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為什麼不能自己修?解析不為人知的維修高效益

編者按:車壞了,我們可以修;手機壞了,我們只有丟!電子產品製造商告訴咱:「軟體是我們的知識產權,你們可沒有所有權」。為了不惹上「知識產權」的官司,修理手機,我們也是有心無力。近日,一篇題為「Why can』t we fix our own electronic devices?」的文章展開了深入分析,指出維修電子產品其實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買賣。

一輛車出故障了,通常的處理辦法就是修好它。維修手冊、機械師、汽車零部件商店等能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總之,修理汽車很常見、不需要太多時間且不太昂貴。即使是修理配備現代計算機的車輛,人們也可掌握許多技巧:換油、換輪胎、升級設備。

但是,當計算機或手機壞掉了,想要修理卻不是件易事。人們往往選擇丟掉它。每年全球電子設備垃圾總量高達2000萬到50000萬噸,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循環利用,而包括汞和鉛在內的大多數垃圾則會被填埋。

Advertisements

有的電子設備製造商聲稱,消費者並沒有產品的所有權,電子設備的軟體系統受知識產權法和專利法的保護。若消費者獲悉了軟體相關知識,則會損害公司的知識產權。但實際上,修理電子產品可以為電子產品製造商帶來利潤。

出台新法規,企業面臨創新困境

目前,美國至少有8個州的立法允許消費者修理故障的電子產品。法案要求製造商出售零部件、發布維修手冊、提供診斷工具(如:掃描識別故障源的設備)。 6月,美國版權局建議在全國範圍適用類似的法規。最近,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公司專利權不能阻止人們私下轉售電子產品。

一方面,這些規定讓製造企業陷入困境。製造商可以通過銷售授權零件和服務獲取高額利潤。但要保持競爭力,製造商必須不斷創新和開發新產品。為降低成本,他們不能總是使用舊設備和過時設備的零配件。這就需要所謂的「過時計劃」,即公司在設計產品時制定出相對較短的壽命期限,約在新產品發布時,上一版產品壽終正寢。

Advertisements

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採取其他策略。在產品設計和製造時,公司可以翻新修復舊產品從而重新加以利用,同時建立客戶忠誠度和品牌知名度。

消費者希望修好產品

機械化產品設備越來越少,電子化產品設備越來越多。儘管如此,消費者仍希望維修電子產品從而繼續使用。若製造商能滿足這一期望,提供維修手冊、備件和其他指導,則能建立起客戶忠誠度。

具體來說,消費者更有可能從該製造商那裡購買其他產品,並更有可能將該製造商的產品推薦給朋友。那麼,會有更多的消費者使用該公司的產品,無論該產品版本的新舊程度如何,將給公司業務帶來更多的利潤。

通常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會讓電子產品出現故障,例如:掉進水裡或是灑了點水。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屏幕碎了,其他的問題則是電池蓄電能力下降、或是電路板不工作。

即使非技術用戶也常常要付錢給他人清理設備和更換部件。如果製造商提供可更換的部件,那麼更多損壞的產品可能可以修理好,從而延長其用途。蘋果正好抓住了這個機會:蘋果在印度組裝舊的iPhone機型,生產消費者已擁有的設備零部件。

三贏:消費者、企業、生態環境

技術製造商應採取措施,維護消費者維修故障設備的權利。這不僅有利於減少電子產品垃圾,還可以提升品牌的客戶忠誠度。但如果製造商不採取行動,恐怕得尋求法律手段了。

例如,2015年法國頒布法律,要求製造商在售出產品前,告訴消費者維修部件面市的時間。因此,消費者在決定是否購買前,可以充分考慮產品維修的可能性。

支持消費者維修權利不僅可以給科技行業謀利,還能給其他部門帶來經濟效益。獨立的產品供應商正創建在線市場,人們可以買賣二手或維修小配件。此外,iFixit、Repair Cafe等公司正在創建社群網路,人們可以分享關於修理電子產品的信息,甚至還可以把人們組織起來維修電子設備。此外,3D列印技術給生產替代零件提供了便利,生產的複雜度和成本都大大降低。

其實,公司不必擔心人們搶走自己手中的財產:3D列印和其他裝配技術的質量相對來說並不高,人們更願意購買企業生產的設備。畢竟,消費者只是想當產品壞了,能努力修好而已。

36氪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