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簡史(一)——萌芽

人工智慧(AI)和計算機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這從計算機在中文裡也被翻譯成「電腦」(插電的大腦)可以看出來。事實上現在的人工智慧就是基於計算機這個載體來實現核心的演算法,體現出機器的智能來的。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1946年誕生,用於美國國防部的導彈彈道計算。正如計算機(computer)的本意所顯示的,人們最初只是將它作為一種計算的工具,通過各種表達二進位信號的方式來代替人類快速進行大量繁重枯燥的計算。

ENIAC

與此同時,人類在幾個學科中的先驅者們的目光也開始逐漸轉向了「擁有智能的機器」這個課題。

1948年,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控制論》,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進行控制和通訊的科學》。在書中,維納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動都是反饋機製作用的結果,而反饋機制是有可能用機器來模擬的。這事實上指明了智能在機器上的一種落地方式。

Advertisements

沃爾特·皮茨(Walter Pitts)和沃倫·麥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分析了理想化的人工神經元網路,並且指出了它們進行簡單邏輯運算的機制。他們是最早描述所謂「神經網路」的學者。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是他們的學生,當時是一名24歲的研究生。1951年他與Dean Edmonds一道建造了第一台神經網路機,稱為SNARC。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明斯基是AI領域最重要的領導者和創新者之一。他奠定了人工神經網路的基礎(這個也是最近十年人工智慧領域當之無愧的主角,明斯基與神經網路的愛恨情仇在後文中也還會提到)。

SNARC上的一個神經元元件

人工智慧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而被正式提出,目前公認的是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這次會議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聯合了明斯基等人發起的,就是在1955年這次大會的籌備文件中,麥卡錫第一次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也因此,麥卡錫被人尊為「人工智慧之父」。

Advertisements

2006年達特茅斯會議當事人重聚,左起:摩爾、麥卡錫、明斯基、塞弗里奇、所羅門諾夫

在這次會上,麥卡錫和明斯基的建議書里羅列了他們計劃研究的七個領域:一、自動計算機(所謂「自動」指的是可編程);二、 編程語言;三、神經網路;四、計算規模的理論(theory of size of a calculation, 這裡說的是計算複雜性),明斯基後來一直認為計算理論是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他早期對理論問題時不時會動動手,後來一手組建了MIT的計算理論隊伍;五、自我改進,這個是說機器學習;六、抽象;七、隨機性和創見性。

在這次會後,之前一些零碎的關於機器智能的研究就逐漸聚攏到了「人工智慧」這面大旗之下,開啟了後世至今60多年AI的興衰創奇。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