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一類方《內外傷辯惑論》

補中益氣湯 一類方《內外傷辯惑論》

參苓白朮散是個常用方,補中益氣湯,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前面講了參苓白朮散是一種脾虛濕盛以後,也涉及到一種脾濕下流,脾濕下流這種泄瀉,帶下。我們要討論的補中益氣湯,從李東垣它自己所講有脾濕下流,但這兩方治法上是差別很大的。有很多類似癥狀,但治法上差別很大。

病機

脾虛氣陷。這個概念是李東垣用昇陽舉陷治療脾虛氣陷,他建立的。後世的張景岳到張錫純,在他的基礎上,都相應制定了一些方,像舉元煎、升陷湯。一般都承認了補中益氣湯是在治療脾虛氣陷上,是一個開創。

脾虛:食少便溏,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萎白。

氣陷: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

在甘溫除熱法方面,治法上也是個開創奠基。這當中他建立的一個「陰火」的理論,很多人很重視在研究,但到現在沒有統一。所以學習補中益氣湯,主要是從病機、治法的角度來理解它,臨床的主治和這個方的組成。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個作為本科不是討論的重點。

Advertisements

比如「陰火」,李東垣書里「陰火」說的很多,他幾本書哩,到處說到陰火,用它來解釋「氣虛發熱」,一共說了四十幾個地方,陰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腎火也有,他都叫陰火。所以這個方講的話,重點是在它的主治證候,和病機分析。主治、臨床運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裡面,昇陽舉陷的特點及它運用方法。

主證,脾虛氣陷證。因為氣的功能當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攝功能,氣陷,本質上是一種不固攝,體表表氣不固,氣不能固攝自汗,那和這種,比如說氣機下陷以後形成那個泄瀉,下陷我們升舉,體表失固,我們固攝,從力量上、從作用的特點上,實際上和氣的五大功能中間,一個固攝功能都有聯繫。

補中益氣湯主治證候是脾氣虛了以後,側重在固攝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攝能力大大降低。固攝哪些東西呢?其實它臨床主治涉及到固攝氣、血、津液,還包括腎精的精。氣、血、津、精、神,以及臟器,這些都涉及到補中益氣湯的運用。所以對補中益氣湯的主治。第一組痹然是基礎的脾虛見證。食少便溏,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都是基礎的脾虛見證,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黃。再加上一種氣陷以後反映臟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個局部,涉及到一個氣機的固攝力量不夠,所以包括像脫肛,子宮脫垂,中醫過去叫陰挺下脫,婦科。下陷在胃下垂,過去描述叫脘腹墜脹,因為它沒有現在那個說借用X光看到了。至於氣陷之後,久瀉久痢,崩漏,涉及到不能固攝津液,不能固攝血液,包括這種皮下出血,補中益氣湯經常用於氣虛不攝血,出現這種皮下出血,現在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用補中益氣也是很好的。特別小兒在這方面,也有這種脾虛不固,不攝血這個類型。

Advertisements

補中益氣湯證它可以有氣短,前面說基礎氣虛見證,氣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種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來一陣頭昏,眩暈清陽不升,所以它固攝是多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這種升舉固攝,也能固攝心神,所以說脾虛氣陷,不能簡單看看就是臟腑的下垂,或者像久瀉久痢,崩漏這幾樣。它是固攝涉及到人體裡面的組織的失固以後,不能維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礎物質氣、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有兩部分構成,我們教材把氣虛下陷失血、臟器下垂,和這種基礎氣虛見證並列為三條。三個部分。實際上應該兩個部分。

