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風候|小寒

寒大寒,凍成一團。小寒節氣的到來標誌著已經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九寒隆冬,至此為盛。

寒節氣有三候,一候「雁北鄉」,在南方越冬的大雁因感知著冬日將要落幕,繁春即將上場,便開始念想起北方的家鄉。二候「鵲始巢」,冰天雪地的寒冬時節即將過去,大地即將回暖,春光要照拂生命,喜鵲開始忙裡忙外的銜草築巢。三候「雉始鴝」,暖媚的春光將要到來,雉鳥開始發出美妙歌聲求偶。

上一個節氣「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地面得到的熱量最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熱量可以向上散發,所以冬至並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而到了小寒,土壤深層的熱量散失到了最底點,儘管日照一天比一天長了,但實際上,仍然入不敷出,於是小寒也成了全年最冷的時節,民間也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形容這時的寒冷。

▲ 雲輝玉宇牌樓。

▲ 排雲門。

▲ 排雲殿。

排雲殿是為慈禧祝壽而修,同時,它也是頤和園內規格等級和體量最大的殿堂。排雲殿的內飾極盡奢華(可惜現在不對外開放了),遠超當時的皇帝,說它在中國園林建築中首屈一指毫不為過。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頤和園尚未完工,慈禧就迫不及待的要在頤和園祝壽。這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清軍節節敗退,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無奈之下,慈禧才勉強同意停掉排雲殿的工程。

直到1897年,慈禧六十三歲時,才得以在這裡舉行了空前規模的生日慶典,場面遠遠超過皇帝的萬壽慶典。這時,慈禧太后的全稱已經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

▲從排雲殿東配殿芳輝殿看佛香閣。

▲從排雲殿西配殿紫宵殿看佛香閣。

▲ 排雲殿月台。

排雲殿建在一座高台上,平台下對稱排列著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銅缸,又稱「門海」。

▲ 排雲殿月台。

排雲殿月台下,環繞著漢白玉石雕刻成的石墩,叫做露陳墩,上面陳列著的都是慈禧萬壽慶典時的壽禮。

▲ 排雲殿後廊,向前接爬山廊。

▲ 畫中游。

登臨畫中游的二層樓閣,從閣內向外遠望,閣中的上楣、下底、左右楹柱相組合,恰好形成一個「取景框」。西眺玉泉山,南望昆明湖,每框一景,景景不同。

當年乾隆有詩云:「遠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畫中游。」

▲ 仁壽殿。

▲ 知魚橋。

▲ 廊如亭。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頤和園全年遊人最稀少的一段時間。一個人信步園中,四野寂靜,山河冷落,目光輕掃,漫動四周,不經意間,陽光飽射視界,天地為之清靈。

▲ 西堤練橋。

為了避開自己的影子,我躲到橋下遙控拍攝。

▲ 水木自親。

▲ 十七孔橋。

▲ 西堤鏡橋。

▲ 玉峰塔。

小寒時節的頤和園,目光所及處,蒼茫氤氳的大山,悠揚飄渺的雪花,還有山間幽徑處遒勁生長的松柏,儘是人間清歡。

▲ 昆明湖畔。

▲ 玉蘭堂。

圍爐,溫酒,冬日雖荒寂,

尚可用這些溫暖的小事,打髮長日獨坐的寂寥。

讀書,冥想,霜風雖肆虐,

常在卧榻下,手自開闔,也算是冬日閑情雅緻。

嚴寒褪盡才顯大地回春

歷經磨練方可破土重生

下篇:告別丁酉年之大寒

關於《頤和風候》

見微知著,觀候知節,是先人安身立命、處世生活的參照,也是他們千百年生活實踐中對時光的精雕細琢。《頤和風候》正是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為綱,以影像白描的筆法,串聯起了頤和園在歲時節序中的光陰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這個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照片素材逾萬幅,既有常見的建築風光和園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過自己的鏡頭帶給讀者最直接、最溫柔的感觸,重溫與節氣相關的文化記憶,賞讀中國園林之美、傳統文化之雅,喚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顆溫柔的心,感知節氣變遷中的流年生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