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覺羅氏」與清朝皇室「愛新覺羅氏」

(現代的愛新覺羅家族聚會)

滿族「覺羅氏」與清朝皇室「愛新覺羅氏」

李巨炎(滿族)

滿族姓氏是滿族社會血緣團體的稱號。最初,滿族氏族間為了區別血緣關係而產生了部族的稱謂,每個部族的稱謂就是這一氏族的姓氏。

隨著滿族族眾人口繁衍,每個氏族又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氏族,這些分支氏族作為單個氏族各自存在,所以,同一個姓氏又分成了幾個穆昆,如世居寧古塔地方的寧古塔氏,原為一個氏族部落,隨著子孫繁衍,後來分化發展為北京、瀋陽、興京(新賓)、寧古塔等四個分支穆昆,而這四個分支穆昆在各地都作為單個氏族存在,這種同宗異姓的現象是很普遍的。

據清朝年間編撰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之十二》載,覺羅氏「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氏。其氏族蕃衍,各散處於穆溪、葉赫、嘉木湖、興堪、薩爾虎、呼訥赫、雅爾湖、烏喇、瓦爾喀、松花江、阿庫里、佛阿喇、哈達、汪秦及各地方」。其中,穆溪、嘉木湖、佛阿喇在今遼寧省新賓縣境,葉赫在今吉林省梨樹縣境,薩爾虎在今遼寧省撫順縣境,雅爾湖在今黑龍江省龍江縣境,烏喇在今吉林省永吉縣境,瓦爾喀在今俄羅斯東濱海省南部,哈達在今遼寧省開原縣東,興堪、呼訥赫、阿庫里、汪秦等地今址待考。

Advertisements

由《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之十二》所載可知,覺羅氏是古老的滿洲氏族,曾是建州女真左衛、建州女真右衛的主體氏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長白山區、松花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及遼河流域。是由於日久年深,分支過多,分居各地或承嗣、遷徙異地形成了一個人口眾多、分佈地區較廣,包含八大覺羅分支的覺羅氏家族。

覺羅,以地為氏,漢譯「角落」,也有資料記載為「野羊」、「乞丐」之意。著名書畫大師啟功先生則認為覺羅「是根據滿語gioro的音譯」,「有獨自的意思」。

著名清史專家鄭天挺說「清代所謂覺羅氏,疑即《金史》之夾谷氏」、「本女真舊姓」。著名滿學家金啟孮在《愛新覺羅氏之謎》一文中指出,覺羅氏「實即金代的交魯氏。交魯、覺羅寫音,所用漢字字面不同,概因語言之變化及方言關係,實則一脈相傳之一姓也」。金先生認為《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未收入交魯氏,是因為此氏在金代女真時期是一小姓。

Advertisements

八大覺羅氏中,舒舒覺羅意為「故里」覺羅,即有「老宅子」之意,亦有「正統」覺羅之意。阿顏覺羅,意為「大、蠟、身大色黃的鹿」之意。通顏覺羅,意為「富有」的覺羅。伊爾根覺羅,謂「諸申戶」,即平民覺羅。阿哈覺羅,謂「奴隸戶」覺羅。西林覺羅,謂「精快之兵」之意。察喇覺羅,謂「燒嘴燒眼的馬」之意。

清朝之國姓愛新覺羅亦出於覺羅氏。《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稱清皇室始祖布庫里英雄,姓愛新覺羅,並於愛新下注曰:「華言金也」,於覺羅下注曰:「姓也」。《清朝通志.氏族略》稱「國語以金為愛新。覺羅,姓也」。「其愛新,乃太祖所加。所謂愛新覺羅者,謂金之覺羅氏也」。「清太祖重定姓氏,…復加愛新於其上,以示尊異」。

覺羅氏前加「愛新」,構成了「愛新覺羅」,愛新覺羅應是「金子般的覺羅家族」的意思,其目的是與其他覺羅氏相區別。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定姓為『愛新覺羅』的目的無非一個,就是附會自己是前朝金代的皇族後裔,以此來說明自己家族血統的高貴,藉此標榜自己的祖先來歷不凡。」於是,「愛新覺羅」由女真時代並不出名的一個小姓到清代發展成了「國姓」,取得了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

