美術館,人們可以看到黃賓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而這些創作於1952年的山水畫,正是他在雙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完成的傑作。或許你無法分辨出每張畫之間有什麼不同,無法看出畫面局部中所描繪的具體內容,但是,畫中這種渾厚的墨團和無拘無束的線條,記錄的是黃賓虹心底對中國繪畫一生的感悟。

1955年3月25日凌晨,黃賓虹病逝。據說,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曾對身邊的親人這樣說道:我的作品要過50年,才有人能看得懂,你們,看著吧。

黃賓虹山水畫欣賞: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