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甚至一度打進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為何沒能統一中國?

齊國是周朝建立后首批分封的諸侯國,也是秦統一六國后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

齊國為什麼會延續這麼長時間呢?還能與強大的秦國、楚國抗衡?在齊國最巔峰的時候一度打進函谷關逼迫秦國求和,為何卻沒能統一中國?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地靈

上面是山東地形圖,我們可以看到濟南、淄博往西北是黃河天險;往西南是泰山、沂蒙山;東北是渤海;東南是黃海;

可以說齊國的核心區域都收到天險的保護,在春秋戰國技術上無法做到海上遠航,唯二的薄弱處一就是從西北突破黃河,進入齊國的核心區。歷史上燕國樂毅攻破齊國,以及秦國滅亡齊國都是從北而下,才得以攻破齊國的防線。

二就是從西南突破沂蒙山,進入齊國核心區,但要突破沂蒙山首先要滅掉魯國,魯國雖然經常和齊國大戰,讓齊國吃虧,但魯國沒有能力滅亡齊國,反而是齊國在西南方向的緩衝地帶。

Advertisements

等到戰國後期楚國滅亡魯國之後,齊國受到很大的威脅,才急匆匆的修建長城,抵擋楚國的威脅。

由於齊國近海優勢,魚、鹽資源豐富,鹽在古代是堪比黃金的戰略武器,齊國憑藉這一資源迅速致富。經濟上比較強勢。這也導致齊國容易有閉關鎖國的心態,反正關起門我啥都有,不愁吃喝,為什麼還要打仗呢?

二、人傑

齊國國君人才輩出。

從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分封天下,齊國是少有的異姓封侯,首任封君便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太公望。

之後西周後期,更是湧現出齊桓公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成為春秋首位霸主。

而且,齊國歷史上,名臣武將層出不窮,不是給齊國帶來巨大的領先優勢,就是往往挽救齊國與水火之中。

名相如:管仲、晏子、鄒忌、田忌、孟嘗君

名將有:王子成父、司馬穰苴、孫臏、孫武、田單

Advertisements

樂毅伐齊,半年內齊國除了即墨和莒兩城,其餘都被樂毅佔領,可以說已經距離滅國就差一口氣了,但是田單以火牛陣、離間計大放光彩,成功挽救了生死存亡間的齊國。

徐悲鴻名畫《田橫五百士》,中間黃衣服者是徐悲鴻自畫像。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齊國貴族田橫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後佔據齊地為王。等到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陽三十里地的首陽山自殺。海島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

三、外交

戰國時期群雄並起,但強者總是在秦楚齊三者之間輪轉,楚國後期與齊國、秦國都有交界,但楚國自從秦國佔據巴蜀后,戰略上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秦國和齊國一東一西,中間又是趙魏韓三國緩衝,誰能拉攏更多的諸侯國,誰就佔據更大的優勢。

前298年-前296年,齊以匡章為主將,聯合被秦欺負多年的韓、魏連年攻秦,一直攻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前286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楚國,西侵三晉,齊國勢到達巔峰。甚至齊湣王囂張過度,意欲吞併二周,成為天子。

這種煊赫氣氛讓各諸侯大驚失色,於是眾多諸侯國被逼去向仇敵秦國求援,最後達成同盟協議,這就是著名的五國攻齊,齊國雖強,但是還不是五國聯軍的對手,這一戰直接導致了齊國的衰敗。

本來趙魏韓和秦國接壤,秦國對三晉征戰多年,三晉和楚國對秦國有著極大的警惕性,齊國要是能善加利誘完全可以成為滅秦獨尊的機會。可惜戰略上的昏招導致齊國一直沒能認清現實,以為自己離秦國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能獨善其身,結果錯過了大好的機會。

這也告訴我們,要成為大國,眼光一定要放長遠,別老盯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要從全球的角度看問題。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鑒,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