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刺馬案」

張傳倫

前些日子,閑居雜事少,斷斷續續看完了CCTV九頻道播出的中國古代四大謎案之一的清末江南「刺馬案」的上下兩集紀錄片,此案也是清代「四大謎案」之一。以一官之命案,一舉改變清末政經軍事大格局,湘軍重新奪回兩江、朝局重新洗牌。然其影響之巨大又遠不止於此,自茲而後皇權寥落,干戈不息。亦如蘇省臬司孫衣言所言「刺馬案」不能據實審理,懲幕後真兇,草草結案,世人還有何事不敢為?!未及十數載,「雄藩」崛起於大江南北,環伺天下,故國將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慈禧初以馬新貽任兩江總督,意在削弱湘軍勢力,湘軍攻克天京,蹂躪十四省的「洪楊髮匪」盡悉殄滅。曾國藩封侯拜相后,特重的權柄必付虛空,節制五省,徵兵籌餉籌糧任官任吏種種施政不為朝廷遙制的特權,與其說由朝廷明詔收回,不如由國藩主動自裁,此不得不痛下狠手之「自宮」,厥為自保,此又不得不說是曾國藩頂頂高明之處,國人說其熟讀史書,書讀得好,好在身屹巔峰,自降身段,深明盈虛消長之理。

Advertisements

早在天京底定前,曾氏已在謀慮一俟大功告成,當速裁撤湘軍,功高震主的危險或多或少將自行排除若干,無疑是國藩多年修身養性,凡事忌滿,處處謙抑的「求缺」心態所予之最大福報。古今名臣功高震主而得以善終,逃出「敵國滅、忠臣死」的周期率怪圈,唯唐朝郭子儀清朝曾國藩二人。

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對曾國藩及由他親手締造、指揮的湘軍,始終不敢完全相信此一隻比漢軍綠營猶下一等的團練們的忠心。戡亂靖難之際,不得不特多仰重,倚為「國之干城」,君臣之義,每每獨著於危國之際。

中興名臣曾左胡李等

清廷溫旨褒讚的中興名臣曾左胡李,何能以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率一群光腳農夫,最終剿絕曾令清廷束手無策兇悍無匹之「長毛」?江山板蕩,慈禧心神未紊,最是她的兩道懿旨大見卓識之明,亦唯此二端不讓則天武后,其一之於湘軍不與遙制,幾付全權。其一之於左宗棠,三年不參左。務使漢臣盡施平生所學,大展鴻猷,此亦無非以漢制漢,遠比「以夷制夷」靈光得太多......

Advertisements

金甌復圓不待三年,慈禧疑心益重,痰迷心竅,下了一道她從政以來十分要命的懿旨,著馬新貽以閩浙總督改調兩江,此一昏詔不僅是要了馬新貽的命,馬履新之時,便已決定了他日後走向死亡的必然結局,近代史家於此無不有明查確論。而據微吾書生若我對此案之經年研究,探其深窅,得一結論:一品大員死於非命,事固不輕,而埋葬滿清三百年王朝之掘墓人,掘下第一鏟的正是老媼慈禧太后,近代史家卻於如此重要之歷史拐點未遑深究。

「刺馬案」最終糊塗結案,不明幕後主凶或曰明而不查的嚴峻後果,導致滿清三百年中央集權的封建皇權漸趨旁落,「磨牙吮血,」「藩鎮」獰然坐大,近代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由此拉開序幕。積極意義回應在不久后發生的「辛亥革命」,「城頭變幻大王旗」,大清的五爪龍旗易幟為民國的五色旗,南北兩大新軍首領黎元洪袁世凱皆為民元前尾大不掉之軍閥。

「 刺馬案」發生后,馬新貽以總督重臣,突遭此變,案情重大,兇手一刀刺中擰刀拔刀動作一氣呵成,顯然是訓練有素之高手,且甘願束手就擒,其後必有主謀,「疆臣人人自危」,嚴詰主使以遏詭謀,請派大臣徹底根究的奏議,迫使本亦聞訊震悼的清廷上諭一道嚴命,派漕督張之萬「馳赴江寧,會同魁玉,督飭司道各員,將該犯設法熬審,務將其中情節,確切研訊,奏明辦理」。張之萬是朝野上下出了名的膽小狀元,平素尚老莊之無為,得旨后一意拖延,密旨督催其「此事案情重大,斷不準存化大為小之心,希圖草率了事」。但其仍不肯啟程,待江寧將軍魁玉已前來護駕,方不得不遵王命而動身。張之萬真箇明白倘若認真遵旨,據實辦理,或為馬新貽第二的可能極大。

陳可辛拍攝的《投名狀》以刺馬案為背景

未至江寧前,案情大要已為朝士所明曉,刺馬的張汶祥必為湘軍以重金重義招募的死士,乃湘軍「詢謀僉同」一致決定的制裁行動。所以當「兇手既逮,先發交首府及江寧、上元兩縣審問,張汶祥以預先想好的誣衊馬新貽貪色賣友的一套說詞作供。兩縣令及首府相顧驚愕,竟不敢錄供」。

張之萬事先詗知細情,故晏至事發地。會審數月後張之萬魁玉會銜的結案奏摺到京,上諭朝廷之大意為兇犯行刺緣由,無主使之人,最後一句,竟是「尚屬可信」,此四字語焉不清,意亦未確,難成信讞,清議大嘩,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明發上諭,嚴究其事,恐尚有不盡不實,著再派鄭敦謹會同先期抵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詳細研鞫,究出實在情形,從嚴偵辦,以伸國法」。