滿族的姓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滿族入主中原之後,由於受漢族文化影響,其姓氏由多音節逐漸向單音節過渡,開始冠以漢字姓,這是滿漢人民長期雜居共處、受漢文化潛移默化影響、滿漢文化兼容的結果,棄舊取新是滿族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筆者根據查閱書面資料綜合考證兼及調查詢訪,現將滿族諸覺羅氏所冠漢字姓略述如下:

伊爾根覺羅冠漢字姓:趙、佟、伊。但禮部尚書顧八代,本伊爾根覺羅氏,因其父名顧納祥,故取「顧」為姓。

西林覺羅多冠漢字姓「鄂」,因西林覺羅氏的「四世祖名鄂拜,其子孫取「鄂」為姓。但瓦房店市三合滿族鄉三合村的西林覺羅氏冠漢字姓「趙」。

舒舒覺羅冠漢字姓「趙」、「舒」。

阿哈覺羅冠漢字姓「趙」、「阿」。

阿顏覺羅冠漢字姓「趙」。

呼倫覺羅冠漢字姓「趙」。

通顏覺羅冠漢字姓「趙」。

察喇覺羅冠漢字姓「趙」。

辛亥革命以後,愛新覺羅氏多冠單音節漢字姓,五花八門,紛繁複雜:

冠以金、肇、趙三姓。愛新覺羅後裔中冠漢字「金」姓,實源於「愛新」。「愛新」,滿文「aisin」的漢譯,即「金」之意。

「肇」,「起始」之意。據史料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世祖元末萬戶猛哥帖木兒,曾被明廷封為建州左衛右都督,明宣德八年(1433年),猛哥帖木兒為救明都指揮裴俊,遭「七姓野人」楊木答兀等所殺。清朝建立以後,猛哥帖木兒被追尊為肇祖原皇帝,「興京肇氏,即愛新覺羅氏」。齊齊哈爾市愛新覺羅後裔以肇為姓的有肇恆奎、肇啟文、肇永軍、肇紅光、肇新傑、肇大偉、肇廣志等等。

「趙」,是肇的簡寫,「所謂『官趙』為肇」。齊齊哈爾市愛新覺羅後裔以趙為姓的有滿語文專家、現任市政協副秘書長趙金純,有著名畫家、黑龍江省百傑畫家趙啟江等。

清皇室為了區別皇族血緣關係的遠近,規定「凡我顯祖宣皇帝位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裔,謂之覺羅」。在宗室中,又有「近支宗室」、「遠支宗室」之別,「所謂近支遠支,是依與皇帝關係之親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當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餘宗室,皆為遠支」。清皇室又規定,皇族輩分按「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閨、增、祺」字輩排列,故「在近支宗室中,還有『帶偏旁的』與否之分:如奕字輩的人,在奕字下用帶『言』旁的字,如奕訴、奕諼……;載字輩的人,在載字下用帶三點水的字,如載洵、載濤……;溥字輩用『單人』旁;毓字輩用『山』旁,一目了然,都是『最近支』的宗室。如奕勖,雖是奕字輩,但奕字下不用言旁的字,說明他雖屬近支而非最近支。」

愛新覺羅後裔冠金姓者多為最近支宗室、近支宗室,如,溥儀父親在天津的家,就冠金姓。冠肇(趙)姓者多為覺羅,遠支宗室。或,愛新覺羅後裔「在東北者,多姓肇(趙)。在關內、北京者多姓金」。

以父祖名字(或同音、諧音)為姓。清代「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則以其名之第一稱之,若姓然」。《滿族姓氏錄》認為,滿族「以父祖之名字為姓氏,從資料中看,可能是滿族入關后出現的情況,往往取名字的第一個字作為本家族的姓氏。」

「清太祖第六子塔拜後裔中有名義瀛者,因「義」與「易」同音,義瀛的後人在民國后以易為姓。」

「清末時居遼陽之愛新覺羅氏有個叫海臣的人,其本支子孫即取海字為姓。」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予湯古代的後人有叫伊勒圖善者,伊勒圖善之子便取其父名頭一個(伊)為姓了,其族至今未改」。

康熙第二十三子允祁後裔中,有名奕元者,因「奕」與「易」同音,其孫輩冠姓易。

興祖直皇帝笫三子索長阿第五子飛永敦後裔、清華大學教授鍾壽民,父名鐘山,其家族後來就以其父親名字中的笫一個字鍾為姓。

努爾哈赤笫五弟巴雅喇第四子鞏阿岱後裔玉海麟,毓字輩,但冠玉姓的原因卻不是以毓為姓,而是其祖父名玉升、從其父慶山開始以玉為姓。

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之長子克勤郡王岳託後裔於象新,啟字輩,因其祖父在辛亥革命后名於詹,故從其父始冠姓於。