關於氣虛發熱證

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化火上攻。

關於這個氣虛發熱證,這是歷來討論比較多的。李東垣他這種虛火,虛熱,把它叫陰火。你要一看呢,「陰火者,心火也,...」這一段,他就聯繫到心,但是再一翻他那四本書,《脾胃論》《醫學發明》《蘭室秘藏》《內外傷辨惑論》,人們往往以《內外傷辨惑論》里提到的那一段,《脾胃論》里也有,作為根據,但實際上四本書里,他提陰火,到處都在說陰火,所以直到現在,搜集他寫陰火的資料越多的話,越弄不清楚他說的什麼了!最後人們概括他講得比較直接點的呢,它是一種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下焦陽氣,化火上攻。所以對這個因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統一了。整個裡面就是兩個意思,最直接來說明的兩個意思。一個是脾虛清陽下陷,脾濕隨之下流。下焦是元氣所在的地方,脾濕郁遏下焦陽氣,化火上攻,這造成一陣燥熱,這種氣虛發熱。

當然根據他談的,我們現在解釋,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脾虛清陽下陷,清陽是止的脾的清陽,脾虛清陽下陷在下焦,郁而化熱,這提法有點差別,但都跟脾虛,水濕,脾虛以後,脾濕下流有關。郁遏下焦陽氣,這種時候化火上攻,一陣的燥熱,這樣解釋的。

臨床上現在怎麼把握這個呢?個人當時有這個體會,實際上這種燥熱都上午發生,活動一下,一陣燥熱,伴隨出汗,休息一下,好一些。熱程度不重,往往手心有點熱,手背不熱,所以這個要和那外感發熱區別。關於補中益氣湯氣虛發熱證的一個特點,和歷來一個理論解釋問題

關於氣虛發熱證

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化火上攻。

剛才談到補中益氣湯的氣虛發熱證。臨床上,對氣虛發熱的描述挺多,我體會最深的是,這類發熱有個特點,上午發熱居多,而且還遇勞則發。也就是說,活動一下,這類體質病人,他不是說勞動強度要很大才發,而是活動活動,他身上出現一個燥熱,而且這類熱往往不是以體溫升高為特點。中醫的很多,談到的發熱,它示一種燥熱,有燥,有的是失潤,津不足,血不足。失潤產生燥這種也熱。比如小建中湯里說的那個發熱,而且這種發熱,稍微坐一坐,靜一靜,它就沒有了。

從發熱來說,很多參考書上強調手心熱為主。而且補中益氣湯證這個發熱還有一個特點,一有燥熱,有一定的汗出。汗出,氣短,對氣和津液的固攝,也力量減弱了。所以通過健脾益氣,升舉清陽,使下焦化火上攻這類燥熱脾濕,升舉清陽,脾濕不下流了。這個原因解除了。燥熱就可以得到控制,是這個意思。

整個的這類氣虛發熱,甘溫除熱。體溫應該說,當然大家經驗不同,我體會遇到的體溫都不是很高的,只在用當歸補血湯里,用到過一個體溫比較高,39度以上的。那也是住院一周,反覆,西醫汗悉醫院中醫科控制不下來的情況下,當時判斷就是結合有氣虛、發熱、血虛、陽浮,有這種採用的。所以補中益氣湯歷來氣虛發熱,是一個大家科研討論的問題,但是甘溫除熱法,應該說這個方是個代表方。過去因為,像當歸補血湯,補中益氣湯,都是李東垣制定的,這兩個方都說是甘溫除熱的一個代表。用藥也是以甘溫為主。但是大家比較公認補中益氣湯這個方是個代表方。腎至於小建中湯也體現了甘溫,淡是不作為代表方。

剛才談到補中益氣的臨床應用方面,它的範圍的確很廣。從大量病例觀察,對於像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這類的確有效,但服用時間長,服藥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在臨床上都是前頭吃一段時間湯劑以後用丸劑。而且這個方在對於皮下出血,這個方面統計報導也很多,這個是比較早,六、七十年代的病例就很多,我們用於一些病例,特別小兒的比較多。用丸藥,能夠收到比較好效果的。所以在他涉及到的面很廣。它固攝,通過昇陽舉陷起到固攝作用,應該涉及到氣、血、津、精、神這些都有。所以報導裡邊,比如遺精還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也有。所以它也涉及到固攝腎精方面的問題。從脾濕下流,通過升舉清陽解除脾濕下流。

