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餐飲差異

中日兩國互為鄰邦,在形成各自獨特民族文化的同時也相互間也很早就開始了文化交流。這種交流對文化分支之一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中日兩國的飲食文化存在著緊密的聯繫。但是,受地理位置、國土面積、氣候狀況、民族風俗、歷史經歷等方面的影響兩國的飲食文化也各自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眾所周知,中日文化有著很深厚的淵源,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基本的文化,對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來說,都有著特殊的影響。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處於何等重要的地位。從唐朝開始,日本就與中國進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動,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飲食文化也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筷子的使用也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連日本的歲時食俗、調味方法都與中國節俗的傳播分不開。

Advertisements

1.中國菜肴與日本料理烹飪原料之異

中國已陸地居多,而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圍海而生的國家,中國的海岸線雖然很長,在近海的地區也會有大量的海洋類菜式,但是烹調上也與日本有著根本的差異。處於亞洲的人們,或者比較關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輕易的分清何種食物是屬於中方的,而何種屬於日方。而且能隨口就說出日本的一些傳統食物,比如壽司、拉麵等。中國的主食是穀物,北方為面、飯等大米、小麥加工出的食物,而南方為米飯。菜肴的原材料也多為陸生的動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魚類。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魚類約十幾公斤,這個數字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南北差異很大。 在日本,菜肴的原材料多為大米、魚類、海藻類,與中國的差異非常大。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魚類。為了保持調製魚類食品時,鮮味不會流失,日本人更多的使用冷盤,也就是說,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飲食品味為主。這與中國強調的食物必須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著深深的衝突。因此,對於烹調的過程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歡就地取材,在獲得新鮮的魚類之後盡量不加工,僅蘸佐料直接食用,對於一些必須以火烹煮的食物才採用熱食的方式。所以習慣了冰鮮、風乾食品,和炒、炸、燜等十幾種複雜烹飪方法調製食物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難以習慣日本的生冷食物的。如果說中國重視的是食物本身,日本重視的就是盛載食物的餐具,對味覺和視覺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飲食文化。很明顯的,中國人雖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對食慾有影響,在評價一道菜時也會用「色、香、味」來作為標準,烹飪理論上還有「五色、五味」等的說法,但主要評分點還是在食物本身上。而日本則不同,對餐具的選擇會因季節、節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

Advertisements

2.中國菜肴與日本料理烹飪方法之異

中國的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屬美味型;而日本的料理注重「新、奇、鮮」,屬營養型。中國菜肴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分別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更有以「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為代表的多種烹制方法,這是日本料理無法媲美的。相比,日本人的飲食口味較為清淡,喜歡生食或直接將食物放入水中煮食,因此日本料理又稱為「煮文化」。除此之外,日本料理還有燒、烤、炸等幾種有限的烹制方式。中國菜肴不僅注重分門別類,更講究其製作時的火候。其做工之精細、種類之繁多,都是令日本飲食望塵莫及的。

3.中日雙方待客方式及觀念之異

中國人待客喜好「多多益善」,即準備款待賓客的菜肴越多越好,似乎這樣才能充分顯示出主人的盛情與美意。即使飯後仍有大量剩餘,主人也會不好意思地示意沒什麼可吃的東西,並表示抱歉。然而,這種情況在日本卻是鮮有發生。在日本,主人待客時所準備的料理的數量往往恰到好處,既可以使客人飽餐一頓,同時又不會大有剩餘,充分體現了節儉的品質。另外,日本人對做料理時使用食材的較為講究,即「新、奇、鮮」。不像中國人以葷菜居多,日本人講究葷素搭配,甚至是自己家裡種植的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會自豪地向客人表示自家的美味,以示待客的熱情。

4.引起中日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的飲食文化差異明顯,而這種原因與兩國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中國素有享譽世界的「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封建社會中,溫、良、恭、儉、讓的民族風貌與世態人情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翻看歷史便可清晰地發現,遠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對進食便形成了規律、禮數、章法和禁忌等具體的守則,而這些禮儀在歲月的長河中日趨完善,逐漸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中國的飲食文化也造就了團結、禮貌、和諧發氛圍,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對後代的影響。

日本的飲食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與風土人情有著必然的聯繫。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氣候溫和,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海產,所以日本發展了自己的海鮮菜肴,使其享譽盛名。同時,也正因為日本是島國,加之資源匱乏,又無接壤的國家,所以危機意識較強。中國文化中的「粗枝大葉害死人」傳到日本就演變成了「油斷大敵」,即:沒有油,就大敵臨頭,會遭遇不測。因此,日本人惜油、省油,以求安心度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清淡新鮮為主流的日本菜肴。此外,日本的飲食也深受中國的影響。中國的菜肴或文化傳至日本,經過與日本本族文化的有機結合,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有著較高的文化品位。

5.中日餐飲差異在一些思考

日本的飲食文化源於中國,兩國飲食習慣孰是孰非,我不敢枉加評判。但是,我國當今社會許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腦血管病與攝入的脂肪和膽固醇過高有關卻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長壽國家,現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高於中國人。2001年的統計顯示:日本男人平均壽命78.07歲,女子84.93歲。有專家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日本人良好的飲食習慣——崇尚綠色食品,講究營養,不暴飲暴食。日本人的飲食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每人每天攝入的熱量正好和日本人的個頭所需要的相符合:

2.從蛋白質、脂肪和炭水化合物中攝取的熱量保持著一種理想

的平衡;

3.從大豆等植物和魚類中吸收的蛋白質比較高;

4.水產品食用較多,水產品裡面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從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膽固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吃的觀念在逐步改變。比如說過年請客,過去都在家裡操辦,如今大家圖個省事喜歡去餐館了,但是大吃大喝、不講營養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這樣既花費金錢,又浪費時間,更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任。日本人的飯菜習慣以大米為主,配以蔬菜、魚類、肉製品和牛奶等,形成一種較好的平衡。因此,有人把日本人的飲食稱為「日本式飲食生活」,認為應該加以推廣。看來,日本人的飲食無論從文明程度來說,還是從身體健康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