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為中醫經方獨特的概念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對於《傷寒論》笫46條的「陽氣重」、第27、29、30條的「無陽」、「亡陽」,後世注家多以陽熱解,其實此是經方獨特的理論概念,通過論中諸條內容分析即可明了。

1.從「陽氣重」可發汗看:對比第27條、46條、48條可知,陽氣是決定能否發汗及發汗的輕重,如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此條與27條正好是對子,彼「無陽」,此「陽氣重」。對於陽氣重,經方大師胡希恕指出:「陽氣,即津液,注家多謂為陽熱實非。桂枝湯證自汗出,則陽氣虛於表,麻黃湯證不汗出,則陽氣實於表,若久不得汗,則陽氣愈實,因謂為陽氣重」,「此處以氣血分陰陽,津液亦屬陽,故陽氣非指熱證,而言津液。津液在體表充斥盛滿故脈浮緊,以麻黃湯發汗治療。服麻黃湯后,病人癥狀減輕,但發煩、目瞑,就是心煩而閉目,是因日久體虛誤治時,服藥中病後發生的瞑眩狀態,瞑眩的原因在於陽氣重。」陽氣重用麻黃湯發汗治療,汗出后表解,可知隨汗出的尚有邪毒水氣等,故此津液涵蓋了營養人體的津血和多餘的體液。後世注家以陽熱解,出現明顯紕漏,如張志聰謂:「此言太陽合併於三陽,用麻黃湯而後衄者,陽熱盛而宜解也⋯⋯所以然者,太陽合陽明少陽之氣在表,而陽氣重故也。」認為本條是陽氣重為三陽合病是明顯錯誤。對於三陽合病的治療,仲景有明文用白虎湯治療(219條)。

Advertisements

再看笫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發熱,熱多寒少當然是陽熱明顯,但仲景說「此無陽」,很明顯,陽不是指陽熱,而是指津液虛少而致脈微弱,第46條麻黃湯證脈浮緊,是因未汗出,津液充斥盛滿於體表故脈浮緊,因稱陽氣重,因此據脈微弱為津液虛而判稱「此無陽也」。又因仍有發熱惡寒,知表未解而里熱已顯,故呈太陽陽明合病,這裡的無陽,是指與陽氣重相反而在表的津液虛少,不能再用麻黃湯大發汗,只能小發汗同時兼清里熱,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湯發表清里。對此,張志聰註解謂:「今熱多寒少,乃寒已化熱,陽熱多而本寒少,脈微弱則表陽乘虛內陷,故曰此無陽也。」謂表陽內陷則無在表之陽。前說「陽熱多」,后又稱「脈微弱是表陽乘虛內陷」,既稱「無在表之陽」卻用麻桂發表,明顯自相矛盾。

Advertisements

又如第48條:「二陽並病⋯⋯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者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若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可小發汗,意同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陽氣怫鬱在表,是說津液在表充沛,可用熏蒸等法發汗解表。

由以上三條可知,《傷寒論》所說的陽氣重、陽氣怫鬱在表,是指津液在表充盛,可用較強有力的麻黃湯一類葯發汗,或用熱熏蒸大發汗;而無陽是指在表的津液虛少,只能小發汗解表。

2.從汗出亡陽以復其陽看:第122條:「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汗出是津液,可知令陽氣微即津液虛少。第283條:「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脈陰陽俱緊是傷寒之脈,本應無汗,但表虛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多而由表陽證轉為表陰證少陰病。這兩條都是說汗出亡陽即是亡津液。第29條過於發汗使津液大傷,出現厥逆,咽干,煩躁吐逆,用甘草乾薑湯溫中健胃生津,以復其陽即恢復胃中、人體津液。第30條:「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甘草乾薑湯可使「陽氣還」,結合第29條甘草乾薑湯能「以復其陽」,再看「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可知亡陽是指亡津液,以復其陽、陽氣還,是指津液恢復。

3.從亡陽致譫語、驚狂看:第 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以火劫大發汗造成津液、津血大傷即為亡陽,津血不足以養心則驚狂。又火攻火邪與表熱合而入里,激動里飲上犯頭腦亦是其因,治療用桂枝去芍藥調和營衛生津液,同時以蜀漆治里飲,並用龍牡斂精鎮靜安神共治驚狂。第211條:「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亦是論述發汗則亡失津液而致譫語,如脈短則說明津液亡失嚴重至極,故主死;脈和緩者,津液尚存,故不致於死。

4.從陽氣內陷成結胸看:第134條:「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隔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結胸是水與熱結,陽氣內陷顯然是津液內陷與熱結於胸脅而成結胸病。

5.從亡陽之脈象看:第286條:「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這裡的少陰病脈微,是指脈微欲絕之脈,是津液將竭,即亡陽之脈,故不可發汗。

陽已虛,是承前說津液已虛,津虛致里虛血少,故尺脈弱澀。因津液虛甚,仲景稱為亡陽,故稱不可發汗、不可攻下。再看第46條「陽氣重」的脈為浮緊,而第27條「無陽」之脈為微弱、第211條「亡陽」之為脈短,皆是因血管中的津血少,可知亡陽是亡津液。

6.從陽絕於里致大便硬看:第245條:「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這裡不但明示陽絕於里為亡津液,而且闡明陽絕於里、亡津液是造成大便硬的主要原因。若把「陽絕於里」釋為陽熱絕於里,顯然講不通。第246條:「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這裡的浮為陽者,是八綱概念,謂浮為衛氣強於外,主表,故謂為陽;芤為陰者,芤脈主營氣、津血虛於內,故謂為陰。浮芤相搏者,即指熱和津液相互影響,營衛不諧,常自汗出,必致熱者愈熱,虛者愈虛,津液外越則胃氣生熱,終必致陽(津液)絕於里,大便成硬。

本條「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同時提出,顯然陽不是指熱。大便硬的成因主為津液喪失,但有熱傷津而結實者,亦有不因熱而汗出津傷者,即稱為「陽微結」,如第148條明確了「大便硬⋯⋯

此為陽微結」,對此,後世注家有各種見解,因對這裡的陽微結不理解,而影響了對本條、對半表半里、對六經實質的認識。其實這裡的陽微結,指津液微結,是相對於陽明裡熱實結說的,陽明裡實結因汗出傷津、熱甚傷津,故其陽明內結甚、大便結實甚。此陽微結因汗出少,僅頭汗出,且里寒無熱而津傷,故津傷輕而致大便干,此即陽微結,顯然陽指津液。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傷寒論》第46條等所述「陽氣」、「陽」是指津液,是經方於古代出現的獨特理論概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