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系列課程重視「真實的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打造創新課程

學校創新教育從最初的小發明、小製作,逐漸形成了創新系列、創意系列與探究系列三大系列內容。這三部分內容又通過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項目學習課程和活動課程具體落地。

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主要指國家課程。按課時要求落實好國家課程,目的在於普及基本知識,夯實基本能力,培養核心素養。課程實施中學校秉承綠色的質量觀,追求人人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幸福發展、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的效益觀,確保「減負不減質」,努力「減負增效」。在綠色的質量觀和效益觀指導下,學校倡導「綠色課堂」,追求課堂教學的科學、和諧與可持續。幾年來,教師們潛心研究教材教學法,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將「突出」改為「提高」。《綠色課堂文化建設創新實踐研究》被評為國家基礎教育優秀成果二等獎。

Advertisements

拓展課程。拓展課程主要落實創新系列與創意系列內容,由本校教師根據學科拓展需要和自身特長開發設計。學生開學第一周就會拿到一張包含幾十門課的選課單,學生和家長共同討論、選擇。拓展課程實行周五雙周「走課」制。

自動機床學習

創新類課程有:諾寶機器人、Logo程序設計語言、機器人、PPT高手、科學種植、創想科學、環境與生活、物理小實驗家、化學小實驗家、天文、生物小實驗家等。

創意類課程有:Scratch創意動畫編程、創意大師、Flash動畫設計與製作、電腦創意繪圖、紙藝、陶藝、光影紙雕、原創配飾等等。

學校要求每門課程都必須明確開發意圖、設計課程綱要,適時開發校本教材。以《創意大師》為例,這門課程旨在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發現現實世界和IT世界有創意的事情,並通過Photoshop進行簡單圖像的處理,最終形成具有個人創意的作品,並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發現的興趣與信心,為學生的自信和靈感找到一個好的平台。課程有嚴謹的教學大綱和整套的校本教材,全部為本校信息技術教師獨立開發。

Advertisements

特色課程。特色課程主要為落實創新與創意系列內容。學校聘請企業教育課程專家進校授課,學生學習時間為下午放學之後,自由選課,「走課」學習。目前創新創意類特色課程數量已經達到近30門。

項目學習課程。課程內容由師生共同開發,一般從身邊的問題著手,強調真實的學。項目的研究過程注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項目學習課程關注學科融合,一般需要多位學科教師合作完成。目前學校的項目學習課程主要分為三類。

主題式項目學習。每個班或年級所有的科目所有的老師帶領學生圍繞同一個主題開展探究和學習活動,使學生對這個主題產生全面認識和深入理解。各個活動的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子項目和階段性作品。學校已經開展的主題式項目學習有:陀螺、蝸牛、風箏、水、橋、跳蚤市場等12項。

探究性項目學習。從自己身邊發現問題,引導孩子開展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完成項目的過程是學習創新方法的過程:如何思考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的秘密?如何檢索資料?去哪裡尋求幫助?怎樣完成彙報?等等。整個項目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運用語文知識寫觀察日記,運用科學知識進行實驗,運用信息技術搜索資料與製作PPT等等。目前學校已經開展和正在開展的探究性項目學習共有40餘項,其中17項已經立項為深圳市探究性小課題,11項已經順利結題。兩項課題分獲深圳市優秀結題一、二等獎。

STEAM項目學習。STEAM課程直接針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而設計,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精確地查找資料和學習新知識以保證準確地完成項目,需要多次頭腦風暴以產生最佳創意,需要反覆實驗以得到最佳結果,需要密切合作才能保證項目進度。

活動課程。科技節活動。科技節每年一次,期間舉行盛大的開幕式和閉幕式,設有科技表演,組織豐富多彩的科學主題體驗活動,比如:頭腦奧林匹克比賽、機器人足球比賽、珠行萬里、放飛竹蜻蜓、趣味足球射門比賽、飛鏢遊戲、紙盒織圍巾等。

校外實踐活動。學校鼓勵和引導同學們積极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創新主題的社會實踐。一批科技單位成為學校校外創新教育基地和實踐場所,這對學校的創新教育給予了資源支持和技術指導,如:深圳市少年宮、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深圳市航模協會、深圳博爾國防教育基地、南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柴火創客空間等等。

「紅領巾小區」活動。「紅領巾小區」活動是指少先隊員們利用節假日在「紅領巾小區」自主開展的小隊主題活動。各小隊根據自身時間、社會資源等特點由家長組織開展活動。

創新主題國際交流活動。學校與珠三角幾十所公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組成創新教育聯盟,每月開展一次活動,各學校輪流承辦,活動主題由各校自定,相互參觀學習,開闊了師生的眼界。因為國際學校加入其中,決定了聯盟內的所見所學是全球教育界在創新教育領域的最新成果與動向。

專家進校園活動。邀請科學家進校園,開展校外腦庫講座,內容涵蓋環境保護、音樂與科學、機器人和生物等。

編輯:校長會

本文來源:教育文摘周報,有刪改。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