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堅信仰

明代有一幅著名的《一團和氣圖》。畫幅上的人物看似一人盤腿而坐,實為三人合一。左側老者著道教冠帽,右側老者儒家衣著,二人相對而坐,手各持經卷一端,中間一僧人手執佛珠,兩手搭在二人的肩上。三個人臉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為一張臉。此畫意在「合三人為一體,藹一團之和氣」。

作者朱見深為明朝第九代皇帝,據說這幅畫用以表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想以及對社會和諧的期望。

儒釋道三家均有著名人物推崇「三教合一」的理論。

儒家王陽明為其代表人物。他曾舉例說,儒釋道三家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間大廳,後來由於子孫分居,漸漸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間。這樣再傳四五代后,「則失其本之同」,變成了見仁見智的狀況。

道教代表人物是張三丰。他認為「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

Advertisements

佛教提倡三教合一思想的人更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德清和尚主張「儒釋道一心論」,他說:「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

在民間,三教合一思想得以貫徹實踐且歷代興盛不衰當屬關公信仰。

中國歷史上,關公是惟一被儒釋道三教共尊的神靈,關公代表儒、釋、道三教均予認同的忠孝節義的道德實踐,因此不僅獲得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玄靈高上帝的道教封號,伽藍菩薩、護國明王、蓋天古佛的佛教頭銜,還成為儒家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

明末出現的《關帝寶誥》已經授予關公「掌儒釋道教之權,執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身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天諸神。監製群仙群職。」

Advertisements

清雍正皇帝這樣形容關公的全民信仰之興盛:

自古聖賢名臣,各以功德食於其土。其載在祀典,由京師達於天下,郡邑有司歲時以禮致祭者,社稷山川而外唯先師孔子及關聖大帝為然。孔子祀天下學官,而關帝廟食徧薄海內外,其地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陬海隅村墟窮僻之壤,其人自貞臣賢士仰德崇義之徒,下至愚夫愚婦兒童走卒之微賤,所在崇飾廟貌,奔走祈禳,敬畏瞻依,凜然若有所見。蓋孔子以聖,關帝以神。

由於三大宗教的共同宣傳,關公信仰超過了一切宗教、一切神靈。自宋元明清至今,社會各界前往關帝廟致祭,「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共存」。因此在關帝廟內也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

如關帝廟一副楹聯所云: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謂盪乎難名。

傳統文化體系中,儒釋道三教就像三根擎天巨柱,支撐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的內部結構,而關公信仰就像屋頂、牆面和地基,在上即為護國佑民的忠義精神,在側即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倫理思想,在底即為為人處事的信義規範,即為支撐民族道德底線的傳統道義。道義是民間信俗體系中惟一能夠不容跌破的最後的一道道德屏障。為人之道,哪怕什麼都不講,但也不能不講道義,不講道義就會受到全社會成員的義無反顧的譴責。

在當代中國,也出現了許多推崇三教合一的國學大師,佛心道骨儒為表的南懷瑾極為著名的一位,南懷瑾在台北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時,曾撰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師在1978年曾主編出版過《關帝大傳》,原名:《武聖關壯繆遺迹圖志》,並寫了序言,對關公推崇備至。

南師在序言中說,關公事迹,由史實而衍化為演義,自人位而極為帝天,家喻戶曉,俗成聚實,賢者猶不免於信奉,已經成為民俗文化之中堅信仰,為四海同欽,如果非要辯論其是其非,是有是無,不僅無益於民間教化,化民成俗,且只會給這個社會增加人心動蕩,破壞人倫道德。

南師又說,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之人物,除了在歷史史冊中名聲顯達之外,而獨能普遍流芳百代,為後世人街知巷聞,被稱為聖稱為帝的,沒有幾個,文如就是孔夫子,固不具說。武則關、岳並稱,而以關公更為顯著,為什麼?思之再三,俗稱岳武穆獨以精忠報國為典訓,其量止於君臣之閫,而未能化及人倫之大者。至如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則於忠道之詮釋,不僅施於君臣之際,且可盡於人倫綱常之間。其於義道之影響,且可概於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是誠春秋大義之微旨,故關公之典範,終能由人道而臻於神明之尊,難道是偶然的嗎。

孟子有言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關公生平之盡心志節,正驗證了中國古代「聰明正直,死而為神」的說法。

對於現代社會有一些人以研究歷史為名,非議關公。南師也以《三國志》中所記載的史實一一予以駁斥。並指出,雖然三國志作者陳壽對關公記述很簡略,但關公之志節神采,及其進退權宜之際,情至義盡,從容不迫,已經深得《春秋》大義之旨,怎麼可以因為史書的簡略就妄加揣測,誣陷關公呢?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闡發了關公春秋大義的精神底蘊,雖非信史,但也沒有溢美史跡。《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關公是萬古綱常之典範,足以當得起「神」的稱謂。

南師雖然溘然長逝,但南師對於關帝爺的推崇及形象的維護,由此可見一斑。南師的義正辭嚴,鏗鏘有力,凜然氣概,時時如在眼前。

關公精神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及儒釋道文化的生活實踐的驗證。關公崇拜的本身已融合儒家的道德倫理,佛家的善良慈悲,道教的清凈無為的精髓。關公崇拜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寄託,同時也承載人的道德追求,承繼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

南懷瑾先生在三十多年前曾預言: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後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唯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著亡國,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復活了。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中國人的世紀,並不是我們狹窄的民族意識下的中國人統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後以中華民族文化為精神而成為世界大同的世紀。他說:「那將是一個融合了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主義的福利,資本主義的方法,中華文化的精神的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世紀這才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真義。」(侯承業《南懷瑾的理念》)

作為儒釋道三教共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關公文化核心的傳統道德精神,就是華夏文明積澱而形成的一種民族內在精神。弘揚關公文化,傳播關公精神,不僅有助於我們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實現共同發展進步,而且也有助於認識和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邁步走向世界性的中國人的新世紀。[作者:彭允好,系中華全國道德建設促進會會長、關帝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