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拖垮印度軍隊

印度軍隊是世界上規模位列第三的龐大軍事集團,但印軍的戰鬥力和美譽度卻與其體積遠不相匹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腐敗問題是制約印軍發展的「災難性障礙」。

印軍的前身是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期間組建的雇傭軍,直到今天,這種以「金錢換賣命」為規則的雇傭傳統仍在印軍中流傳。

以印軍的獎勵機製為例,印軍對在執行軍事任務和作戰中表現勇敢者區分為最高英雄、大英雄和英雄三個等級,並對不同等級明碼標價給予賞金,相對應的獎金分別為1.5萬盧比、8000盧比和4000盧比。印度實行完全的募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印度的兵員都是「買」來的。

這種「雇傭基因」使得印度軍隊官兵普遍缺少高尚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很多士兵只是把服兵役當作養家糊口和升官發財的途徑,獲取物質利益是他們最大的目的。

Advertisements

特別是隨著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印度社會充斥著對金錢和物質的狂熱追求,物質至上主義盛行,印度傳統價值觀受到嚴重衝擊甚至顛覆。根據一項在印度高校關於青少年就業志向的調查顯示,75%的青年不想加入軍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發大財」,其實平心而論,印度官兵的待遇還是比較可觀的。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對腐敗問題放出豪言壯語,宣稱要「用最近的路燈柱弔死腐敗者」。然而只是說說。

印度政府高層反腐意志之所以不堅決:一方面是由於一些政府高級官員本身就涉及貪腐,他們不想把火燒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執政利益上的需求,把容忍特定官員的貪腐作為換取其在政治、軍事上給予支持的條件。

正如一名印度學者說得那樣,「雖然政治領導人都高喊要懲治腐敗,但反腐從來都不是政府優先考慮之事」。

Advertisements

印度軍方當然也是這種「高層容忍」的「受益者」,這導致一些軍官敢於明火執仗,大肆斂財。

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殖民當局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雇傭軍,並避免雇傭軍對殖民當局構成威脅,刻意使雇傭軍與政府保持較大距離。對雇傭軍內部事務,殖民當局則通過適度放任的手法,使軍官能夠撈到一定好處,以保證其穩定性。

印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因襲了英國殖民當局的傳統,強調所謂「軍隊國家化」,在心理上和地理上都要求軍隊與政府保持距離。

然而,印度的腐敗早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在深層次決定和規範著包括軍隊在內的一切社會組織的行為方式。腐敗文化是一種消極的亞文化,它擴大了社會對腐敗的容忍度,降低了貪腐的道德羞恥感,危害極大。在這種文化的侵蝕下,軍隊也難以獨善其身。正如一位印軍退役中將所描述的:「(社會)標準和價值觀在朝著不好的方向轉變,而軍隊不可能不受整體環境的影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