北京市愛新覺羅後裔徐永吉,祖父名趙錫久,「錫」音近「徐」,從徐永吉的父親始改姓徐。

愛新覺羅後裔光緒時重臣寶熙,其孫輩開始以「華」為姓,其孫輩如華粹深、華愈等,曾孫輩如華大平等。華大平告訴筆者,因為本支祖先中有名華齡者,故以華為姓。

興祖直皇帝福滿第三子索長阿後裔榮恆山,其父年青時還姓肇,後來,叔侄數人在外邊工作,有的姓肇,有的姓恩,族外很費解,怎麼一家人不用同一個姓呢?於是他們約定均以名字為姓,因榮先生的父親名榮鎮,叔父名榮鎧,故姓榮。榮先生說:「據我所知,在瀋陽五里河子一帶有不少姓榮的,是我近支」。

興祖直皇帝福滿第三子索長阿後裔恩毓田,父名恩林,故子孫都以恩為姓。

瀋陽市于洪區郭大橋村有數十位尤姓,為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子杜度後裔,因褚英三世孫碩定有子名有善、有德、有卓、有丹、有達、有義、有智、有信、有昌、有成等。「有」字叫白了,就成了「尤」,故其後裔以尤為姓。

遼寧省海城市有愛新覺羅後裔侴紹年、侴守則、侴守范等,因祖先中有名哈達侴的,故以侴為姓。

西安市愛新覺羅後裔朱遠成先生所冠之姓,始於其父,「姓朱的原因,是我父親上學時起的隨名姓」。

努爾哈赤笫十五子豫親王多鐸第四子察尼後裔黃恆順,其父名毓璋,辛亥革命后在毓璋前加黃,稱黃毓璋,後代故以黃為姓。

努爾哈赤笫六子塔拜後裔鵬啟波,祖父名鵬安,故從其父始以鵬為姓。

努爾哈赤二弟穆爾哈齊後裔熙洽,其子熙宏毅、孫熙國維等都曾以熙為姓。但熙國維告訴筆者,近年,他暨子孫在「熙」前又恢復了「愛新覺羅」。

河南的愛新覺羅後裔有改姓寧的,北京的愛新覺羅後裔有易姓壽的,哈爾濱市的愛新覺羅後裔有冠姓湯的,都是以父祖名字為姓。

以家族字輩為姓。有愛新覺羅後裔以家族字輩中「溥、毓、恆、啟」等字為姓。如溥心畲先生之子溥孝華,雍正皇帝第九代孫、書畫大師啟功。

以滿族族名為姓。據《滿族現代文學家藝術家傳略》載,北方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詩人滿銳,「1935年11月3日出生在黑龍江省賓縣一個滿族小康之家。他家祖籍遼寧岫岩,愛新覺羅氏,隸滿洲鑲黃旗。遷居賓縣后,以族名代姓,改姓滿」。

以「愛、新、覺、羅」 四字為姓。有愛新覺羅後裔以「愛(艾)」、「新」、「羅」為姓的。其中以冠「羅」姓居多,如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端王載漪後裔羅恆祿、羅恆鈺、羅恆鈞。愛新覺羅後裔冠姓「焦」的,當為「覺羅」之音轉。

因家庭變故改用他人姓氏。1986年,筆者在齊齊哈爾市進行滿族歷史調查時,滿族老人杜長安告訴筆者,他們姓杜的這支是皇族,原來姓肇,是本姓。聽說老祖輩是哥三個,因為做了壞事,從北京逃到東北,經商量,老大姓本家姓,老二姓姑夫姓,老三姓姥爺姓。這樣,他們哥三個的後人就分別姓肇、杜、富三個姓了。

因黃帶子、紅帶子冠姓。清室規定,「宗室」腰系黃帶,號黃帶子;「覺羅」腰束紅帶,稱紅帶子。在瀋陽東陵、遼陽等地的一些愛新覺羅後裔,因屬紅帶子,故以洪為姓。

不明其因、待考的漢字姓。愛新覺羅後裔,居遼寧省瀋陽市者有冠德姓的,居遼寧省新賓縣者有冠依姓的,居遼寧省岫岩縣哨子河者有冠曹姓的,居遼寧省瀋陽市滿堂鄉小東溝村者有冠謙姓的,居遼寧省遼中縣有冠會姓、曾姓、昆姓的。

