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壞習慣招來濕氣,濕氣不除,大補不進!5大方法祛濕氣

有很多人一到冬天精神狀態特別差,早晨不想起床,上班提不起精神,想吃沒有食慾,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正常的冬困現象。還有些人則開始了秋冬季節的進補計劃,大魚大肉,各類補品、堅果吃起來,反而有種越吃越虛的感覺。

其實這樣在冬天進補是大錯特錯了!以上這些癥狀是在警告你,體內的濕氣太重了!如果不引起重視的話,還會引起一些更嚴重的疾病。

那麼,濕氣是怎麼產生的呢?

人體的70%是水,水活躍在我們身體代謝的全過程。在中醫上,這些可以運化的水分被稱作「津液」,這些津液維持著體內的生成,排泄等等諸多的代謝活動。這些來源於我們日常飲食水谷的津液的形成,要經過脾胃的運化等多臟腑的協同作用。而當脾的運化出現了問題,水濕就會隨之產生,水濕多了,就會津液虧虛,舌頭上有裂痕就是津液不足的一個表現。

Advertisements

所以濕氣,其實是一個病理產物。當津液不能正常運行,成為濕氣而內停,就會阻礙人的氣血運行。這時,人的舌頭往往也會表現出齒痕、胖大、舌苔厚膩,而人也會感覺身體沉重,不願稍動,整個人因此深陷懶惰嗜睡的怪圈。

我們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泄,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其它邪氣(風邪、寒邪等)還要大。

當脾的運化能力變差,濕氣越來起重,很多人還會出現肌肉酸疼的情況,以背部為甚。這是因為濕邪困脾,脾不能把營養物質更好的輸送到身體各處的緣故。濕氣究竟有哪些癥狀呢?

Advertisements

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杜絕以下壞習慣。

  1、喝大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3、穿得少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后要及時吹乾等。

  4、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5、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6、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7、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里等。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體內濕氣重怎麼祛除

  1、多運動

體內的濕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濕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2、蒸汗

蒸汗有濕蒸干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是一種「坐著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濕氣有效排出。

  3、薏仁赤小豆湯

薏仁與赤小豆都是沒有什麼味道的藥材,這樣的搭配煲成一鍋當水喝,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濕氣,女孩子多喝更能夠有助減少水腫!

  4、多喝清熱去濕湯

用適量的土茯苓、茯苓、赤小豆、陳皮,加瘦肉或者豬骨煲湯,能夠有效地起到清熱的作用並能夠去濕,這是廣東的傳統去濕湯,適合夏天飲用。

  5、少吃鹽,多健脾

吃東西比較「重口味」的朋友往往都比較容易惹來濕氣,因為「重口味」會加重對脾胃的負擔,大家在飲食上少吃多鹽食物,並且多吃一些流質和五穀類食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