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黃帝內經》告訴你人為什麼七情六慾會致病

根據《黃帝內經》的分類,所謂五志,即怒、喜、思、憂、悲。所謂七情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在「七情之中,悲與憂相合;驚與恐懼相似,故驚可歸於恐。所以,「七情說」與「五志說」便統一了,即怒、喜、思、憂(悲)、恐(驚)。

在《黃帝內經》中,五臟與五志的關係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一)「笑死了」的人與「樂極生悲」是怎麼回事?

心在志為喜:三國演義里司馬懿,就是笑死的,也曾有人打麻將連打兩個通宵,輸慘了,後來得了個大胡,大喜過望,就猝死了!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營衛通利,心情舒暢,有益於心的生理活動。「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

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故曰:「喜傷心」(《黃帝內經》)。心藏神功能過亢,可出現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

Advertisements

(二)發怒如何傷肝?

肝在志為怒:肝開竅於目,一個肝氣太盛的人,往往像張飛那樣,不僅眉毛逆著長,而且還特別容易發怒,反過來對於那些眉毛逆著長的人,我們也要少得罪,免得他火山爆發。

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正常的情緒宣洩並無害處,但若怒而無節,就會使氣血逆亂,陽氣升發。肝為剛臟,主疏泄,其氣主動主升,體陰而用陽。故肝的生理病理與怒有密切關係,尤以病理為最,所謂「忿怒傷肝」。如,大怒可傷肝,使肝的陽氣升發太過而致病。反過來,那些肝的陰血不足,陽氣偏亢的人,則稍有刺激,便很容易發怒。

(三)為何思慮過度就不想吃飯?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正常的思考問題,對人體並無不良的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可能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情況是一個人如果思慮過度,就會茶飯不思,脾胃也會變差,所以我們會發現生活中不少熱衷於思索的人,他們往往體型比較消瘦,就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害到他們的脾胃了。

Advertisements

中醫認為,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思慮、思考等心理活動正常。若脾虛則易不耐思慮,思慮太過又易傷脾,「思傷脾」《黃帝內經》。所以脾的生理功能與情志活動的「思」有關。

(四)為何很多憂傷的文人會死於肺癆?

肺在志為憂:過度憂愁是尤其傷害我能的肺臟的,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往往會損傷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在小說中,常會有長期憂思的人,最後往往得了肺癆,比如李尋歡和林黛玉都是過度憂思之人。而事實上像辛棄疾在內很多詩人和作家,因為過度放任自己憂思,最後死於肺結核或肺癆!

因肺主氣,所以憂愁過度易於傷肺,所謂「悲則氣消」。而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較易產生憂愁的情志變化。

(五)為什麼有人會被「嚇尿了」?

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膽怯,人們常說嚇尿了,為什麼人恐懼到一定程度時會小便失禁呢?主要還是因為恐懼這種情緒信息會刺激人的腎臟,而腎管人體水利,會影響人的膀胱。中醫認為「恐傷腎」「恐則氣下」,過度的恐懼,有時可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從而失禁。

綜上,任何一種情緒過度放任,或者過度壓抑,都會導致五臟相應的病變。情深不壽,過事則夭,心態平和者,方能百病不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