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的原理

電磁感應方式採用了19世紀上半期發現的物理現象。大家都知道,電流流過線圈時,周圍會產生磁場。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奧斯特,發現了這種電磁效應。

電磁感應,則是在 1831 年由法拉第發現的。讓一塊磁鐵或其他的磁場來源靠近一段沒有電流的線圈,線圈上就會產生感應電流,稱為電磁感應。值得注意的是,電磁感應的成立要點是磁場要有變化,例如磁鐵越來越靠近,越來越遠。外加磁場若是一直保持不變,是不會有感應電流的。

感應線圈

利用電磁感應來充電,現在的無線充電設備,都包含一個充電座,電座正是線圈。將充電座接入電源,線圈周圍會因為電流磁效應而產生磁場。要充電的電子產品,裡面也都有一個線圈,當它靠近充電座時,充電座的磁場將透過電磁感應,在電子產品的線圈上產生感應電流。感應電流導引到電池,就完成了充電座和電子產品間的無線充電。

Advertisements

充電原理

無線充電使用的充電座和接收端分別內置了線圈,使二者靠近便開始從充電座向接受設備供電。為提高供電效率,需要使線圈之間的位置對齊,不產生偏移。因此,廠商在拉長充電距離開始研究。

充電設備

利用共振拉長充電距離,為了增加無線充電的長距離與充電效率,設法利用磁共振的原理進行無線充電。在電路中加入一些電容、電感等特殊的元件,適當連接后,會形成諧振電路。這就好像樂器行一定會有的調音工具---打音叉一樣。輕敲打音叉一次,可以持續保持振動一段時間,同樣的,對諧振電路短暫通電,電路中也會產生維持 一段時間的電能能量。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