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推拿按摩、康復理療蔣老師:中醫康復理療常用名詞術語(一)

現在,很多人對推拿按摩、康復理療這個行業不了解,對從事這個行業的治療師更是不了解,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下這個行業的一些常用名詞解釋,希望對剛剛從事這個行業的愛好者和喜歡中醫保健養生的朋友有所幫助:

1.原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

2.絡穴:十二經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一絡穴,另外還有位於上腹部的任脈絡穴鳩尾,位於尾骶部的督脈絡穴長強,和位於胸脅部的脾之大絡大包。

3.阿是穴:無固定名稱與位置,以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或緩解點為腧穴。

4.募穴: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

5.交會穴: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

6.下合穴:指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腧穴。

7.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生的暈厥現象。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心慌、汗出、噁心、倦怠,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

8.目系:眼球後方與腦相連的組織。亦稱眼系。

9.背俞穴:是指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

10.瑞:人體部位名,小腿肚。

11.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12.舌本:人體部位名。即舌根。

13.目銳眥:人體部位名,又稱目外眥,指外眼角。

14.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蹯脈、陽蹯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於十二正經,故稱奇經。

15.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

16.一源三歧:任、督、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又有各自的循行路線(分別循行於人體的前後正中線和腹部兩側)。

17.耳針: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18.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19.一夫法:令患者示、中、無名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標準,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

20.八脈交會穴: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8個腧穴。

21.得氣:亦稱針感。當針刺入腧穴后,通過使用捻轉提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感應,謂之得氣;醫者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針下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可沿著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傳導。

22.原絡配穴法:是指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與之相表裡的經脈絡穴相配合的方法。

23.五輸穴:十二經脈中分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

24.行針:毫針進針后,為了使患者產生針斕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採取的操作方法。

25.特定穴: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並按特定稱號歸類的腧穴。

26.瘢痕灸:灸治時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並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

27.循法: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循按。

2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拇示中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筆。

29.押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

30.郄穴:各經脈在四肢部經氣深聚的部位。

31.刺法:古稱砭刺,又稱針法,即指使用不同的針具或非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機體的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32.灸法:古稱灸,又稱艾灸,即是指採用艾絨等為主燒灼、熏熨或溫熨體表一定部位,通過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33.直接灸:又稱明灸、著膚灸,即將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膚上施灸的一種方法。

34.間接灸:又稱隔物灸、間隔灸,即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

35.拔罐法:古稱角法,又稱吸筒法,是一種以罐為工具,藉助熱力排除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36.刺絡拔罐:即在應拔罐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刺,然後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針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

37.推拿:古稱按摩、按驕、喬摩、驕引、案杌等其名稱始見於明代萬全的小兒推拿著作《幼科發揮》,推拿是中醫學的一種外治法,是中醫學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療和功法訓練。

38.推拿學:是在中醫學和現代科學理論指導下,闡述和研究運用手法和功法防治疾病的方法、規律和原理的一門醫學學科,以治療方法作為學科的標誌特徵。

39.筋:是指與骨及關節相連的肌筋組織,為現代解剖學的肌肉、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腱鞘、滑液囊、推間盤、關節軟骨盤等軟組織。

40.小兒特定穴是小兒推拿特有的穴位,這些穴位不僅有「點」狀,還有「線」狀及「面」狀,且以兩手居多,正所謂「小兒百脈匯於兩掌」。

41.打馬過天河:用食、中指面沾水自總筋處,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邊用口吹氣邊隨之彈打,100~300次。

42.六腑:前臂尺側,陰池至肘(內側緣)成一直線。作用:清熱,涼血,解毒。

43.退六腑: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100~300次。本穴性寒涼,主治溫病邪入營血、臟腑鬱熱積滯、壯熱煩渴、腫毒(腮腺炎)等實熱證。

44.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規範化動作在受術者體表操作,用於治療疾病和保健強身的一項臨床技能。施術時一般多以手,也可因需要而用除手以外的腕、臂、肘、膝、足等部位進行操作,甚至藉助一定的工具,延伸手的功能進行操作,因以手操作較多,故名手法。

45.滾法:手指自然放鬆,以第五掌指關節背面吸定於受術體表,肩關節放鬆,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轉運動,使手背近尺側部在受術部位作持續不斷地來回滾動,稱為滾法。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滾法是滾法推拿學術流派的代表性手法。

46.一指禪推法:以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通過前臂的擺動帶動拇指作屈伸運動,使所產生的功力持續不斷地作用於施術部位或腧穴上,稱為一指禪推法。頻率約每分鐘120~160次。一指禪推法是一指禪推拿學術流派的代表性手法

47.揉法:以一定力按壓在施術部位,帶動皮下<br>組織做環形運動的手法。根據施術者接觸部位的不同,可分為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等。掌揉法有掌根揉法、魚際揉法和掌心揉法,指揉法有拇指揉法、中指揉法和多指揉法。

48.摩法:用手在體表作環旋摩擦的手法。用手指指腹著力摩動的稱為指摩法;用手掌面著力摩動的稱為掌摩法。

49.推法:在受術部位作單向直線或弧形推動的手法。根據術者著力部位的不同有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等。

50.擦法:在受術部位作直線來回摩擦運動的手法。根據著力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小魚際擦法(側擦法)、魚際擦法、掌擦法、指擦法等。

51.扳法:以然寸勁」作用於關節,使其瞬間突受力而產生被動的旋轉、屈伸、展收等關節運動的手和法。分為脊柱扳法四肢扳法。扳法是正骨推拿學術流派的主要手法。

52.捏脊: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自龜尾穴部捏至大椎穴部;或示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動,自龜尾穴部捏至大椎穴部。

53.黃蜂入洞:用食、中兩指指端在小兒兩鼻孔下緣揉動。

54.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及其之間的關節、關節囊、韌帶、椎間盤的退變,出現頸椎失穩,產生骨質增生、韌帶與關節囊肥厚或鈣化,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從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多發生在30~60歲,以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多見。

55.落枕:又名失枕,是以晨起時出現頸部肌肉痙攣、酸脹、疼痛、活動不利為主的頸部軟組織損傷病症。多見於青壯年,男多於女,冬春季發病率較高。輕者4~5天可自愈,重者疼痛劇烈,並向頭部及上肢部牽涉,遷延數周不愈。

昨天晚上熬夜整理了一半,未完待續,關注本人自媒體號,更多精彩內容不斷更新中!歡迎本行業大咖批評指教,歡迎大家點評分享收藏留言!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