哈爾濱市有愛新覺羅後裔雙靜媛、有愛新覺羅後裔宗啟。瀋陽市有愛新覺羅後裔己故著名畫家鍾質夫、有愛新覺羅後裔桂元錚。北京市有愛新覺羅後裔裕載勛、有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後裔常瀛生、有著名民俗學家常人春、有努爾哈赤二弟穆爾哈齊笫九子祜世塔後裔常林。蘇州市有愛新覺羅後裔沙曼翁。撫順市有愛新覺羅後裔鳳家增。齊齊哈爾市有愛新覺羅後裔增文林。

以上愛新覺羅後裔或其親屬,目前有的難以聯繫上,故未能知其所冠漢字姓原因。有的雖取得了聯繫,但因歷史久遠,難以講述其所冠漢字姓原因。因之,以上愛新覺羅後裔所冠漢字姓原因待考。

筆者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參考引用了部分資料,因篇幅所限,難以一一詳列出處,謹向被引用資料的所有作者深致謝意。筆者同時向熱情幫助提供線索,認真接受詢訪、請教的海內外所有愛新覺羅後裔深致謝意。筆者由於掌握資料不全面,撰寫本文可能掛一漏萬,敬請批評、指正。

筆者同時鄭重聲明,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轉載、使用本文。

(作者單位:中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民廣播電台)

作者自我簡介:

我是滿族,出生於1966年,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教授)職稱。任職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廣播電視台。齊齊哈爾市政協第8、9、10、11屆委員會委員。

我於1987年7月大學畢業,執教於齊齊哈爾民族師範學校。1993年7月研究生畢業,任職於齊齊哈爾人民廣播電台。

我自1984年開始,在業餘時間堅持從事滿族歷史文化等學術研究活動。我認為,從事學術研究首先必須從調查研究開始。因此,從一九八五年寒假起,我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先後深入到齊齊哈爾市轄屬的部分滿族聚居地踏察詢訪、收

集資料。雖歷盡艱辛,飽經磨礪,卻百折不撓,多有收穫。

我曾專赴齊齊哈爾市滿族聚居的以下鄉、鎮、村詢訪調查、收集資料:

⑴富裕縣友誼滿族、達斡爾族、柯爾克孜族民族鄉三家子滿族村(1985年2月3日--2月5日)。

⑵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榆樹屯鄉三岱村、大阿拉街村、后五家子村、霍托氣村(1986年2月17日--2月22日)。

⑶拜泉縣自強鄉新林滿族村(1986年5月3日--5月6日)。

⑷林甸縣黎明鄉新發滿族屯(1986年7月28日--7月29日)。

⑸泰來縣湯池鄉湯池村、三家子村、三間房村,大興鎮依布氣村(1986年8月1日--8月3日)。

⑹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水獅營鄉衙門村(1986年8月5日)。

⑺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鄉扎龍村(1986年8月6日--8月7日)。

⑻齊齊哈爾市龍沙區龍沙鄉三合村(1986年8月14日)。

⑼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水獅營鄉崔門村(1987年1月23日)。

(10)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達呼店鄉、雅爾塞鄉哈拉村(1987年7月28日)。

(11)富裕縣塔哈達斡爾族、滿族民族鄉大馬崗村、小馬崗村、大高梁村、小高梁村(1987年9月19日--9月20日)。

(12)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水獅營鄉小阿拉街村、龍沙區龍沙鄉三合村(1988年2月4日)。

(13)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自治區卧牛吐鄉崗子村(1988年9月14日)。

(14)泰來縣大興鎮(1989年8月24日)。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發表了以下學術論文、文章:

1.《〈果氏宗譜〉史料價值例析》(見刊於《齊齊哈爾市檔案史料》刊物1986.2)

《果氏宗譜》是齊齊哈爾市漢軍旗人果氏的家譜,創於明代,分立五房,共計十卷,藏於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古籍特藏部,對研究滿族史、清代漢軍旗人史、齊齊哈爾市地方史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

此文認為《宗譜》具有四個方面的史料價值:即《宗譜》可糾正地方文獻記載之誤;《宗譜》可補史料記載之略;《宗譜》記載了漢軍旗人的文化成就,可充史料之缺;《宗譜》體現的風俗習慣,表明漢軍旗人與滿族日趨一致。

