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宗為何被做成了木乃伊,其實不用大驚小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遼太宗耶律德光之死,在史料中是有明確記載的。《遼史·本紀第四》中稱:「丁丑,崩於欒城,年四十六。是歲九月壬子朔,葬於鳳山,陵曰懷陵。」其具體時間是大同元年十月十六日。他的死因是什麼,在《資治通鑒》和《舊五代史》中有著不同的說法。

《資治通鑒》中稱:「契丹主至臨城,得疾;及欒城,病甚,苦熱,聚冰於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殺胡林而卒」。而在《舊五代史》中則是說「十六日,次於欒城縣殺胡林之側,時德光已得寒熱疾數日矣,命胡人齎酒脯,禱於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時,有大星落於穹廬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見之,西望而唾,連呼曰:「劉知遠滅! 劉知遠滅!」是月二十一日卒。」

由於耶律德光是在出兵中原途中病逝,遠離遼國都城。故此必須做出特別處理方能運回安葬,這一點在史料上也是有明確記載的。由於其處理方式與中原差別太大,所以有不少文章將其稱為木乃伊皇帝,並加入了所謂太後述律平說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之語。還有的文章則說之所以將其製成木乃伊,是臨時想出的應急之法,又說是一位廚師動手而為等等等等,看起來不僅非常離奇,而且很驚悚。

Advertisements

但歷史的真實究竟是是不是這麼回事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部分作者為吸引眼球而胡寫瞎寫所致,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

那麼,耶律德光死後,其部下究竟是如何處理其遺體的呢?關於這一點,在《舊五代史·契丹傳》和《契丹國志·太宗紀》中是有明確記載的。其中前者記載為「契丹剖其屍,摘去腸胃,澆以鹽,載運而去,漢人稱為帝羓」後者記載為「遼太宗攻晉歸途暴死,國人剖其腹,實鹽數斗,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

從這兩個記載當中可以發現,這種被當時中原稱為帝羓的處理方式與古埃及木乃伊的製作非常相似,這種方式的作用只有一個:防腐,以便於運回國內安葬。

這種方式是不是臨時起意的呢?不是。其實這種方式是遼國一種傳統的喪葬禮俗,在史料當中也屢有出現,例如《遼史拾遺》中就曾引用《暇日記》中的記載介紹過遼人耶律迪的喪葬,與耶律德光的處理方式大體相同,這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因為這是契丹的喪葬禮俗之一,根本不是什麼臨時起意而為。用這個話題要嘩眾取寵,只能自取其辱,暴露對遼國喪葬史的無知。

Advertisements

參考書籍:《遼史》、《契丹國志》、《遼史拾遺》、《資治通鑒》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