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的前世今生」第四集

《天然氣的前世今生》第四集:還沒好好取暖天然氣咋就沒了呢?是誰導致天然氣缺口竟如此之大?

煤改氣進展過快,一下拉開用氣缺口但是,計劃外的「煤改氣」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畢竟,非供暖季的工業消耗增長,是得到新增LNG運能支撐,並在大半年內實際運作順利的。而一進入供暖季,始料未及的華北地區「煤改氣」數量突增,一下打亂了整個供應體系。

為確保煤改氣新增氣源,河北省早在今年4月就已經與三大油氣公司洽談供氣,在今年6月簽訂了落實採暖季氣源65億立方米的供氣合同,而以往氣源合同是到9月才簽訂。

2016年整個採暖季,河北省天然氣消費總量約為35億立方米。按當時的測算,65億立方供應量近乎翻倍,30億立方的增量,佔到北方八省市增量的50%,基本能夠保障180萬戶煤改氣居民用氣。

Advertisements

這是原先中石油對京津冀的供氣安排

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前幾年的通知,要求各地對「煤改氣」之前必須對今後幾年天然氣供需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必須先簽訂供氣合同、落實氣源。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八月的一份文件讓改造進度突飛猛進,遠超預期。

一轉眼,河北各地準備施工的超過270萬戶,今年最終能夠完成大約210多萬戶。鍋爐煤改氣計劃4500蒸噸。實際完成11700蒸噸(強制淘汰部分更是達到36207台55108蒸噸)。

農村煤改氣以及燃煤鍋爐改氣,已經合計產生約37億立方米的需求增量。此外,包括公共服務、商業、交通等領域的需求也有所增長。

由於實際情況超出預期,目前僅河北供暖期的預測需求已增長至82億立方米,差額在17億立方米。如遇持續低溫天氣,缺口會更大。

Advertisements

土庫曼違約減量,加劇了

供需緊張

土庫曼違約減量,加劇了供需緊張

與此同時更大的一個問題是,供應端的減量,加劇了供需緊張。

據報道,年運量550億方的中亞管道在冬季高峰運量可達1.3億立方米(滿負荷運能為1.5億立方米),本來在11月初就已達到了這一數值,但現在每日供應只有8900萬立方米左右,縮減了約4000萬立方米。這可比所有單戶「煤改氣」用戶的新增需求還多。

據披露,縮減的原因是,進入冬季以來,中亞國家遭遇寒冷天氣,產氣的土庫曼,沿途用氣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為保本國居民福利用氣,違約減量截流。

土庫曼是一個在世界上僅次於朝鮮的封閉國家,但還好靠腳下豐富的資源維持著福利社會,公民用氣價格不到每立方8分錢人民幣,用電每度1毛錢,這還是最近的「大提價」之後,以前幾乎就是免費隨便用——這些成本自然是要加到花錢用氣的中國頭上。

土庫曼民眾家中都安裝獨立的小型燃氣供暖系統,每到11月入冬后,家家戶戶就把小鍋爐點燃直到來年開春,這期間燃氣從不關閉。人們可以舒舒服服又不擔心任何費用,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很多人家都用很大的電爐子做飯,燒電暖氣,空調更是想開就開了。到了晚上,無論是大商場、小商鋪,還是尋常百姓家都燈火通明,度數最小的燈泡是100瓦。很多商店即使打烊,店裡的燈也都通宵亮著。

大家知道,土庫曼的陸氣和澳大利亞的海氣各撐起了中國進口天然氣的半壁江山,土氣減量近三分之一,每天4000萬立方的縮減相當於每月減供12億方,對供應影響巨大。

陸氣不足,考驗中國LNG

接收能力

陸氣不給力,那關鍵的補充就還得海氣來頂上。

2006年中國大陸第一個接收站深圳大鵬LNG投產以來,截至2017年底,從北至南已投運20個LNG接收站,總接收能力6190萬噸/年(不含中海油澳門站)。

平攤下來平均單日接收能力17萬噸,摺合2.5億方氣,每個月合計下來有75億方。

實際上,也正是這兩年中國LNG的爆炸式增長,才帶來了天然氣進口量、消費量的大增長,才使得10月份LNG接收50億方成為可能。

去年6月,中國LNG接收還只有3850萬噸,今年6月已經增長到5540萬噸。而目前三大油氣國企的大規模擴建計劃,各民營企業的興建計劃,加起來的總接收能力正在劍指每年1億噸(摺合1450億立方米)。