《齊齊哈爾市檔案史料》刊物由齊齊哈爾市檔案館主辦。

2.《滿族祭祀所用香碟數目不同之緣由初探》(見刊於《黑河學刊》刊物1986.4)

滿族各家族祭祀所用香碟數目不同,對此民間與學術界共有三種觀點。

此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及詢訪調查所獲口碑資料進行探討,指出滿族祭祀所用香碟數目當緣起於滿族的宗教信仰。

《黑河學刊》刊物由黑河地區社科聯主辦。

3.《滿族家譜小議》(見刊於《滿族研究》刊物1987.2)

滿族家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此文淺議了滿族家譜創立的時間、體例、作用等問題,當是國內二十世紀學術界專門論述滿族家譜的首篇文章。

《滿族研究》刊物由遼寧省民族研究所主辦。

4.《愛新覺羅後裔冠漢字姓略考》(見刊於《黑龍江民族叢刊》刊物1988.3)

滿族姓氏多達六百餘個,每一滿族姓氏冠漢字姓之豐富,在東北少數民族中亦為罕見。愛新覺羅家族是清朝皇室,其後裔目前多分佈在北京和東三省,人們往往認為愛新覺羅後裔僅僅冠以肇、趙、金三個漢字姓。

此文通過多方調查詢訪,首次披露了愛新覺羅後裔所冠漢字姓竟多達三十餘個,填補了學術研究空白。

《黑龍江民族叢刊》刊物由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所主辦。

5.《〈黑龍江省庫雅喇氏宗譜〉簡釋》(見刊於《黑龍江史志》刊物1988.2)

6.《漫話滿族家譜》(見刊於《齊齊哈爾日報》1987.4.25)

7.《滿族的發祥地》(見刊於《鶴城晚報》1987.5.16)

8.《庫雅喇》(見刊於《齊齊哈爾日報》1987.5.23)

9.《滿族著姓瓜爾佳氏》(見刊於《齊齊哈爾日報》1987.7.9)

10.《滿族先民服飾風俗》(見刊於《齊齊哈爾日報》1987.12.17)

11.《滿族先民喪葬習俗》(見刊於《黑龍江日報》1988.7.10)

12.《齊齊哈爾的滿族》(見刊於《四平民族研究》刊物1989.2)

近年,我發表了下列學術論文、文章:

1.《滿族「覺羅氏」與清朝皇室「愛新覺羅氏」》( 見刊於《長白山滿族文化研究》刊物第4輯(2010))

2.《滿語與滿語「活化石」》 (見刊於《長白山滿族文化研究》刊物第5輯(2011))

3.《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及其書法》(見刊於《書法賞評》刊物2011.2)

4.《「伊蘭孛」——中國滿語「活化石」》( 見刊於《香港文匯報》刊物2011.8.3.C4)

5.《滿族鄂姓源流及著名人物》(見刊於《北方民族》刊物2012.6)

6.《「老滿文」「新滿文」及其書法》(見刊於《關東滿族》刊物第3期)

7.《滿族鄂姓源流》(見刊於《關東滿族》刊物第4期)

發現、整理四卷地方文獻——《黑龍江城事宜》:

齊齊哈爾市圖書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享有「塞北藏珍第一家」的美譽。一九八七年,我在齊齊哈爾市圖書館古籍特藏部查閱滿文善本書書目時,發現四卷《黑龍江城事宜》每卷書名雖用滿文書寫,書中內容卻為漢文,實是漢文書籍。

經過認真考證研究,我認為這四卷地方文獻是一部未曾面世的地方志書,具有彌補諸問世東北地方文獻不足之價值。

一九八七年下旬,《黑河學刊》編輯部在收到我標點、整理后的四卷《黑龍江城事宜》后,即來信說這四卷地方文獻是「首次發現」、「極其珍貴」,並在一九八八年第一期該刊刊載了經我整理的這四卷地方文獻。

我在東北世居諸少數民族源流、龍文化、中國姓氏源流、女真文、西夏文、契丹大小字等學術領域也有涉獵,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還參加了《中國國情教育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社會轉型期的新視角》(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等書的編寫工作。

1995年11月,我被齊齊哈爾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聘任為「齊齊哈爾市青年理論骨幹隊伍首批成員」。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被黑龍江省民族研究會等學術團體陸續吸收為會員。

作者李巨炎

滿族文化網出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