鄭敦謹時任刑部尚書,清末刑部地位為朝野所推重,依許晏駢看來乃因秉公依法辦了幾個大案,如辛酉政變誅顧命大臣肅順,殺失地陷城、枉殺百姓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及系翁同龢之兄翁同書入獄,以及為洗冤辯白,平反小白菜一案,很是摘了幾顆涉案枉法官員的項上人頭,才始樹立了刑部執法守正不阿的形象。上再派敦謹為欽差大臣,因其正是主管,湘藉又為曾國藩鄉試同年,素來友善,由其主審,湘系勢力會認可,以期鐵板定讞,必能壓服多方人心。

鄭敦謹抵江寧,時逢除夕。曾接鄭到總督府密商,殘夜冷衙,寒暄道乏過後,告之此案不能認真,待聽完國藩之所以不能據實徹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天津教案的解決結果,洋夷不甚滿意,若「刺馬案」處置失序,導致東南不穩,引發激變,則大局堪虞的一番推心輸誠之語,令鄭敦謹不禁黯然神傷,悲從中來,「老吏斷獄」卻要昧心枉法,失信於天下,刑部多年艱辛樹立之形象將毀於一旦。老臣謀國之忠悃又不肯稍讓元輔曾國藩,一面是邢部之威,一面是社稷之安,孰輕孰重,敦謹焉能不選擇後者,只好違心屈從。「會總督曾國藩覆迅,仍如原讞」 。大率可視為前任欽差張之萬奏摺之翻版,另加一處撫慰亡靈之筆,用示篤念藎臣之意,「著再加恩照陣亡例賜恤,並於江寧省城建立專祠」。

如此結案之於鄭敦謹實屬萬般無奈之舉,貴其所行了無私情,曾國藩則未必內心一片清明,湘軍上下如願所償,湘軍的大老闆是曾國藩,那麼,鄭敦謹是否曾懷疑幕後主使是曾國藩?當其時無人不疑更無人敢說,事非烏有,謗豈無徵。國藩心機之縝密,真若行此事,一百多年來查無真憑實據,實不出國人之所料,然鑿鑿信史,不容想象妄猜。持平公允而論,湘軍欲滅新貽,國藩不會不知,其若力加阻止,湘軍上下不會不有所忌憚,一言可定興喪生死之際,國藩必無一句苟全新貽之語,新貽即無一分脫死生機。湘軍威權勢力之強大、震懾之猛烈,馬新貽遇刺重傷次日彌留之際,仍不敢忘記叮嚀家人「萬不可尋仇報復進京告御狀」。此又可為一力證。

三年前馬新貽進京謁見慈禧,進殿前後判若兩人,先前不知恩命調理兩江總督,步出丹墀后,據伴其入宮之嫡孫回憶乃祖此際「面如死灰」,實是新貽深知太后重整東南半壁,弭平湘軍地方勢力,權歸中央之意。

馬新貽政績只求不負皇恩,必開罪湘軍,依新貽的個性,不容湘軍驕恣不法,亦必施雷霆手段,湘軍報復勢在必然,將死於任,新貽捧旨即知擁抱死亡,性命堪虞,何能不「面如死灰」?!

行文至此,是應簡述「刺馬案」發生緣起於一樁平常命案,只因各自身份「特殊」,其中有一顯赫的「官二代」,湘軍太湖水師哨勇徐有得數人在蘇州妓館狎妓,與後來之江蘇巡撫丁日昌長子丁惠衡一幹家丁嚷罵爭鬧,隸屬淮軍的游擊薛蔭榜正帶親兵巡夜,聞聲進內查拿,自湘裁淮興,兩軍不睦,薛乃陰借軍法,以徐等勇丁滋事,各責軍棍四十,唯徐不服,又遭重責傷重,三日後身死。馬新貽以總督之尊親審此案,奏報定識的處分只是將薛蔭榜遞解回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袒護過甚。

馬新貽上任即以裁抑湘軍驕兵悍將為首要,加之其人個性剛直,軍法整飭,太過嚴烈,懲治湘軍散兵游勇及驕悍不法的營伍,毫不留情,嚴稽水旱兩關,令湘系利益大受損失,江南膏腴之地,賦稅即可供應大半中國,長江七省水師提督湘軍幹將黃翼升,把持此一條浩大「肥水」,獲利巨豐,馬新貽嚴加節制。徐有得即系水師中一員,湘軍正好以此相號召,馬新貽被刺實以此案為導火線。

鄭敦謹曾國藩奏明審結「刺馬案」后,尚有一二事,良可尋味,鄭敦謹皇差辦訖,按例欽差大臣須回京述職,不返則死罪無赦。急景凋歲,皇朝自折皇威、皇權,臣子何必尊之?!「鐵面老孔目」一意孤行,稱病回鄉,行前峻拒曾國藩饋贈程儀白銀二百兩,留言八字:「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CCTV「刺馬案」結尾時,旁白言鄭敦謹拒受而手下兩隨員各納曾之贈銀五百兩,此處有違真實,鄭敦謹欽差赴江寧前特挑選兩名秋審處司員隨同辦案,清代秋審處負秋決人犯之權,等同現代最高法院之最終判決,有清三百年刑部秋審處無一宗洵私賣放枉縱死囚案例,秋審處向來所屬八大司員皆賴此盛德而尊奉為「八大聖賢」,絕不可為金錢所惑而心旌動搖,兩隨員諒無部堂大人峻拒贈銀在先而後竟敢笑納私匿之舉。

國藩心境比之敦謹更趨悲涼,直督任上,教案累身,盛名日損,「刺馬案」發,調理兩江之詔與其預訂棺材「建昌花板」同一日到達督府保定,大清國運家運颯衰之爻相競現於風雷激蕩、地覆天翻之前夜.......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