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清明節文化史

一年一次的祭祖是中國人最古老傳統習俗,幾千年來不曾改變。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是祭掃順便踏青的好日子。

生日4月4日;年齡81歲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81年前(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主題活動。

清明節,比春節還長

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10日前10日後兩種,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覆蓋中國領土80%以上

清明節歷史悠久。由於長期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覆蓋中國領土面積85%以上。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演變,有點像愛情。每段都一樣,又都不太一樣

不過看得出來,這種民俗節日確實都是在逐漸適應人們的生活習慣,

而慢慢改變的。

速讀了解清明演變過程

上古

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

戰國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

唐代

唐代,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與此同時,清明掃墓,常伴踏青遊樂活動。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自此,清明祭掃踏青遊樂,距今已1200多年。

宋元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宋代的寒食節放假七天。

明清

明清時期,清明節的地位十分穩固。在春季生活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精品頭條-來自微信公眾平台

北京民俗(bjminsu)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事宜,請進入微信公眾平台聯繫小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