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的學習方法

一、結合臨床,選擇讀本

《傷寒論》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是理論密切聯繫臨床實際的典範。重點應放在理解辨證論治的原則及方葯配伍的規律等方面,所謂397法,實際是法外有法——圓機活法,不能刻舟求劍,生搬硬套。

我認為,在初學時應讀白文,即沒有註解的原文,對一些重要的條文應該熟讀,如能背誦下來更好。

第二步,選讀一些大家所公認的注本,如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成無已《傷寒明理論》、陳堯道《傷寒辨證》等。

在傷寒方劑方面,可選許宏《金鏡內台方議》、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徐大椿《傷寒論類方》等。這樣,就能在理論上系統地加以鑽研,對《傷寒論》之方劑配伍、用量、煎法、服法等,得到確切的了解。

Advertisements

如再進一步研究傷寒之學,可看《傷寒百家注》《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傷寒論譯釋》等大部頭的書。近年來有《小柴湯證之研究》一書,對系統鑽研某一類方有參考價值。

二、抓綱帶目,掌握重點

所謂抓綱,即抓六經證之提綱,通過綱來帶動一經之兼證。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等,前已述及,這裡不再重複。但只了解這一點還不夠,還需要了解三陽經有經病、腑病之分,三陰經有臟病、經病之別。如傷寒的病因主要是寒邪,那麼寒邪的傷人途徑有幾?

具體來說不外天地人三條:一是風雨霧露,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氣;二是幽室廣廈,深谷高山,江河湖海之濱,北方之域,此地之寒氣;三是偏嗜冷物,冰棒瓜菜,此人之寒氣。同時,還有風、濕、熱、食積、痰飲、水邪、蓄血等因素,重要的在於人體的正氣強弱,所謂內因佔主導地位,不可不知。

Advertisements

三、了解精神實質,不應望文生義

如第71條曰:「太陽病,發汗后……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文中消渴是否與三多的消渴病概念相同?故應搞清楚,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91條「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胃中冷,即胃陽不足,消化功能失職;水谷不別,指水濕停滯,不能從小便而去,與穀物相混淆。其次,像桂枝湯證之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陽浮而陰弱者,了解其主要精神即可,而不應望文生義,單從字面上去理解。

四、前後對照,互相比較

《傷寒論》文辭古樸,言簡意賅,敘述有詳有簡,有的條文上下有關,前後互見,應前後聯繫始能全面理解。陽明病提綱,只有「胃家實」三字,過於簡略,必須與第181條和第182條結合起來研究,才能了解前者所說的外證(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實際指的是陽明經病(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後者只因汗、下、利小便后,津液受傷,邪熱內實而成為明腑實證。

不僅條與條之間要相互比較聯繫,即如陽明病篇中有三急下證(252條、253條、254條),而少陰病篇(第320條、第321條、第322條)中亦有三急下證,陽明腑證三急下較易理解,而少陰三急下則費思索,後者屬於「中陰溜府」、陰證回陽、臟病還腑的範疇,是少陰之變,而非少陰之常,系熱傷津液,復傳陽明,燥結成實,急下存陰的變法,這樣一對照就能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

五、參閱《金匱要略》,互相發明

除前後條文對照外,還應與《金匱要略》中有關內容相比較,因兩者原是一書,經王叔和的編次,不見得都恰當。

如《傷寒論》中大黃黃連瀉心湯內無黃芩,而《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中的瀉心湯,其中有黃芩,特別是明確指出其適應證是吐血、衄血,經過這樣查對,不僅可以補其不足,且更有實例可憑,比過去一些注家從推測著眼更有根據。

又如,同是心煩不得眠,梔子豉湯證與黃連阿膠湯證有何不同?五個瀉心湯藥味大致相同,而主治各異;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厚朴大黃湯三方藥物相同,但由於用量不同,而主治有別。這樣的例子甚多,不勝枚舉。

六、學習目的,「古為今用」

學習《傷寒論》的目的在於「古為今用」。因此,不能只是從書本到書本,而應重視臨床應用,特別是要通過臨床來檢驗、衡量有無科學價值。為此,應多讀一些古今醫案。如蕭琢如《遯園醫案》、徐大椿《洄溪醫案》、江瓘《名醫類案》和魏之琇《續名醫類案》、葉桂《臨證指南醫案》和近代曹穎甫《經方實驗錄》等。特別是近年來,全國各地中醫雜誌發表了不少有關研究《傷寒論》的文章和運用經方的報道,足可供我們借鑒。

七、加強古漢語學習

《傷寒論》成書於東漢,文辭古奧,不易理解,建議同志們如有條件應學習古漢語、文言虛詞等古文知識,為鑽研古典醫籍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循此而進,再讀一些「訓詁」「音韻學」則更好。總之,我們不能單純把它作為「外感病學」來對待,這樣在思想上才不致受到局限而影響學習效果。

八、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傷寒論》成書於1700多年以前,又經歷兵燹,多次散佚,后經王叔和搜集殘篇,重新編次,又經輾轉抄錄,已非本來面目。其中有的條文難免存在謬誤。如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這一條中的個別文字可能是傳抄之誤(路註:「里有寒」之「寒」字,有些注家理解為「邪」字)。

近年來,經廣大中醫工作人員的努力,對古典醫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使其質量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對待,而不應以現代的標準苛求古人,這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來源:本文選自《路志正醫學叢書——中醫基礎講稿與臨證運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路志正。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