不過,在當下,我們仔細查看已經投運的LNG接收站就會發現一個顯著的問題:大部分LNG站都集中在南方。

扣除延誤還未投產的中石化天津濱海站,北方的LNG站只有中石油大連站、曹妃甸站,中海油天津站,中石化青島站。

其中大連站的接收能力最大,達到了每月83萬噸,摺合12億立方米。但是,大連站主供服務的是遼寧和東北地區,作為中俄管道尚未修通前的氣源。雖然的確可以通過東北骨幹管道向華北地區供氣,但東北的需求是更不能不管的。

因此能夠直接保供華北的,只剩曹妃甸站、天津站和青島站了。理論上每月最大近100萬噸,14.5億立方氣的接收量。相對來說,有點杯水車薪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本來,中國的天然氣戰略布局,是「海陸互保、液氣俱重、常非並舉、多種渠道、保障供應」

北管南海,這是原先設計的天然氣布局

北方靠近俄羅斯、中亞、新疆等陸上天然氣來源,用管道運輸最適宜;同時,適當布局了幾個LNG接收站。

南方遠離亞歐大陸腹心,靠近海洋,就近接受澳大利亞、東南亞海運而來的的LNG最適宜;同時,西氣東輸骨幹管網同樣不惜代價地延伸到這裡。

而且中國LNG的主要海外採購商,就是第三號油氣商中海油,它的LNG站和配氣管網大都布局在南方。北方LNG站和管網則主要由中石油來運營,這就是海陸互保、多種渠道、保障供應的基本要義。

但未想到在2017年這個冬天,北方的用氣需求量前所未有地大增,中亞陸上供氣又在緊要關頭大幅減量,預定投產的中石化天津濱海站又延遲交付,其他幾個LNG站滿負荷運轉、連連刷新單日全國紀錄也彌補不了損耗。

就這樣,在南方LNG價格還在3800-4300元每噸的時候,北方已經翻倍上漲到7000多元每噸,甚至有工廠打出了9400元的近三倍天價——當然即刻被政府勒令打下去了。那麼,北方缺管道氣,缺LNG,怎麼辦?

應急情形,管車並進、南氣北送救急

按國家統一安排,中海油在廣東,將南海海氣和LNG資源,輸入到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為中石油廣東地區用戶供應。

這樣中石油每天置換出500萬立方米本來要供應華南的資源,在西氣東輸幹線就可以將等量氣源轉入陝京管道,調配到華北。

同時,中海油還啟動大批LNG槽車,不間斷運行,直接將南方的LNG資源,運輸投送到北方,實現「南氣北調」。

在天津、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通過油氣企業之間資源互換,目前已實現北方取暖地區天然氣供應每天增加近1400萬立方米,預計近日可進一步增至1900萬立方米/日左右。

據介紹,同時採取的措施還有:

一是千方百計挖掘本國氣田潛力增加產量。在確保安全生產前提下,盡最大努力挖掘氣田增產能力。產量細化到井口、責任到崗位,全力以赴。

12月份已實現增產370萬立方米/日。在此基礎上,明年1月份全國再增產約330萬立方米/日。

二是進一步落實LNG現貨採購。今冬明春採暖季原計劃採購進口LNG共248船,合氣量245億立方米,日均供氣1.62億立方米。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安排到港接卸時間,增采39船進口LNG,增加資源供應約35億立方米(約240萬噸),日均增加供氣2000萬立方米左右。

三是適量壓減燃氣發電機組用氣,壓減發電用氣800萬立方米/日。啟動燃煤應急備用機組,置換出天然氣用量1000萬立方米/日。

四是「壓非保民」。壓減化工、甲醇、LNG液化廠、化肥等工業用氣1500萬立方米/日,優先確保居民民生用氣。

通過以上措施,一共增加每天近7000萬方氣量,合計每月21億立方米。總的來說,已能基本滿足「煤改氣」地區的供暖天然氣新增需求。

但對中亞管道的每月近12億方削減,還不能補上。最後就是關鍵的一招,充分發揮國內現有的25座地下儲氣庫、約170億立方米庫容的調節作用。

據透露,各大儲氣庫現已持續滿負荷採氣,採氣量接近每天8000萬立方米,相當於每個月釋放24億立方米氣量。

可以看得出來,為了籌措保證供應,付出的人力、財力也是不菲的,比如國際市場現貨採購的240萬噸LNG,比如往返幾千公里運輸的南氣(運費成本接近每車天然氣價值的1/3),還有壓停工業生產,帶來的廠家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尿素等化肥漲價等連鎖反應。

全國支援華北,工業用氣大面積關停,南方居民用氣已經限制。這些代價加起來真是不小。

那麼,大家自然要問了,以後這樣的混亂是不是還要每年來一次?是不是以後每年冬天就要進入「保供」「保衛華北」的循環?今後中國還有沒有能力在全世界找到足夠的、穩定的、便利的氣源供應?或者說,環保取暖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這些問題都還要繼續辨析思考,找到答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