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也稱為嬰兒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也稱嬰兒腦性癱瘓(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臨床綜合征,目前也採用先天性運動障礙綜合征(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一詞。腦性癱瘓的涵蓋範圍太廣,臨床不實用,但該詞已為大眾所熟悉,在美國已成為社會募捐和康復運動的重要口號,因此一直長期沿用。 我國腦性癱瘓專題座談會(1988)提出腦性癱瘓的定義是: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發育期非進行性腦損害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其他原因導致的短暫性運動障礙、腦進行性疾病及脊髓病變等,不屬本病的範圍。

Advertisements

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各異,病情輕重不一,嚴重者出生后數天出現癥狀,表現為吸吮困難、肌肉強硬,大多數病例出生數月後家人試圖扶起時才發現。

患者常在生后數月、一年或幾年逐漸出現舞蹈及手足徐動,或其他不自主運動,如肌張力障礙、共濟失調性震顫、肌陣攣及半身顫搐的隨機組合,幾乎所有的雙側手足徐動症病例都存在原發性自主運動障礙,無錐體束征。嬰兒與兒童手足徐動症患者的病情嚴重性差異極大,輕症者的異常運動可誤認為不安,重症者的自主動作可引發劇烈的不自主運動。個別患者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仍繼續進展,應注意與遺傳性代謝性或變性病、錐體外系疾病等鑒別。患者早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隨之出現運動發育遲滯,常至3~5歲時方可直立行走或完全不能直立,跖反射多為屈性,無感覺障礙,可有智力缺陷或完全正常,少數可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有些患者因運動及語言障礙誤認為智力缺陷。CT/MRI檢查的診斷意義不大,有些可見輕度腦萎縮和基底核變小,某些嚴重共濟失調患者可見腔隙性病變。

Advertisements

迄今腦癱尚無有效療法,可採取適當措施幫助患兒改善運動功能,如物理療法、康復訓練、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痙攣型、運動過度型、手足徐動型、肌張力障礙型及共濟失調型等,應採取物理療法及康復訓練與藥物相結合,必要時手術治療。

飲食保健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係,牛奶、豆漿、雞蛋、酸奶、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慾,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饅頭、粥、粉為主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食慾,造成營養障礙。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ㄋ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餃子、菜泥、菜湯,教育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4、飲食要有定時,一般早、午、晚各進食一次,有條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點心一次,按時進食,可以增加食慾。

5、每日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食慾,幫助吸收。

摺疊編輯本段預防護理

注意婦嬰圍生期保健及新生兒餵養護理,預防嬰兒早產、出生體重低、產時缺氧窒息及產後黃疸。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