主證分析

脾虛氣陷證。

脾虛:食少便溏,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萎白。

氣陷: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

補中益氣湯是四君子湯去掉茯苓,做為一個基礎。而用黃耆在方中比例較大,其它都幾分,很少一點,李東垣原方用一錢。一錢你別看它量小,整個用量都很小,他有幾個地方,補中益氣湯,都是兩錢八分,到三錢多一點之間。相當於現在整個那包葯才10克左右。其中比例上,黃耆比例是大的。所以在方中比例較大,現在我們一般用補中益氣湯來說,黃耆量越大,固攝力量才好,但黃耆固攝也要區分,比如說整個補益劑補氣這類方劑,共同特點,用量宜小不宜大。補氣用藥大多偏溫,用量就宜小,不宜大。這是總體的補氣上這個特點。它和補陰、補血有一定差別,因為這樣體現一種少火生氣的特點。補氣不宜量大。而且這類病程較緩,你不可能急於求成。用來固攝,比例上黃耆量偏大。而這個固攝,還要看它發揮作用時要它多大力量,所以你看李東垣用量上用得很少。用黃耆固攝,再補陽還五湯的時候用到120克那麼大,所以要針對固攝具體情況,但是只要是發揮固攝作用,在方中它的比例應該是偏於大的。如果一般用量,補脾肺之氣,我們有時候用黃耆,要強調它固攝,那起碼就15克或15克以上。

黃耆跟人蔘用法不同,都能補脾肺之氣。黃耆有比較明顯的固攝作用。當然其它作用還有不同,黃耆很多方面,它可以治水腫,它固攝反映在譬如瘡瘍,病程長。它可以托里排膿。托里,往外托。它實際上還是一種固攝,用於固攝,用量比例較大。四君子湯加黃耆去茯苓,這一組,黃耆、人蔘、白朮、甘草,這一組相當於益氣,黃耆用量比例偏大,增加固攝作用。然後其中的陳皮、當歸,陳皮舒展氣機,理氣又能化濕,當歸,氣血兼顧,它能養血,因位氣虛到一定程度,血肯定也不足,既能養血,又能活血。

陳皮、當歸的運用,使整個方劑,黃耆、人蔘、白朮、甘草這一組補氣的,有可以補而不滯,能補而不滯。後世有一些,譬如張景岳用舉元煎,不用補而不滯這類葯,人蔘、黃耆、白朮、甘草,升麻、柴胡一配,它就直接就一起升舉,這跟某些醫家的組方,他的思想特點有關,他配起左歸、右歸來也是這樣,功專某一方面,或者純補,但這個補中益氣湯,陳皮、當歸進去以後,補而不滯,氣血兼顧是比較好的。它適合於服用時間長,而且用量也不大。

升麻、柴胡前面多次提到,體現出肝脾氣機的升舉,保證在益氣基礎上這種升舉作用,而且用量小,能夠升發清陽。升發肝的清陽,脾的清陽,升發清陽。

這在七十年代就做過這方面實驗,當時的實驗就是用這種類似於人臟器下陷特點的模型,用升麻、柴胡和人蔘、黃耆、白朮、甘草,這兩組來比較,同時又和方,補中益氣湯,這兩組葯和方又來觀察,這樣的三組,比較結果,單用人蔘、黃耆這一組,有升舉的作用,升舉作用維持4~6小時,它就不行了。從觀察,維持時間短,力量小,但是有這個作用。當時報導的升麻柴胡,單用這兩味葯來升舉,沒有作用。那很奇怪的,沒有作用。因為那個時候的觀察,我覺得是比較嚴格的。但是兩個合起來以後,升舉作用比較明顯,時間也長。我記得報導里,觀察它可以連續兩、三天作用還在。明顯的,協同有這個作用。再加上它可以持續時間長。這作為一種參考。

補中益氣湯共八個葯,是益氣和升陷相結合。再用當歸和陳皮,理氣和血,照顧比較全面,就成為一個名方。歷來除了湯劑,丸劑來說,過去很多藥廠都生產的。一個公認的好方子。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